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發生的幾起“路怒症”事件,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專家指出,工作生活的壓力加大和生存空間的進一步緊張,使人們容易產生暴躁心理,一旦控制不住,就容易發生惡性沖突。這實際上是一種心理症候,是一種極端心理狀態,也是一種社會情緒,應當引起全社會的共同重視。近日,《經濟日報》記者對社會學、心理學專家進行了採訪,對暴躁心理的產生原因、如何科學控制暴怒心理等進行梳理。
5月3日下午,成都一男子在駕車過程中和另一女司機發生沖突,在公路上相互斗氣,最終男司機逼停女司機並將其暴打,一時間,“路怒症”引發全社會關注。事實上,不僅在馬路上,機場、地鐵、商場等公共場所裡也頻現“易怒族”,或大或小的沖突時常爆發。
怒氣沖沖,社會疾病
許多人平時彬彬有禮,但手一握上方向盤,就像換了個人似的,很容易被激怒,嚴重的還會作出違章違法行為。具體表現如下:路上遇到了堵車,就開始焦躁不安地狂按喇叭﹔看見行人亂穿馬路,嘴裡忍不住罵罵咧咧﹔遇到被他人超車,就忍不住較勁飆車,甚至還有打人沖動……
近期,成都變道女司機被暴打的新聞尚在熱議中,雲南又曝光了一起司機斗氣、奔馳車撞死老人的案件。身處汽車社會,那些開車心情煩躁、容易發脾氣甚至情緒失控的人群被稱為“路怒族”,斗氣追逐、泄憤撞人則是極端表現。
是否容易成為“路怒族”,除了與個人性格特質關系密切之外,與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特別是汽車文明的程度更呈正比。
“中國好交警”、浙江省溫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隊宣傳科交警張維文說:“我們奔跑著進入了汽車社會,但汽車文明建設卻沒有追上這個速度。如今,道路上的人為沖突呈現上升態勢,往往都是因為很小的矛盾點引發的。每一位駕駛員都是道路交通安全建設的一員,行車不能僅僅考慮自身利益,良好的行車素養是交通安全的基礎。”
事實上,易怒並非部分存在,也非“路上之怒”的專利,而是普遍存在的一個現象。一言不合的拳腳相加,偶有摩擦的暴力相向,正在成為公共安全隱患。5月5日晚,一名男子在沈陽站買票想插隊遭到拒絕,發生口角后抽出刀具劃傷周圍乘客。公交搶座、地鐵沖突、飛機斗毆等,也常見諸媒體報道,原本一句話就可以解決的問題,最終卻釀成了一場場生死搏斗。
每天發生的大量案件和糾紛之中,其誘發點往往很小。人們正變得越來越易怒,就像一隻隻“憤怒的小鳥”,很容易因為情緒失控而產生過激行為。
怒氣何來,科學解釋
為什麼平時看起來和善的人,一旦置身於公共環境中,開車上路就好像變了個人,吵架吵到臉紅脖子粗?
中科院曾對北京、上海、廣州3個城市隨機選取900名司機進行了一項關於路怒症的調查,結果35%的司機稱自己屬於“路怒族”。表現出來的“路躁”情緒源於駕駛中面臨的各種壓力,比如:交通擁堵、惡劣天氣、車輛事故、其他司機的野蠻駕駛行為等。同時,趕時間、睡眠不足、家庭糾紛、心情低落等也可能是路怒症的誘因。
香港嶺南大學心理學研究員高夢珊認為,過去我們習慣於將這些行為歸為素質問題,這種解釋忽視了心理因素,“從心理學上講,路怒是一種病態,主要症狀包括偏執狀態、強迫觀念、軀干化障礙等。人們常常會被自己突然而來的情緒控制,這些不可抑制的情緒會沖破大腦皮層理性思維的抑制,在大腦皮層下形成‘短路’,直接引發攻擊或逃跑,這種短路現象常導致人們作出錯誤的選擇和沖動行為”。
“在公共場所情緒失控往往是控制欲比較強的人,他們希望事情都按自己的想法實現。不幸的是,馬路上的任何一種意外、航班的任何一次延誤都會打破控制,進而引發憤怒。對於身邊的陌生人,大家會比較傾向於‘誤解’,更容易對他人的行為進行判斷以及指責,從而進一步激化情緒。”高夢珊說。
有調查顯示,71%的人認為路怒族是“生活工作壓力大有情緒無處發泄的人”﹔68.6%的人認為是“對無序狀態和不公正感覺憤慨又無處發泄的人”﹔63.3%的人選擇“心態不平和的人”。
蘇州大學心理學副教授楊雙認為,現代生活的壓力大,是公共場所怒氣的最大來源。容易“路怒”的人通常認為自己被侵犯,對自己進行過度自我保護,從而造成自我情緒的控制力下降。高夢珊認為,大家對時間效率的要求較高,情緒較為緊張,在遇到意料之外,且因陌生人的不良行為阻礙了自己的時候,就容易引發憤怒。
“就路怒而言,‘被侵犯’的駕駛員會把情緒轉移進車內,他們會把工作生活中的怨氣全發在一個陌生人身上,而不是身邊的熟人。路怒、機場怒、地鐵怒等都屬於爆發型情緒失控,根源在於抗壓性較差。由於抗壓性個體差異,有些人在擁堵的馬路上‘一點就著’。”楊雙說。
如何息怒,專家支招
隨著社會轉型步伐加快,國人的情緒引爆點卻似乎降得越來越低。情緒引爆點低,也與不遵守規則造成的不良心態有關。長期關注社會心理學領域的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社會學博士於喬認為,日常生活中應盡量保持理性平和心態,在公共場所、在與他人交往中遵守規則。
“無規矩不成方圓,規則就是制度的具體化,其最大的特點就是確定性,即人們知道按規則行事會有怎樣的確定后果,這正是理性的表現。如果人人都遵守規則,保持從容冷靜態度,減少各種猶豫,杜絕機會主義思維,那麼社會運行就會規范有序,各類矛盾自然就會減少。”於喬說。
遵守規矩、保持良好心態也是治療路怒的良方。“中國好司機”、北京公交集團第五客運分公司322路車隊駕駛員於京生提醒說,在行車時保持平和心態,就是要遵守交通規則。“在遇到插隊、別車等有意或無意的挑舋行為時,保持情緒淡定,隻會對駕駛員有好處,避免進入爭吵、打斗甚至撞車的麻煩裡去。自覺置身於規則的約束下,心裡通暢了,你就會發現行車也順暢了。”於京生說。
對於頻發的路怒症,心理專家給出了簡單實用的貼士。高夢珊建議,在情緒不好的時候,盡量不要自己開車,選擇公共交通出行。大城市交通比較擁堵,建議開車前降低對路況的心理預期。當在駕駛室裡看到別的車挑舋超車時,記住其沒有針對性。如果遇到發怒情況,先深呼吸等待10秒鐘,通常怒氣值會大幅下降。
“首先,應該通過運動、唱歌等方式擴大自己的排壓通道。一旦因為工作太忙導致排壓通道堵塞,就會造成壓力無處釋放,進而導致極端情況發生。其次,自己應該減少或降低‘被侵略’的機會,比如自己需要按照規矩行事。”楊雙說,人的憤怒是與生俱來不會消失的,它們呈碎片式情緒貯存在大腦之中,我們要了解如何排解憤怒,而不是不斷擠壓等待最后爆發。
“易怒看起來並不是大問題,但長期放任不僅對個人,對社會也會造成影響。如果生活、工作中的壓力太大,應經常與家人、親友溝通,排解郁悶,適當的時候可以找心理咨詢師。”高夢珊說。
於喬認為,從個體、社會、國家層面都需要關注易怒的社會情緒。“對於個人而言,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否則任性之下,傷人傷己。從社會角度來說,必須意識到發揮公眾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的重要性,讓控制情緒保持寬容和冷靜成為共識。還應認識到社會轉型期下,公眾情緒的暴力化和憤怒化傾向是需要面對的現實問題,應採取更為有效的措施。”(經濟日報記者 孫璇)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