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暴雪, 與中國排放何干

2015年03月19日06:24  
 
原標題:美國暴雪, 與中國排放何干

  眼下已是3月,美國部分地方卻依然冰天雪地。“中國污染可能導致美國冬季寒冷多雪”,美國國家公共電台近日以此為題報道,認為波士頓“末日暴雪”和紐約、華盛頓極寒天氣與中國空氣污染有關。消息一出,輿論嘩然。

  隔著半個地球,中國污染真能“威震”美國天氣嗎?對此,《經濟日報》記者採訪了中國氣象局專家。

  專家表示,常年冬季美國受地形、“大湖效應”和穩定的強大低氣壓帶影響,容易出現低溫和暴風雪。去冬以來美國暴雪頻繁主要是極地冷氣中心偏向美國和大西洋暖濕氣流偏強造成的,與我國空氣污染沒有直接關系。

  美國暴雪頻發緣於地形氣候特征

  美國剛剛度過一個難忘的冬季:暴風雪頻繁,部分地區積雪突破紀錄。截至3月2日,波士頓累計積雪達2.6米,超過了冬季歷史記錄。

  “造成2014/2015年美國冬季暴風雪活動頻繁、強度大的主要原因有兩個。”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監測室正研級高工周兵給出了明確回應,一是極地冷空氣中心偏向北美地區,大規模極寒冷氣團堆積於此,並源源不斷向南擴散。同時,北太平洋東部海溫偏高導致太平洋東部高氣壓加強,使得北美上空大氣環流波動幅度加大,利於冷空氣的向南爆發,從而導致氣溫偏低﹔二是受大西洋西部副熱帶高壓的影響,輸送到美國東部的東南暖濕氣流偏強,與向南爆發的冷空氣頻繁交匯,形成了強降雪。

  事實上,這樣難忘的暴風雪事件在美國的歷史上曾多次出現,即使在中國空氣狀況良好的年代也曾發生過。“自1895年有系統觀測以來,美國地表平均氣溫上升了0.7℃至1.1℃,20世紀70年代后,氣溫上升幅度尤為顯著,年均降水量平均每10年增加4.3毫米。其中,美國中西部、大平原地區、東北部和阿拉斯加的年均降水量在近幾十年內都呈現增加趨勢。正是在氣候變化大背景下,美國極端強降水事件的強度和數量顯著增加。”周兵說。

  另外,受地形和氣候系統影響,美國冬季本就易現低溫和暴風雪事件。周兵說,美國無東西走向山脈,南北開敞,冬季上空穩定維持著強大的低氣壓帶,從而有利於中高緯度的冷空氣迅速南下。同時,美國東部五大湖區存在“大湖效應”,冬季極地氣團南下經過湖面時,溫度極低的空氣與相對溫暖的水面接觸交匯從而形成降雪。

  東亞排放對北美影響非常有限

  從網絡流行的說法來看,有美國專家認為,中國和東南亞國家燃煤所導致的大量白色排放物吹向東面,與太平洋上空的風暴相遇,而這些風暴可能對美國冬季氣候產生巨大影響。

  中國排放的污染物對美國暴風雪是否有影響?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龔山陵介紹,國際權威機構——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下屬的大氣污染物半球傳輸特別工作組通過多模式和觀測研究,於2010年完成的評估報告《洲際傳輸評估報告》指出,東亞的排放對北美的“貢獻”是非常有限的。

  通過多模式模擬研究發現,當東亞地區的氣溶膠及前驅氣體排放減少20%的時候,北美的地面氣溶膠濃度也就降低了10±7ng/m3的范圍。從統計意義上講,也隻有1.3%的東亞氣溶膠能夠從亞洲傳到北美,這是由環流的特征和氣溶膠的生命周期所決定的。也就是說,中國排放的污染物與美國暴風雪天氣沒有直接關系。(經濟日報記者 杜 芳)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