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發掘出4千年前石峁古城 面積超400萬平方米

2015年04月13日09:43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陝西發掘出4千年前石峁古城 面積超400萬平方米

  原標題:陝西發掘出4千年前石峁古城 面積超400萬平方米

  新華網西安4月13日電(記者姜辰蓉、李華)在陝西省榆林市神木縣的高山溝壑之中,一處4000多年前的古城端坐其間。這一名叫石峁的古城,總面積超過400萬平方米,是中國目前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史前文化遺址。

  石峁古城的發現可謂一波三折。據原神木縣文化局局長項世榮介紹,石峁遺址發現於上世紀初,其出名的原因是該地玉器特多,據說當地村民在生活困難年月曾“籠馱”“馱載”,“斗玉易升米”,因而引起考古人員的注意。

  項世榮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考古人員曾對石峁進行過小范圍的發掘,但由於條件限制,曾認定遺址的范圍僅90萬平方米左右,遺址的外城牆被誤認為是戰國秦長城。2009年至2012年,歷經多次航拍和調查,才最終確定石峁遺址面積在400萬平方米以上。

  考古工作初步表明,神木石峁城址是由皇城台、內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並相對獨立的城址組成。其始建於約4300年前,到夏代(距今約4000年)時期毀棄,是世界上已知史前城址中最大的一個。

  “石峁遺址的發掘工作由國家和省市縣多級聯合展開,目前發掘的范圍是外城的東門。”陝西省神木縣石峁遺址文管所工作人員楊雄說:“石峁遺址外城面積約190萬平方米,內城約210萬平方米。我們隻發掘了一個東門,其他地方並沒有發掘,下一步預計會對祭祀台進行發掘。”

  行走在石峁古城東門的遺跡間,大風攜帶沙塵呼嘯不止。4000余年的時光,仿佛陝北的大風一般,穿城而過,不曾停歇。

  “我們所在的是外城,內城還在遠處的那個種著鬆樹的土包上,皇城台則在更遠處兩座山間的圓盤地上。”楊雄指著幾公裡之外的山峁解說。

  連綿的山,交錯的溝,這裡是典型的陝北地貌。正如當地民歌中所唱:“見個面面容易,拉話話難。”在這樣的條件中,4000年前的人們,是如何修建起一座規模如此宏大的古城?

  楊雄說,當時這裡的環境並非如今所見,推測應該是平坦豐美的一整塊地區。阡陌交通,人們往來於城郭之間。

  可以看出,殘存的城牆依地勢蜿蜒而建,石板用拌有糯米漿的泥土層層壘砌而成,非常堅固。外城東門的考古發掘顯示,這裡的建筑結構復雜、筑造技術先進,出土了玉鏟、玉璜、壁畫、石雕和陶器等龍山晚期至夏時期的重要遺物。另外,在門道牆壁上還發現了色彩艷麗的十余米長的壁畫,一些地方還發現了人頭骨祭祀坑。

  “石峁遺址發掘除了很多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玉器、陶器和壁畫,可以說將中國的建筑史、繪畫史,往前推進了2000年,這是非常偉大的發現。”楊雄說。

  相對於規模恢弘的石峁古城,目前的發掘僅僅是掀開了“冰山一角”。目前,石峁古城周邊已經被列為保護區域,發掘研究工作正在不斷深入。

  項世榮表示,石峁古城建立的時期,正是中國原始社會由部落聯盟、古國、方國向帝國形態過渡的時期,黃帝部族就是在這一時期或略早形成於陝北高原並發展壯大,最終一統華夏帝國。石峁古城與黃帝這一中華人文始祖,是否會有聯系?這一待解的千古謎題,令人們對於石峁古城的發掘抱有期待。

(來源:新華網)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