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往隨著一位民族民間老藝人離世,一種民族文化就消失了。文化消失,民族也就沒了。”3月9日午飯后,在祁德川委員所住的友誼賓館,他一邊遞過U盤,一邊對嚴重瀕危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表示出深深的擔憂。
祁德川來自雲南景頗族,是一位少數民族語言工作者,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問題已關注多年。
“長期以來,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少數民族文物古籍流失十分嚴重。”祁德川告訴記者,上世紀民間普遍流傳和使用的榨油、榨糖、紡織等傳統機具現在已經很難看到﹔木楞房、剁木房、土掌房等民族民居建筑逐漸消失﹔很多民族的創世神話、傳說、史詩、古歌等民族民間文學均面臨失傳……
祁德川舉例說,雲南民族古籍約有8萬冊(件)散存於民間,由民間藝人、祭司保管傳承。“目前這些古籍正以每年約上千冊(件)的速度流失,許多價值極高的民族歷史文化古城及文物也瀕臨消失。”他分析認為,造成這一局面源於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主要包括資金缺乏、保管不善、精通古籍者少、民族文物被大量盜賣等。
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傳承人才斷層的問題,也為祁德川時時牽挂。他表示,民族民間藝人是本民族傳統文化的主要創造者、保護者和傳承者。民族民間老藝人消逝后,年輕一代的藝人還難以擔負起傳承重任,很多民族的著名史詩、古籍已成為無人知曉的“天書”,民族地區的服飾、傳統工藝、民居、音樂舞蹈、風俗習慣等民族民間傳統特色文化,也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逐漸“變異”。
鑒於此,祁德川建議中央把保護、搶救、傳承民族文化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各級政府應切實加強管理,通過建立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基金等途徑,採取有效措施,有計劃、有秩序地加強對民族文化的保護與開發。對獨有和人口較少的民族要盡快建立保護區,制訂保護區條例,依法實施對保護區域少數民族文化的有效保護。
(來源:人民政協報)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