人民網
人民網

“創時代”,如何打通資金“梗阻”(人民眼·本期聚焦·小微企業貸款難)

本報記者 禹偉良 靳 博 朱少軍
2015年05月21日00:0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資料圖片

“一塊錢可以注冊公司了!”簡政放權步步加碼,清障減負招招碰硬,新增市場主體呈現“井噴式”增長,我們迎來“創時代”。

“一分錢難倒英雄漢!”草根創業,“生下來”易,“活下來”難,融資一直是個世界性難題。

最近一年多來,我國經濟運行平穩,但下行壓力加大,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錢緊”“錢貴”問題凸顯。

引導更多金融活水流向實體經濟、降低融資成本,中央高度重視,從深化改革到貨幣調控,硬招實招頻出:2014年國務院常務會議8次提到“融資難”“融資貴”﹔半年內央行三度降息、兩度降准……

如今,中小微企業借一塊錢到底有多難?資金飢渴,是缺水還是缺渠道?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梗阻”在哪、如何疏通?

今年開始,天津籌集60億元財政資金,建立中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補償機制,激活“制度資本”助小微融資逆勢飛揚,引人矚目。記者走進天津,循著資金流追本溯源……

是“雪中送炭”,

還是“雪上加霜”

逆勢之變:“以前貸不到的款現在貸到了”

“虛驚一場!”500萬元的貸款到手后,孫彥長舒了口氣。

孫彥是天津中能特種電線電纜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電纜產業產能過剩,競爭激烈。丈夫前幾年去世后,年過花甲、身患疾病的孫彥,一度心灰意冷,“可念著不能讓陪了幾十年的老伙計們丟了飯碗,再難也得苦撐著。”

因是有口碑的老牌子,孫彥不愁產品銷路,最愁資金周轉不開,有單不敢接。公司主要原材料是銅線,購買需要全額付款﹔而銷售電纜產品,行業慣例是首付30%,70%的尾款常被一拖再拖,本不寬裕的公司現金流常繃得緊之又緊。

雖然經營慎之又慎,兩年前資金鏈還是差點因銀行抽貸而斷裂。“當時一筆200萬元的貸款到期后,銀行不給續貸了,公司恰好接到一筆大單子,快把我給急死了。情急之中,我和幾位職工把家裡的房子加上企業設備豁出去抵押了,換了家銀行貸了700萬元才渡過難關。”孫彥至今后怕不已。

今年一開局,孫彥又成驚弓之鳥:全國7%的經濟季度增速,創遭受國際金融危機嚴重沖擊后的最低值﹔銀行業不良資產余額、比例“雙升”……本以為銀行“晴天送傘、雨天收傘”的習性會復發,被惜貸抽貸殃及“在劫難逃”,孰料經政府牽線搭橋,春節后天津濱海農商銀行一筆500萬元的貸款不期而至……

過去從未獲得銀行貸款的王繼和,也享受了“幸福來敲門”的驚喜。

王繼和是天津冠龍物流有限公司總經理,經營水泥和混凝土運輸,受房地產業不太景氣的大環境影響,今年“壓力山大”:一季度運輸量同比減少了2/3。更讓他心急如焚的是,車隊油料合同要簽了,資金卻沒下落。

也曾想過去銀行借貸,但王繼和“不戰而降”:“像我們這種小企業,銀行都不樂意貸﹔手續也繁瑣,耽誤時間。”

王繼和想到了小額貸款公司:“雖然利息高,但至少手續簡便,速度快。”

但出乎王繼和意料的是,政府幫企業找資金,農行天津市北辰支行的副行長親自帶隊跑過來對接服務。房屋抵押手續特別順,原以為得半年才能辦完的500萬元貸款,1個月就下來了﹔一年之后到期還賬,還可以再借。首筆貸款就這樣降臨了。

高大上的銀行不再是那麼高不可攀了,“雪中送炭”多了,“雪上加霜”少了,“以前貸不到的款現在貸到了!”——連呼驚喜的,是像孫彥、王繼和一樣的小微們。

數據顯示,3月末,天津全市中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11萬億元,比年初新增542億元,比去年同期多增99.8億元,同比增長30.3%,分別高於全國中小微企業貸款和天津市全口徑貸款增速14個百分點和19個百分點。

盼來了金融“及時雨”,會不會又被“雨貴如油”的高息放貸澆個透心涼?

“年息6.6%多一點,算比較低的了。相比賒賬買油料一年下來節省150萬元。”解了燃眉之急,王繼和打心眼兒裡高興。

今年,天津不少銀行都下調了貸款利率,例如,農業銀行天津市分行小微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在基准上浮10%以內,且按監管要求不收取其他費用﹔西青國開村鎮銀行對享受貸款風險補償的企業實行貸款基准利率。

實際融資成本居高不下,“窮人吃貴米”,一直是小微們的心頭之痛。

“我們企業平均利潤也就10%左右,而銀行貸款綜合成本約12%,真快成給銀行打工了。”孫彥坦言,夾縫中求生存,能貸到款就千恩萬謝了。

令天津創世生態景觀建設公司財務總監劉士吉感到欣慰的是,如今銀行收費更規范了,“過去利率普遍上浮三到五成,從擔保費、咨詢費到固定存款、理財、辦理信用卡、工資開戶,‘雁過拔毛’現象普遍,融資綜合成本遠超合同上的名義貸款利率。”

是“打左燈向右轉”,

還是“沉下去接地氣”

經營之變:“照看孩子一樣對待小微企業”

隻因“多看了一眼”,看似不起眼的“破滾子”,打動了天津銀行中小企業業務部總經理潘智博,一筆500萬元的貸款正在辦理。

“如果隻坐在辦公室裡看報表資料,這個毛織品企業是很難進入銀行‘法眼’的。”潘智博至今還記得天津某織物技術有限公司給自己的第一感覺:資產1000多萬元,年銷售收入也就2000多萬元,拳頭產品只是刷涂料滾子上裹的那個毛織材料,“乍一聽,難招銀行待見”。但到企業現場一看,生產設備、原料竟全是進口,小滾子市場大,該企業一年能賣幾萬米產品,“成長性、經營管理都讓人刮目相看!”

“不但投入資金,更是傾注真情實感。”潘智博說,如今天津銀行舉全行之力“深耕細作”小微融資更加堅定自覺——

按照區縣提供的企業名單,逐一實行“名單制”營銷,從總行到各分支機構負責人,都分別帶隊走訪企業,主動送金融服務上門。

截至3月31日,全行天津地區中小微貸款余額比年初增加129億元,同比多增90億元,“而去年一年全行新增中小微貸款才138億元”。

支持中小微企業融資,銀行常被詬病為“打左燈向右轉”——喊得多、落實少。而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增大,風險容易“水落而石出”,銀行是挺企業“加杠杆”,還是防風險“去杠杆”?就在不少地方的銀行還在為收與放的“兩難”糾結時,天津的各家銀行不是“坐在金融街押寶”,而是眼睛向下、機構向下、業務向下,沉下去接地氣,比快比新,發力“突圍”。

最讓小微們頭痛的“抵押至上”,決口已被沖開。目前天津有30余家銀行在信用貸款方面有所創新。如建設銀行天津市分行創新研發了“大數據產品”,推出信用貸、稅易貸等一批純信用產品,無須擔保抵押,以客戶的信用和交易記錄作為放款的依據,甚至都無須提供財務報表。一季度,全市各金融機構向中小微企業累計投放信用貸款超過3400筆,金額合計達430多億元。

對貸款的“繁文縟節”,刪繁就簡蔚成風氣。審批權掀起下放潮,農行天津市分行將單筆3000萬元以下授信審批權限直接下放到一級支行。審批流程流行“競短”,目前天津銀行等20余家銀行中小微企業貸款,由申請到獲批的平均時間在10天以內。最快一筆貸款從上報、審批到出賬,僅用一天時間。

不再隻盯大企業大項目,戰略糾偏靜水流深。今年,天津濱海農商銀行貸款計劃新增85億元,其中小微企業貸款計劃新增40億元。天津銀行一季度中小微企業貸款增量,已超出今年央行核定該行的合意貸款規模。為此,他們通過信貸資產証券化,賣掉部分存量資產,騰出資源滿足符合條件的企業投放。截至目前,全市銀行金融機構成立專營中小微金融服務事業部77個,特色支行385個。

問題導向,突圍突破突變,風生水起——

農行天津市分行在農行系統首創電子商務在線融資業務,系統自動對接,銀行自動審批,顛覆傳統風險防控模式,過去忽略的小商戶成為新藍海﹔

劍指小微企業“還舊貸新”轉貸既難且貴,華夏銀行天津分行推出“年審制”貸款產品,通過年審的企業無須歸還原貸款,無須簽訂新的借款合同,即可延長貸款期限。

“要像照看孩子一樣對待小微企業,從幼兒園就帶,一直帶成大學生、研究生,他成長,我發展,彼此成為命運共同體。”“孩子論”正悄然成為天津各金融機構的新共識。

是束之高閣,

還是落地生根

作風之變:“不見效果絕不撒手”

一招棋勝滿盤活,天津小微融資棋形舒展,貸款風險補償機制是關鍵一招。

2015年1月1日起,天津實施中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補償機制,對金融機構發放中小微企業貸款,如果發生“不良”,給予50%的本金損失補償。財政資金分擔信貸風險,讓金融機構吃下“定心丸”,解除小微融資“燃眉急”、清除創業創新“攔路虎”。

貸款風險補償機制並非天津首創,很多地方都在推,天津改革何以能獨樹一幟?

“實打實、硬碰硬地解決問題,不見效果絕不撒手!”天津2015年第一個全市性大會,部署落實中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補償機制是重要內容,市委代理書記、市長黃興國強調最多的,就是狠抓落實。

“實打實、硬碰硬”,第一個“攔路虎”,是錢從哪裡來?

“風險補償金首期規模為60億元,目前是全國最大。”天津市有關部門負責人說,60億元由市、區縣、濱海新區財政籌集,市政府拿出的20億元中,動用財政結余資金10億元,集中發改委、工信委、商務委專項資金10億元。

“錢還是財政賬上那些錢,但分配方式不再是廣撒胡椒面,直接補貼企業,而是打破部門壁壘,整合碎片,匯聚為撬動銀行融資的杠杆,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果。”天津市金融工作局副局長孔德昌說,改革並非動輒增人增錢增編制,盤活存量也能殊途同歸,關鍵是要從改革大局出發處理好利益關系調整。

接踵而至的是,好鋼如何用在刀刃上?

“天津對風險補償制度的適用范圍、貸款用途、風險防范等進行了精心的機制設計。”孔德昌條分縷析——

支持服務實體經濟是主線,也是底線:貸款必須用於生產經營和技術改造,不能拿來炒股票﹔

政策覆蓋面最大化:覆蓋的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佔全部市場主體的99.2%,但對房地產企業、政府融資平台公司貸款決不“網開一面”﹔

補償重點用心良苦:優先補償對中小微企業的首筆貸款和無抵押、無質押、無擔保的信用貸款,全是難啃的“硬骨頭”。

不同的聲音也有:“公共財政資金投在地鐵等公共產品上,能有‘聽個響兒’的獲得感﹔為壞賬損失埋單,如何避免‘打了水漂還不冒泡’的挫折感?”

“要算大賬。”孔德昌說,解決好制約企業發展的資金瓶頸問題,既是解決發展問題,也是解決民生問題,“去年天津新增了5.5萬家民營企業,假設一個企業6個人,就能幫助30多萬人就業……”

資金到位了,機制到位了,“最后一公裡”如何打通?地方政府如何指揮動銀行?

天津的辦法並不玄奧:層層落實責任,層層傳導壓力。

將“享受補償政策”與“作出貸款承諾”直接挂鉤,56家合作金融機構與天津市政府簽署合作協議,承諾2015年新增中小微企業貸款3455億元,超過2014年全年貸款增量約1100億元。

“每月的金融機構‘進度’排名,給人前所未有的壓力!”建設銀行天津市分行小企業部總經理李宛林說,該分行簽的貸款協議金額最大,需調動全行資源支持中小微企業的營銷工作。

各級政府工作人員也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拉網式貸款需求調研、保姆式銀企對接服務、一覽式貸款月度排名,一些區縣的工作人員“吐槽”:“快被逼瘋了!”

窺一斑可見全豹。東麗區每個街道成立一個工作組,對全區1.5萬多戶法人單位摸底調查,看電表水表、查訂單,“力度不比經濟普查小”。摸清了3000多家有資金需求的企業,歸攏起350億元的融資需求總量,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包括企業基本信息、人數、主營業務收入在內的數據庫供銀行參考。

“銀行看財務報表是專家,其他的軟信息比如誠信狀況、法人代表情況、實際經營狀況等,未必有當地政府了解。這樣全面獲取信息,有利於銀行縮短決策鏈條,放貸心中也有底了。”潘智博說。

東麗區發改委主任邱守江表示,不僅小微貸款數量增加,更重要的改變,是政銀、政企、銀企之間的制度化良性互動態勢,是基層干部觀念轉變,不再一提融資就覺得是銀行的事,不再覺得“有勁使不上”。

數據無聲勝有聲。一季度,天津民營工業增加值增長22.4%,快於規模以上工業13個百分點。

是干預市場,

還是倒逼改革

理念之變:“用市場化的手段解決市場辦不成的事”

銀行大門敞開了,但要邁過道道門檻還是不容易。

“受體制影響,現有金融機構貸款一看有無抵押物,二看報表,主要是歷史數據和當前經營情況,對未來有無爆發式增長的可能則不太在意。”天津芯碩精密機械公司總經理劉濤的觀點,引發不少共鳴。

歸國博士須穎創辦的天津三英精密儀器有限公司很“牛”,目前的典型產品“X射線三維顯微鏡”,技術達到國際領先,世界上隻有德國、美國兩家公司能成為競爭對手。但在銀行眼裡,初創的三英精密基本屬於無擔保、無抵押、無質押的“三無企業”。直到東麗區政府特別批准由一家擔保公司提供擔保,三英精密才從銀行獲得500萬元流動資金貸款。

企業有痛感,銀行也有委屈。

農行天津市分行公司業務部副總經理孔祥明認為,中小微企業客戶非常重要,但其天然的高風險屬性讓銀行不得不謹慎,政府雖然出台了風險補償機制,但畢竟隻有50%的補償。

“一旦不良多了,別說我一個小支行行長,弄大了就連分行行長也得下課,而且終身失去高管任職資格。”一位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支行行長坦言,“現在對不良貸款是終身追責。”

許多受訪者表示,風險補償政策要發揮作用,既需要可操作,還需要可持續。

呼吁最多的,是提高中小微企業不良貸款容忍度、推動“盡職免責”政策細化落地。一位銀行中層管理人士說:“干了20多年,從來沒有見過出了不良貸款不追究的,‘盡職免責’政策早就有了,但基本沒有落過地。”

天津銀監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按照監管要求,對於銀行業金融機構小微企業貸款不良率高出全轄各項貸款不良率2個百分點以內的,該項指標不作為當年監管評級的扣分因素。同時,要求各銀行對小微企業不良貸款實行單獨考核,小微企業貸款不良率高出自身各項貸款不良率年度目標2個百分點以內的,不作為具體業務部門的評價扣分因素。針對盡職免責,明確要求各天津分行在總行盡職免責制度的基礎上,結合天津與分行的實際情況,制定實施細則,並於今年7月前報備。“我局將持續跟蹤並督導銀行將此項要求落到實處。”

也有受訪者表示,當前政府從上到下對落實風險補償機制都很重視,但需引起注意的是,這並不是一場運動,而是一個經濟行為,是一項連貫的政策,應以此為契機倒逼改革,形成體系化、制度化的安排。

“政策出台后有些企業根本不知要干什麼,也來申請貸款,居然問要不要還。”南開區金融辦副主任張新對此哭笑不得。他說,如果為了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政府就一味做擔保、一味地給企業貼息,銀行和企業都高興了,但政府最后肯定吃不消,“還是要用市場化的手段解決市場辦不成的事”。

受訪者的一個普遍共識是,在不直接干預銀行放貸的原則下,提供信息、風險補償、擔保增信等措施,緩解信息不對稱問題,應是政府“有形之手”長袖善舞之處。

(責編:袁勃、崔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