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將春天雅稱為“青春”“陽春”等

2015年04月02日15:39  來源:南京日報
 
原標題:古人將春天雅稱為“青春”“陽春”等

  詩曰“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其中的“三春”指的就是春天。每一個季度都有三個月,古代的人們把農歷正月稱為孟春,把二月稱為仲春,把三月稱為季春,這就是合稱的“三春”。

  有人誤將“三春”理解為春天的第三個月,實則不然。漢朝班固的《終南山賦》這樣寫道:“三春之季,孟夏之初,天氣肅清,周覽八隅。”唐代李白有《別氈帳火爐》一詩:“離恨屬三春,佳期在十月。”元朝宋方壺的《斗鵪鶉·踏青》裡有兩句:“嬌滴滴三春佳景,翠巍巍一帶青山。”而劉大白的《春盡了》一詩說:“算三春盡了,總應該留得春痕多少。”這裡的“三春”都是指春天,並不是春天的第三個月或第三個春天。

  “陽春”是古代對春天的又一個稱謂。“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李白這句詩裡的“陽春”依然指的是春天。唐酒肆布衣《醉吟》有:“陽春時節天氣和,萬物芳盛人如何。”不僅這些詩文中的“陽春”是春天,就連如今廣東省陽江市所轄的縣級市陽春市,其名也是取自“漠水之陽,四季如春”之意。

  春天陽光明媚,“青陽”也成了春天的雅稱。陳子昂的《感遇》一詩中“白日每不歸,青陽時暮矣”裡的“青陽”也正是此意。安徽省池州市的青陽縣、江蘇省江陰市的青陽鎮、宿遷市泗洪縣的青陽鎮、山東省濱州市鄒平縣的青陽鎮,以及福建省晉江市青陽街道的“青陽”,也均有春天之意。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這裡的“青春”不是指少年、青年的年齡,而是指春天草木茂盛一派青蔥,也是春天的代稱。《楚辭·大招》裡有:“青春受謝,白日昭隻。”王逸這樣注釋道:“青,東方春位,其色青也。”明朝劉基《風入鬆》一詞吟道:“但道青春未謝,不知芳徑苔深。”還有李大釗先生的詩歌《時》裡“一生最好是少年,一年最好是青春”中的“青春”,也都是春天的意思。

  在民間,人們根據節氣、農事等分別將正月稱為孟春、早春、首春、初春、上春、首陽、元陽、春王、正陽,將二月稱為仲春、酣春、大壯、中和、仲陽、陽中,將三月稱為季春、暮春、三春、杪春、春杪、晚春、末春等,其他稱謂如天端、艷陽、芳春、陽節、昭節、淑節、韻節以及蒼靈等也都是春天的雅稱,它們不但豐富了春天的內涵,也豐富了漢語言文學的寶庫,給后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文化財富。

  據《三峽都市報》

(來源:南京日報)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