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總書記在全國兩會上提及電視劇《平凡的世界》時說:“我跟路遙很熟……路遙和谷溪他們創辦《山花》的時候,還是寫詩的,不寫小說。”
同住一個窯洞 共懷青春夢想
——詩人谷溪憶習近平與作家路遙在陝北的知青歲月
1973年,習近平(左二)與知青好友在“三間房”前合影 谷溪 攝
1970年的延川縣城 圈中所示窯洞即為“三間房”
習近平總書記與作家路遙很熟。近日,習總書記在全國兩會上與主持人曹可凡談到東方衛視熱播滬產電視劇《平凡的世界》時,主動提及他曾和路遙住過同一個窯洞。習總書記說:“我跟路遙很熟,當年住過一個窯洞,曾深入交流過。路遙和谷溪他們創辦《山花》的時候,還是寫詩的,不寫小說。”記者通過劇組介紹並經多方輾轉,昨天下午終於找到了習總書記提及的谷溪本人,並有幸通過電話採訪了遠在延安的這位74歲的古稀老人……
爛漫“山花”紅艷艷
谷溪說話帶著濃重的陝北口音,聽起來真有點費勁,遠不如電視劇《平凡的世界》中那些演員說的陝北話那麼易懂。幸虧,有個能說流利普通話女助理幫忙“翻譯”,才使採訪得以順利進行。路遙的《平凡的世界》讓習總書記想起了當年的知青歲月,並勾起了他與路遙、谷溪等人同在一起的青春記憶。話及至此,谷溪顯得十分激動,話兒像延河之水滔滔不絕。
詩人谷溪現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他說,習總書記所說的《山花》是他在1972年9月創辦的延川縣文藝小報,由他擔任主編,路遙常在《山花》上發表詩作。取名“山花”,是因為同年他主編的詩集《延安山花》經陝西人民出版社發表后很紅火,在國內外暢銷28.8萬冊,詩集匯集了他和路遙、陶正等10多人的詩作,已有品牌效應。習總書記所說路遙那時寫詩不寫小說,就是指那個年月。當年,早已高中畢業的谷溪已有31歲,他比路遙年長8歲,兩人亦師亦友,無話不談,並合作發表過詩歌和報告文學。由於師生關系,路遙總讓老師谷溪的名字放在他的前面。對此,谷溪自豪地說:“路遙是我的學生。”
谷溪創辦《山花》后,這份文藝小報發表了詩歌、小說、散文等作品,先后推出了三代20多位作家,並形成了有名的“山花作家群”,其中有谷溪、路遙、史鐵生、陶正等。在陝北,紅艷艷的山花漫山遍野,其實,這花也叫山丹丹花。
徹夜長談在窯洞
說到習總書記當年和路遙同住一個窯洞時,谷溪說,路遙是1973年進入延安大學中文系后才離開延川縣的。由此推算,他倆在延川同住一個窯洞應該是在1970年至1973年之間。谷溪說,作為北京知青,習近平當年來到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大隊插隊落戶,路遙則是當地的回鄉知青,他很喜歡結交見多識廣的北京知青,他倆那時成了朋友。后來,路遙還與來延川插隊的北京女知青林達(筆名程遠)相識、戀愛並結婚。
谷溪說,習近平所在的梁家河離延川縣城約有25公裡山路,當年交通不便,隻能靠步行,習近平來縣城開會或辦事,晚了回不了梁家河,他就會找路遙長談。谷溪當時是延川縣革委會通訊組組長,路遙則是通訊組學員,他們都住在縣革委會的窯洞中,窯洞既辦公又住人。谷溪回憶道,當年習近平和路遙進行徹夜長談的窯洞是“三間房”,這是專門供來客住的客房。谷溪自己曾居住過的2排18號窯洞路遙也曾住過,內有印照片的暗房,習近平與路遙聊天應該也會去那裡。可惜,這些窯洞經歷多年風雨已經拆了,如今隻留下一張1970年拍攝的珍貴照片。谷溪說,習總書記當年也愛文學、愛讀書,他和路遙等談文學、談民生、談理想、談國家……話題非常廣泛,充滿家國情懷。
谷溪說,路遙雖然隻度過42年的短暫人生,但他有大情懷,他和習近平有著說不完的共同語言。路遙病逝前曾囑托谷溪,他死后要埋葬在延安的黃土山上,要與生他養他的陝北高原融為一體。
當年採訪留佳話
在谷溪印象中,習近平和路遙年輕時都是“讀書狂人”,讀書范圍廣泛,十分好學。他至今仍清晰地記得,習近平40多年前當知青時的模樣,他隨身軍包內裝的全是書和厚厚的筆記。兩年前,新華網發表了一幅“習近平在延川”的照片,是習近平1973年與3位青年好友的合影,這正是谷溪自己用延川縣僅有一台“上海牌”相機,在他們居住的窯洞前那道矮牆旁拍攝的。日后,有好友將這張珍貴照片制成生日卡送給了習近平。
谷溪說,1975年7月,他給時任梁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的習近平在延安報刊上寫過長篇通訊《取火記》。他清楚地記得,進村採訪時,因路陡不平,他乘坐的吉普車因打滑無法上坡,是習近平和幾個后生一起用力,才將車推進了知青們居住的大院裡。在《取火記》中,他記錄了習近平為交通不便、缺煤缺柴的延川山區設法用沼氣進行煮飯、點燈的生動事跡。他說,建沼氣池需要沙子,是習近平帶領幾個青年到七八公裡外的前馬溝去挖的﹔建池時水泥運不進山溝,是習近平帶頭從很遠的公社所在地把沉重水泥給背了回來﹔當發現沼氣池漏氣時,也是習近平為緊急搶修,和技術員劉春合跳入了沾滿糞漿、又臟又臭的沼氣池中清洗池壁,那炎熱的夏天把人烤得喘不過氣來……習近平為民辦實事不辭辛勞,當年是他在梁家河點燃了陝西第一個沼氣池。
說起習總書記,谷溪有說不完的話。1986年,習近平在廈門寫信給他說:“離開延安,非常懷念,常常想回來看看。”1993年8月,習近平和他在延安久別重逢,那次,谷溪有機會留下了更多珍貴合影。 記者 俞亮鑫
(來源:新民晚報)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