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聞晨報,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太,在加油站門口露宿了半個月,終日與垃圾相伴。她有家庭、有收入、也有自己房產,但卻不願回家。不見家人來領回,也沒有組織來收容,這到底為何?
記者通過連續兩天的調查,對這起蹊蹺事件進行了多方採訪,終於知曉背后的復雜內情:這名82歲的老太,因為自己特殊的撿垃圾“嗜好”,給自己生活、給家庭、給社會出了一個難題。而面對這一難題,各方尚無很好的解決之道。
為難:24小時吃喝拉撒都在加油站
“我們加油站門口來了個老太太,吃喝拉撒都在這裡,已經兩周了都還沒有走。”本月25日,位於上海康定路上的中石化第三加油站員工反映,門口來了個白發老太,白天晚上都睡在這裡,他們不知道該怎麼處理。
根據員工提供的地址,記者當天下午2點趕到現場,看到加油站便利店門口,一名老太正在面前的垃圾桶裡倒騰,摸出一隻隻礦泉水瓶,裝進腳下的紙箱。老人頭戴一頂絨線帽,面孔黝黑,穿著一件藍色毛衣,專心整理著手裡的廢品,對過往的人群不聞不問。她的背后,散放著洗潔精瓶子、破紙箱、空盒子等廢品,還有幾件顏色發黑的衣服。
記者上前詢問老人“家在哪裡”、“有沒有親人”,老人只是抬了抬頭,沒有任何回應。加油站員工小劉告訴記者,老人基本上不會搭理任何人,她是兩周前來到這裡的,當時隻帶了一床被子和一件衣服,現在“家當”已經堆成一座小山了,這些東西都是她從附近的垃圾桶裡撿來的。
“最開始我們以為是流浪老人,沒想到她住下來就不走了。”小劉告訴記者,員工們看她可憐,都會買些吃的喝的給她,過往的路人有時候也會送些東西,老人最后就住在這裡不走了,一直呆了兩周。由於老人24小時吃喝拉撒都在這裡,已經給加油站工作造成了影響。
“加油站屬於重大危險場所,要是老人不小心生個火,很容易引發事故。”無奈之下,加油站隻得選擇報警,然而,公安、街道,甚至救助站都來過了,還是沒有將老人“請走”。
疑惑:有家有室 卻情願流浪在外
老太露宿街頭,到底是什麼原因?記者隨后找到江寧路街道辦事處詢問詳情。街道在進行調查后,很快作出了回復。
根據街道的調查,該老太姓費,今年82歲,屬於街道轄區三樂裡居委居民。老太是退休職工,家裡還有個60歲的兒子,經濟條件尚可,既不屬於貧困人員,也不是孤老,按照政策不能享受民政救濟,救助站也無法收留。實際上,街道及居委工作人員已經到現場對老太進行勸解,也聯系了她的家人,希望她能回家,但老太自己怎麼都不願回去,街道工作人員也沒有辦法。
最終,三樂裡居委書記施惠標成為解決問題的那個人。25日下午4點,施惠標帶著幾名居委會工作人員,並叫來老太的親弟弟,再次來到加油站找到老太勸她回家,老太念叨著垃圾沒有處理完不能走。“這些垃圾我買下了。”施惠標掏出10元錢遞給老太,並讓收廢品的人收拾完老太留下的垃圾,“連哄帶騙”將老太送回了家。
實際上,這已經不是居委第一次將老太“哄”回家。早在去年,老太就在外露宿過20來天,還是在秋冬之際天冷的時候,最后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將她請回家裡。“這次是暫時解決了,但下次呢?”施惠標嘆了口氣。
驚訝:家裡垃圾卡車三趟都拉不完
作為跟老太打交道時間最久的居委干部,施惠標對老太的事情也感到無比頭疼。他告訴記者,老太有一個癖好,就是收集垃圾,因為家裡堆滿了垃圾,甚至引發鄰居投訴。
老太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收集垃圾,施惠標也說不清楚。他隻知道,5年前自己做居委書記的時候,就開始跟這件事打上了交道。“他們家裡是兩室半的房子,垃圾堆得連過道都是,氣味熏得上下鄰居都跑來投訴。”居委也上門做過工作,但是老太不讓別人動她的垃圾,居委也沒有辦法,有一戶鄰居實在受不了,賣了房子搬走了。
“垃圾堆得太多,不僅影響到鄰居的生活,還影響到小區的消防安全。”施惠標告訴記者,老太家裡的垃圾五花八門,紙箱子、空瓶子、破衣服堆得滿屋都是,陽台上都有,逢年過節燃放煙花爆竹很容易發生火災。因此,每年居委都會找環衛人員上門,幫他們強制清除垃圾。
“一年上門清掃一次,每次清掃都是一次龐大的工程。”據介紹,去年上門清掃的時候,居委一共組織了25個人,花費了大半天工夫,才將一屋垃圾清掃完畢,能裝6噸的卡車拖了3趟都還沒有運完。因為老是上門清掃垃圾,居委書記被老太“敵視”,甚至遭到謾罵。
為了徹底解決老太難題,居委還找來民警、家屬專門開了協調會,但也想不出好的辦法。
“父親去世后母親突然愛上撿垃圾”
街道、居委都已經盡力,那麼老太露宿街頭,她的親人又在哪裡?在居委的幫助下,記者聯系到了老太的兒子何先生,他也向新聞晨報講述了自己的苦衷。
何先生說,老母親原來是紡織廠的工人,已經退休多年,現在退休工資是每月3000多元。以前一家生活都很正常,1998年父親去世后,母親因為退休沒事干,開始撿垃圾,起初還會去垃圾回收站賣錢,后來慢慢變成一種癖好。差不多在10年前的時候,這種癖好已經很嚴重,每天都會出去撿垃圾帶回家,堆放在家裡。“如果出門沒有帶垃圾回來,她就好像什麼事沒做完一樣,晚上甚至要蓋著垃圾才能睡著。”那個時候,因為何先生的岳母生病,妻子便帶著女兒以照顧外婆的名義回了娘家,家裡慢慢變成了一座垃圾倉庫。
何先生家位於4樓,記者跟隨其上樓時,在門口就聞到一股味道,開門時大門都不能完全打開,因為門后面被垃圾擋著。老太的房間在左側,整個房間就是一座垃圾山,已經觸到天花板,僅留有一條窄窄的通道可以擠進去,連床上也堆滿了垃圾,整個屋子彌漫著一股惡臭。唯一稍微有點空間的是何先生的房間,但也堆放著一些垃圾。“這些都是阿拉娘放進來的,不讓放她就會生氣。”
因為家裡堆滿了垃圾,何先生的妻子和女兒再也沒回過家裡,隻剩下他和老母親在垃圾屋裡相依為命。
近兩年,老太撿垃圾的嗜好越發嚴重,甚至發展到在外露宿。何先生告訴記者,以前老母親每天外出撿垃圾,不管怎樣,到了晚上都會回家睡覺。但是去年年底,她開始在外露宿,就在小區門口一連睡了20個晚上。今年她又跑到了加油站露宿。
老母親在外露宿,為何不出去找她?何先生邊給記者看病歷邊解釋說,自己身體也不好,有心無力。“我也出去找過,找到了勸她回來,她也不聽。”因為跑出去過幾次,何先生也習慣了,“一般就在附近,不會跑很遠,過幾天她就自己回來了。”
何先生坦言,因為老母親在外露宿,他也承擔了不孝的“罪名”,被人罵虐待老人。“我也想送她去醫院治療,但是連去檢查身體她都不肯,我也不可能用繩子捆著她去。”何先生說,做事都憑良心,他也希望母親能夠恢復正常,一家人能夠美滿地生活在一起。
[心理專家把脈]
內心孤獨引發人老人“強迫性囤積症”
老太撿垃圾的嗜好是引發一切矛盾的根本。有些人會覺得老太有“精神病”,但專家們初步認為,大家對此有誤解。
在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心理咨詢師陳露看來,老太的行為屬於明顯的“強迫性囤積症”。這種症狀是一種神經症,並不是精神病。“囤積症已經不是個案,它已經成為一個社會問題。”陳露表示,她在平時接受咨詢中,已經接觸過很多類似案例,尤其是老齡社會,老人們普遍內心比較孤獨,缺乏關愛。怎樣運用社會資源,多去關愛老人,多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是老齡化社會需要面對的課題。她認為,發揮社區社工的作用比較有效,尤其是有心理學知識的社工,通過他們和老人交流,建立良好的關系,贏得老人的信任,豐富老人的精神生活。
陳露表示,“強迫性囤積症”是指囤積大量沒用的東西,當一個強迫性囤積症患者囤積物品時,他的大腦活動情況與平時非常不同。當這個人試圖決定將什麼物品扔掉時,就好像是在經歷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具體到老太,因為老人內心極度的獨孤和焦慮,她就將囤積垃圾作為自己的精神寄托,“垃圾”在她眼中已經屬於自己的“財物”,隻有將一件件垃圾囤積起來的時候,她才感到安全,當別人來剝奪的時候就會產生敵意,甚至會選擇流浪來保護。
陳露指出,目前在醫學上沒有藥物治愈,認知行為治療是唯一一種能幫助“囤積狂”作出決定並平穩其情緒的方法。比如找到一個人,先跟隨她一起撿垃圾,讓她產生信任感,走進她的內心,才能將她慢慢帶回到正常的軌道。不過,這種矯正一般在初期才比較有效果,而且對象年齡也不能太大。
(來源:新民網)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