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揭示“死亡之海”形成原因

2015年03月16日20:05  來源:中國僑網
 
原標題:中國科學家揭示“死亡之海”形成原因

  中新社北京3月16日電 (記者 張素)記者16日從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孫繼敏及其團隊最新研究發現,有“死亡之海”之稱的塔裡木盆地受到新生代全球變冷與區域構造隆升的共同控制,塔克拉瑪干沙漠形成與“地中海鹽度危機”也緊密相關。

  位於塔裡木盆地中部的塔克拉瑪干沙漠面積約33萬平方公裡,是中國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古絲綢之路就沿著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北緣和西緣延伸。

  孫繼敏及其團隊對塔裡木盆地北緣庫車前陸盆地的晚中新世以來的沉積記錄進行了多學科研究。他們基於古生物地層學和磁性地層學,利用一枚賈氏三趾馬右下臼齒化石,獲得可靠的時間標尺為距今1330萬年至260萬年。

  科學家們進一步以此時間標尺重建古氣候歷史,發現其中有兩次明顯的干旱化加劇事件,一次是距今700萬年至530萬年之間,一次是距今530萬年以來。結合已有研究成果,他們認為塔裡木盆地的干冷趨勢主要受控於新生代全球變冷,但這兩次階段性氣候變干事件主要受控於區域構造隆升。

  孫繼敏及其團隊從“構造—氣候”耦合的角度提出新的看法,發現距今700萬年至530萬年之間的氣候事件與“地中海鹽度危機”密切相關。地中海鹽度危機發生在距今約500多萬年前,當時受非洲板塊與歐亞板塊匯聚的影響,直布羅陀海峽發生構造抬升,阻斷了地中海與大西洋的聯系,導致地中海干涸。

  “地中海鹽度危機的影響在於,通過西風帶向塔裡木盆地輸送的水分減少,導致下風方向塔裡木盆地干旱化。”孫繼敏說,不過那時的帕米爾高原與南天山之間尚有狹窄的水汽通道,“而在第二次氣候事件,盡管地中海鹽度危機已經結束,但受到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的持續影響,帕米爾高原與南天山碰撞,來自大西洋的水汽被阻隔,加劇了塔裡木盆地的急劇干旱,最終形成了塔克拉瑪干沙漠”。(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