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紀委網站刊登的《大清“裸官”慶親王的作風問題》,近來引發了不少媒體對慶親王奕劻的關注。奕劻是大清王朝的最后一位“鐵帽子王”,晚清歷史上舉足輕重的大人物,但他死后蓋棺論定的謚號“密”,卻是所有清代親王中最差的。按《謚法》的解釋 “追補前過”曰“密”。據說,奕劻就連這個“慶密親王”的謚號都是溥儀極不情願給的,溥儀當時親選的四個字原本是 “謬、丑、幽、厲”。“謬丑者,南宋孝宗憎秦檜之惡,封以此謚﹔幽厲者,周朝之幽王、厲王,皆為殘暴昏庸之君。”奕劻的家人覺得無法接受這樣的“惡謚”,找到溥儀之父載灃說情,溥儀才賜了這個“密”字……
關於謚字,《辭海》中的解釋是:“封建時代在人死后按其生前事跡評定褒貶給予的稱號。《周禮·春官·大史》‘小喪賜謚。’緊接著的“謚法”一詞對如何賜謚做了進一步的闡釋:“古時貴族死后依照其生前事跡,評定一個稱號,叫‘謚法’。帝王之謚,由禮官議上﹔臣下之謚,由朝廷賜予。《逸周書 ·謚法解》: ‘謚者,行之跡也﹔號者,功之表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處於己,名生於人。’”
“謚號”早在上古時期就已出現了,比如東周時期的第一位國王周平王,姓姬,名宜臼,“平”字是他的謚號﹔春秋時期鄭國的國君鄭武公,姓姬,名掘突,“武”字是他的謚號。謚號制度在中國古代有著嚴格的程序和規定。起初,隻有帝王才能獲得謚號。到了漢朝,皇帝也給大臣“賜謚”,但極其嚴格,隻有生前封侯者才有得謚資格。到了唐朝,賜謚資格擴大到三品以上的大臣。明清兩代,獲謚的級別大幅升高。清代規定,隻有一品大官去世后,請皇帝決定是否賜謚﹔一品以下官員,除非特旨特辦,一概沒有謚號。
古代謚號大致分為褒揚性的美謚、一般性的平謚、貶義的惡謚三類。美謚的字裡有庄、武、文、宣、襄、明、睿、康、景、懿﹔平謚的字裡包括懷、悼、哀、愍、思、殤﹔惡謚的字則有厲、靈、煬等,其中最典型的如周厲王、隋煬帝謚號都充滿了否定的意思。
在大臣的謚號中,“正”、“忠”等被看成是最好的字,端、襄、成、恪、敏、肅等也是常用的好謚。對於文臣來說,“文正”是最好的謚號,北宋時期的范仲淹和司馬光都獲得“文正”的謚號。明清時期,隻有出身翰林或擔任過內閣大學士的高官才能用“文”字,而“文正”二字的謚號更是要由皇帝特旨頒布,群臣不能擅議。清朝二百多年,隻有曾國藩、李鴻藻等八人獲謚“文正”。位於“文正”謚號后面的“文忠”同樣也是很多人追求的殊榮,宋代大名鼎鼎的歐陽修、蘇軾獲得的就是“文忠”的謚號,而清代隻有李鴻章、林則徐等十余人得謚“文忠”。清代重臣、官至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的洋務派首領左宗棠的謚號“文襄”,雖然有個“文”字,但比“文正”“文忠”又低了一層……
奕劻是乾隆皇帝第十七子永璘的孫子,曾權傾一時。1908年,奕劻獲封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1917年,79歲的奕劻死於天津。慶王府停尸不殮,向已經遜位的溥儀討要謚號,為其評定一生功業。內務府大臣初擬謚“哲”,按《謚法》解釋,知人曰哲。溥儀不同意,親自選了“謬、丑、幽、厲”四個字,並提筆寫了一個“丑”字。這四個字顯然都屬“惡謚”,因為“謬丑者,南宋孝宗憎秦檜之惡,封以此謚﹔幽厲者,周朝之幽王、厲王,皆為殘暴昏庸之君。”溥儀對奕劻之所以如此恨之入骨,因為他覺得200多年的大清江山就是奕劻給敗的:“收袁世凱的錢,勸太后讓國,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斷送在奕劻手裡”。
好在奕劻死的還算是時候,民國五年,一個遜位的皇上再也不可能一言鼎了。奕劻的家人接受不了慶親王變成“慶丑親王”,找到溥儀之父載灃出面,勸說溥儀賜給奕劻一個好的謚號。但溥儀死活不肯改謚,后來在宗室親貴的再三力爭之下,才賜謚“密”字。密乃“追補前過”之意,在清代的所有親王的謚號中,是最差的一個。據說,溥儀在發現《謚法》中說“密”有“追補前過”的意思時直后悔,他覺得奕劻不可能“追補前過”,就連這個“密”字也配不上。(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陳小波)
(來源:北京晚報)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