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60年代,我有幸在李光耀先生訪問哈佛大學時與他結識。當我們與他進行訪談時(2011年),他已經年近90歲了。雖然他身體有些虛弱,但是思維卻像激光一樣清晰銳利。”哈佛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首任院長、《李光耀論中國與世界》的作者之一格雷厄姆·阿利森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這樣描述他記憶中對於李光耀的印象。
阿利森曾是裡根政府時期國防部長的特別顧問、克林頓政府時期的助理國防部長。他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之所以在一些國際問題上依然要向李光耀尋求答案,並寫成《李光耀論中國與世界》一書,是因為半個世紀以來,李光耀是當世少有的國際戰略大師。
的確,身為一個小國的領導人,李光耀在世界上享有的聲譽,並不完全是因為他治國有方,在很大程度上還與他在世界事務中所發揮的獨特影響力有關。他能在復雜艱難的國際環境中為新加坡謀得一條生存之道。
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在《李光耀論中國與世界》的推薦序中,贊賞了李光耀為新加坡制定的外交政策的成功:“新加坡是東南亞最小的國家,即便它真的獲得了獨立,似乎也注定要給那些比較強大的鄰國充當附庸。但李光耀卻有著不同的想法,他的願景是,新加坡這個國家不僅要生存下去,還要努力趕超別國,脫穎而出。得益於他的領導,一個中等規模的城市已經變成了一個舉足輕重的國際化經濟強國。在太平洋地區的多邊關系中,新加坡的重要性愈加突顯。”
格雷厄姆·阿利森也在書中寫道:“在國際事務中,李光耀可謂是最受歡迎的人。美國、中國以及其他國家的領導人都熱切地征求他的意見,經常向他請教,而且會仔細傾聽他的見解。從尼克鬆在1971∼1972年考慮調整對華政策,到之后的每一任美國總統,包括奧巴馬在內,都曾經到新加坡走進李光耀辦公室。還有數十個國家的領導人,當他們面臨嚴峻挑戰之際,總能在李光耀那裡找到一些具有戰略意義的坐標,指引他們游刃有余地應對國際挑戰。”
3月16日,在清華大學的一場講座上回答聽眾有關中美關系的提問時,格雷厄姆·阿利森又翻開了他隨身攜帶的《李光耀論中國與世界》,並大聲讀道:“中國會挑戰美國地位成為亞洲強國嗎?以后會成為世界強國嗎?大多數決策者和專家回答這個重要問題時顯得含混不清、模棱兩可,但李光耀的回答則斬釘截鐵:當然。為什麼不?”
李光耀認為,中國人民族復興的使命感是一股強大的力量。中國有成為世界強國的實力。中國希望世界接受它本來的模樣,而不是以西方社會的附庸身份被世界接受。對於未來的中美關系,李光耀認為,“兩國將爭奪影響力,它們的競爭是不可避免的。”但與悲觀的現實主義者觀點相反的是,他認為如果中美兩國領導人合理判斷,競爭不會演變為沖突。“美國不能阻止中國崛起,但得容忍中國這個大國……最終美國將不得不和中國共享其主導地位”,這是李光耀的論斷。
那場講座快結束時,格雷厄姆·阿利森舉起那本封面上印著大大的李光耀頭像的書,對台下的學者和青年學生們說:“李光耀的話值得你們好好讀讀。”
(來源:中國青年報)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