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護士從哪兒來

2015年05月13日06:38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中國的護士從哪兒來

  金韻梅身高不足五英尺(1.52米),體重未及100磅(45.35公斤),從不穿洋裝,隻身著鮮艷的絲綢大褂,還在發髻邊戴一朵鮮花。

  她被美國人撫養長大,從8歲起到醫學院畢業都沒踏上過中國的土地。

  她會說中、英、日、法四國語言,是美國前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朋友,也是來自中國的孤兒。

  1905年,與丈夫離異的她回到祖國。這位嬌小優雅的女人,即將為貧弱的故鄉奠定一個行業的基礎。

  差不多就是那兩年,在福州,一位金發碧眼的護士致函中國博醫會:“中國已有護士公會乎?若有,則予願為一會員……”

  這封信顯然是后來才有人把它翻譯成這個樣子,因為那時,中文裡還沒有“護士”這個詞。

  主動要求加入“中國護士公會”的美國女人信寶珠,是由美以美會婦女部派遣到福州協和醫院的護士長。當她意識到醫院中的“看護”在本地被人視作等而下之的苦力時,決心改善這一狀況。

  1907年,她創辦了在中國注冊的第一所護士學校,它的英文名翻譯過來,正是“佛羅倫薩·南丁格爾護士和助產士培訓學校”。學生們需要在那裡學習生理學、營養學、解剖學等。

  在這些女性的努力下,“南丁格爾”們很快出現在中華大地的各個地方。也是在1907年,中國第一所公立護士學校在天津成立,名為北洋女醫學堂,願意來學習當“看護”的第一屆學生,是30名貧寒人家的子女。而她們的校長,是公開場合永遠穿著鮮艷絲綢大褂的金韻梅醫生。

  在北洋女醫學堂,金韻梅聘請的“看護教習”鐘茂芳(同時也是歷史上第一個在海外完成護理專業學習的華人女性),將《牛津看護手冊》編譯為中文教材﹔而在福州,信寶珠則致力於成立一個全國性的護士組織,統一這裡的護理標准,以提高看護水平。

  北洋女醫學堂成立4年后,金韻梅帶著畢業生白秀蘭一同赴美,后者已經被霍普金斯大學醫學系錄取。

  在美國,金韻梅就像是“中國代言人”,從自然地理到政治制度,她介紹關於中國的方方面面。當被問及“你們有社會民主黨嗎”,她的回答是:“沒有,我們在公元前200年嘗試過。它被証明是失敗的,所以我們採納了儒學。”

  “這位優雅嬌小的中國女性,以其為同胞辯護的演說,使美國聽眾傾倒”,美國《紐約時報》如是描繪。

  她為中國的護理事業搖旗吶喊。她告訴媒體,天津的學堂中有許多熱心的中國女生希望學習醫學。由於缺乏醫學衛生知識,到北洋女醫局尋求幫助的婦女,都曾失去一半以上的子女,因此,訓練女看護是中國最迫切的需要。

  她說,她希望能去英格蘭招募一批熱心女士,到中國從事類似“社區護士”這樣的工作。她很清楚,“我們的工作僅僅是開始”。

  這卻是一個足夠好的開始。1914年,經由信寶珠提倡而建立的護士組織“中國看護組織聯合會”在上海舉辦了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鐘茂芳是24名參會者中唯一的華人看護。在翻閱了《康熙詞典》后,她建議將NURSE這個英文詞翻譯為中文的“護士”:“護”是照顧、保護,“士”則意味著這是受過專業教育的學者。

  她相信,這個詞,比原有的“看護”,更體現出職業的高雅與尊嚴,更表達出這一職業尊重生命、護理生命的文明與高尚。

  如果沒有她們,如今每一年的5月12日,未必叫做“護士節”。

  她們留下了一份值得被人銘記的事業:人們視為苦力一般的差使被正名為文明、高尚、有技術含量的職業,隻用了不到十年。

  這的確是一個開始。信寶珠繼續為中國人服務了三十年,直到年齡漸長、戰爭來襲﹔鐘茂芳在嫁人后移居美國,但始終關心著國內護理事業的發展……而金韻梅,永遠留在了北京。

  1934年,她在北京協和醫院病逝。她幼年失去雙親,與丈夫離異、被一戰奪走兒子……但去世時,人們評價她“孤身一人而又決不因此挫傷銳氣或流露出來” 。

  她的墓碑上沒有英文,隻寫著“金韻梅大夫之墓”幾個大字,以及一份當時政府頒發的“捐資興學一等獎狀”。這墓碑,如今並不矗立在任何一個墳頭前,而是被收藏在北京石刻博物館。

(來源:中國青年報)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