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3月6日電(高辰 劉艷)每年兩會,中國軍費開支總會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據報道,按照財政預算,2015年中國國防支出將增10.1%,升至8868.98億元。至此,中國軍費已連續5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專家指出,今年中國軍費增長適度合理,新型武器裝備的研發、列裝等所佔分量將比較重。
連續5年兩位數增長 專家稱適度合理
相較於2011年12.7%,2012年11.2%,2013年10.7%,2014年12.2%,中國軍費已連續5年呈兩位數增長,但增幅創5年來最低。專家指出,中國軍費處於適度控制中,其絕對數字和增長幅度都是合理的。
“中國軍費增長仍處於合理區間,在世界范圍內進行比較,我們的國防費佔GDP與財政支出的比例仍然偏低。”軍事科學院國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陳舟少將表示,盡管中國軍費連續五年保持兩位數的增幅,但是適度、合理的。
國防大學教授、空軍大校侯小河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指出,中國軍隊建設面臨機械化和信息化雙重使命,尤其是信息化建設立足於獨立自主,起步晚,底子薄,周期長,需要連續投入。
對於中國軍費持續兩位數增長,海軍軍事學術研究所研究員張軍社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為保障國家經濟建設,中國軍費佔GDP的比重曾長期較低,近年才實現補償式增長。此外,武器裝備的發展需要很長周期和經費支持,目前中國軍費水平與國防軍隊建設所需還有一定差距,因此需要增加軍費。
“中國國防費的調整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主要有經濟發展程度、安全環境變化、武器裝備建設周期、國內物價水平等。”國防大學教授、空軍大校侯小河進一步向中新網記者分析說,今年國防預算增幅創5年來最低,應該與中國經濟減速、物價漲幅不大有關。
張軍社進一步分析說,今年中國軍費支出增幅下降,說明我們已經注意到,要堅持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相統一,實現兩者之間的平衡。因而需要在保障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上,然后適當增加軍費支出。
專家:新型武器裝備的研發、列裝佔比較重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5日表示,要加大國防科研和高新技術武器裝備建設力度,發展國防科技工業,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等。張軍社指出,中國武器裝備已進入更新換代時期,今年軍費在新型武器裝備的研發、列裝上所佔的軍費分量會比較重。
據了解,2014年新增國防費主要是用於提高武器裝備現代化水平、提高軍隊人員生活待遇和推進軍隊體制編制調整改革等三個方面,而武器裝備建設、新型作戰力量建設、信息化建設、實戰化軍事訓練和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培養則是軍費保障的重點。
對於2015年新增國防費的使用領域,侯小河分析稱將主要集中於三方面:人員生活費、訓練維持費、裝備採購和維修費。
至於各部分所佔比例,“以上三方面大約各佔1/3,其中人員生活費和訓練維持費都屬於維持性開支,加起來佔2/3。” 侯小河說,近年來我軍士官比例大幅增加,人員工資較過去增長幅度較大。從訓練上來看,實戰化訓練、跨區訓練比以往更為普遍,對經費保障要求更高。”
國防費增加了,但怎樣把軍費用好無疑是另一個關注焦點。軍費管理是建軍治軍的重要方面,2014年經中央軍委批准,全軍部隊已全面推行軍費績效管理工作,著眼花錢必問效、低效必問責,確保每一分軍費用在刀刃上。
對於如何合理使用軍費支出,使軍費使用效益提升,侯小河表示,國防經費的使用,應以提高戰斗力為唯一標准和導向,向基層部隊傾斜、向戰斗部隊傾斜、向先進裝備研發傾斜、向實戰化訓練傾斜,避免低效益重復建設,嚴格杜絕浪費。
解放軍少將宋方敏指出,軍費管理不嚴的軍隊,打不了勝仗。依法從嚴治軍,必須依法從嚴管好軍費。
外媒惡意炒作中國軍費 專家斥其偏見
外媒一向關注中國軍費和軍力發展問題,其中不乏渲染“中國軍費不透明”和“中國威脅論”,專家指出,中國軍費信息公開透明,外媒觀點體現其偏見和歪曲
2015年2月11日,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發表報告稱,近年中國海軍大規模造艦,中國軍費顯著增長並“缺乏透明度”。該報告稱,2010年中國佔據亞洲軍費開支總量的約28%,2014年其份額已增至38%左右。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回應稱,中國軍費支出佔GDP比重不僅低於世界主要國家和世界平均水平,中國人均國防費支出僅相當於美國的1/22,日本的1/5。
華春瑩還強調稱,中國國防費預算產生過程公開透明,中國軍費總額及其基本構成等信息也都公開透明。
日本各主流媒體此次紛紛緊盯中國軍費動態,認為中國軍費連續2年超過8000億元,僅次於美國而成為全球第二。在與周邊國家發生海上摩擦的背景下,中國近年來每年都會增加海空兩軍預算,在美國高調宣稱“回歸亞太”后,更增強了與美軍對抗的意識。
路透社文章稱,中國軍費增長“不受經濟增長放緩制約”,加大對潛艇和隱形戰機等高科技裝備的投入,軍力發展“引發地區擔憂”,特別是中國在東海和南海主權糾紛中採取了強硬立場。文章認為,中國軍費增長可能主要投向海軍反潛艦和建造更多航母。
針對外媒惡意炒作,張軍社表示,西方很多媒體戴著有色眼鏡過分解讀中國軍費,指責“不透明”等等。事實上,中國政府嚴格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審查撥付軍費預算,整體來說是透明、嚴肅的。此外,軍費透明度沒有很完整、嚴格的國際標准,西方媒體的指責屬於雞蛋裡面挑骨頭,體現偏見和歪曲。
有評論指出,中國已經近30年未因實戰放過一槍一炮,堪稱是“最和平”的大國。中國加強國防建設是要確保繼續做“最和平”國家的權利,並讓更多國家分享中國的持久發展。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們切不要相信“中國威脅論”的鼓噪。
(來源:中國新聞網)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