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綜合保稅區“境內關外”推動外向型經濟發展

2015年03月25日06:33  
 
原標題:成都高新綜合保稅區“境內關外”推動外向型經濟發展

  3月24日凌晨,成都高新綜合保稅區雙流園區的海關檢驗檢疫人員對12個貨櫃的進口葡萄酒進行查驗、檢測抽樣和清關工作。上午10點,這批價值2000多萬元的貨物順利通關,入駐園區進行保稅展示。

  這樣高效的工作效率得益於成都高新綜合保稅區內實行的“7×24”小時報關、查驗、放行一站式、全天候服務的創新機制,區內企業進出口貨物經預約均可享受每周7天,全天24小時的海關服務。

  2012年7月25日,成都高新綜合保稅區雙流園區通過國務院聯合驗收封關運行,成為國內首個擴區成功的綜合保稅區。2014年,雙流園區實現產值390.02億元,實現銷售收入385.81億元,累計完成進出口總值63.4億美元,其中出口46.7億美元,進口16.7億美元。如今,在成都高新綜合保稅區雙流園區進口商品展銷中心可以買到來自20多個國家的上千款進口商品。

  近幾年來,成都突破區位限制,由內陸城市轉變為開放前沿,成都高新綜合保稅區的杠杆效應和配套的交通建設功不可沒。

  綜合保稅區海關負責人代岷告訴記者,綜合保稅區所實行的“境內關外”運作模式對國內外企業都有不小的吸引力。外國商品存入綜保區,可以享受“免証、免稅、保稅”的優惠政策,隻需交納少量存儲費用而不必繳納進口關稅,而且還能自由出口﹔國內貨物入區則視同出口,實行退稅﹔區內企業間貨物交易不征收增值稅和消費稅。成都高新綜合保稅區及雙流園區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目前已吸引英特爾、富士康、德州儀器、戴爾、緯創、仁寶等世界500強企業入區發展,投資總額超過35億美元。

  據成都高新綜合保稅區管委會主任鄧繼華介紹,成都市目前借助綜合保稅區探索發展自貿經濟,利用先發優勢在西部地區形成引領示范效應,已培育了綜合保稅區內加工制造、維修檢測、物流倉儲、國際中轉、離岸金融等產業和人才,為承接產業轉移制造了條件。(經濟日報記者鐘華林 通訊員 吳天昊)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