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聽到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提到“一些經濟發達地區一線法官人才流失問題突出”后,全國政協委員、甘肅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所長郝樹聲腦子裡很快閃過一組數字:一些地級市中級人民法院庭長的年薪,不到10萬元,同一地區職業律師的收入,則往往不下於15萬元。
“這樣的收入反差如何留住法官人才?”郝樹聲問。3月12日,她所在的社科界別把討論的焦點對准了如何留住法官人才的問題。
全國政協委員、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謝商華也談到法官薪酬待遇的問題,“有的高院裡的庭長月薪才4000多元,但他要做的事情,和一個收入比他多幾倍的律師,幾乎是差不多的。”
謝商華說,一名中級法院的法官,平均一天要處理至少一個案件,一年要審判兩三百件案子。
“這就需要研究一個法官的飽和工作量到底是多少,在這個基礎上才能科學評價法官。”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黨組書記許前飛提出,“司法活動是高智慧的活動,不是拆幾個零件那麼簡單,也不是三班倒,這是一個思考的裁判過程。”
這種情況在江蘇尤為突出,去年一年全國法院審理1300多萬件,整個江蘇省的案件是117萬件,大約佔十分之一,但法官的數量並不到全國的十分之一。
周強在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時提到,隨著人民法院辦案數量持續快速增長,新類型案件大量增加,辦案壓力越來越大,一些經濟發達地區一線法官年人均辦案高達300多件。
“如此大的工作量,如何確保每一個案件的審判質量?”謝商華說,“既要馬兒跑得快,可給馬兒吃的草太少,太差”,這是目前中國法官面臨的困局。
她常常從媒體報道中聽到這種說法:司法改革來了,卻有不少法官“跑”了。
許前飛建議,要科學確定法官工作量,進行論証,而不是拍腦袋決定。“法院實行員額制,如果處理不好,會影響司法改革。”
郝樹聲還注意到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的一句話:過去一年,最高人民法院從法學教授和律師等法律工作者中招錄5名優秀人才擔任法官,從軍事法院、軍事檢察院接收3人擔任法官。
“我們現在一個說法是,要從律師等法律工作者中選拔優秀人才來擔任法官,但現實問題是,我們拿什麼去吸引他們?這種吸引能否持續下去?” 郝樹聲覺得這令人擔憂。
江蘇法院系統的法官流失,讓許前飛很焦急。他擔心,在江蘇的司改方案沒有正式敲定之前,很多法官可能離開了。
去年兩會時,全國政協委員陳志列就建議採取級別工資與計件考核工資相結合的方式作為標准,以獎勵優秀法官超強度勞動的付出。
他表示,針對法官的特殊社會地位、特殊工作性質,實行法官工資單列制度,使之具有相對獨立性,從而培養一個獨立的法官群體。
許前飛認為,從整個司法體制改革大趨勢上看,法官應該逐步實現精英化,隻有把審判給予優秀的法官,才能夠更加體現司法的公平性。
“這是一個不能再等的事情,不僅關乎著法官個人職業狀態,更關乎著千千萬萬案件審理的公平與正義。”謝商華呼吁。本報記者 邱晨輝 李超
(來源:中國青年報)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