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學網組織新修的大型圖冊《孔子聖跡圖》,經過近半年的精心編纂,近期在國家圖書館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該圖冊以國學網古籍館館藏之清同治十三年孔憲蘭刻本為底本,共105幅,氣象古朴,開本宏闊。每一幅圖皆經過細膩的修復處理,隔世重印,宛然若新。所有圖中配文及書前序記,均由國學網重新予以點校,並附於原圖下方,以資讀者參閱。
《孔子聖跡圖》主要取材自《史記·孔子世家》,亦兼採《孔子家語》《論語》和《孟子》等,以時間為經,事件為緯,因事繪圖,緣圖配文,圖文並茂,反映了孔子一生的行跡,可謂一部形象化的孔子編年史,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具有完整故事情節的連環畫。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朱子語類》有雲:“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孔子對於中國人而言,是聖人,是先師,是歷代帝王尊奉的偶像,也是歷代士子追慕的榜樣。他非凡的人格魅力和超卓的精神智慧,至今猶照亮和溫暖著中華民族的心靈。
為了表達對孔子的敬仰,也為了方便后人祭祀,自漢代開始,就不斷有人為孔子造像,《后漢書》載,東漢靈帝光和元年(178年),京師“置鴻都門學,畫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而以連環畫形式描繪孔子生平的聖跡圖,則最早出現於元代,據考証大德年間(1297—1307年),孔子五十三代孫孔津編有《孔聖圖》三卷,惜今已無存。明清以降,聖跡圖日漸豐富,從十幾幅到百余幅不等,有石刻本、木刻本、彩繪本,或白描,或套色,不一而足。
本次出版的《孔子聖跡圖》系孔子七十二世孫孔憲蘭於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主持刊刻的版本,從其所撰《新刊聖跡圖記》可知,正是由孔廟聖跡殿石刻翻摹而來,所謂“依繪舊圖,施諸棗梨”是也。全卷計105幅,每幅寬29.5厘米,長41厘米,從顏母禱於尼山生孔子,到孔子死后子弟廬墓為止,並附有魯哀公為孔子立廟、漢高祖劉邦以太牢祀孔子二幅,其中有人們熟知的“夾谷會齊”“禮墮三都”“宋人伐木”“苛政猛於虎”等孔子一生的主要活動和言論,構圖精妙,筆法工雋,氣韻生動,形貌傳神,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細細觀摩,恍聞其聲,如見其人,聖哲往跡,歷歷如昨,令人親切倍生,而又肅然起敬。
孔子的一生雖然境遇坎坷,歷經亂世,但卻從未曾放棄對理想和信念的堅守。他手無權杖,心系天下,致化當時,推仁后世,值得每一個中國人深入了解和永久懷念。太史公贊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誠哉斯言!(張欣怡)
(來源:光明網)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