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養老模式如何贏得市場

2015年03月02日06:41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機構養老模式如何贏得市場

  是選擇養老機構還是社區、居家養老?

  隨著我國銀發浪潮的悄然而至,傳統居家養老地位逐漸下降,機構養老模式正在被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所接受,成為不可或缺的選擇。然而,機構養老模式也面臨著諸多困惑。

  在遼寧沈陽市,社區養老紛紛“試水”市場化運營,在這樣的背景下,機構養老將何去何從?中國青年報記者探訪沈陽多家養老機構,還原它們成長的軌跡,分享它們多年探索的感悟與心得。

  勉強維持,民營養老機構並未迎來春天

  根據《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3年的數據,全國養老服務機構4.3萬個,床位474.6萬張 。

  據遼寧養老服務網負責人介紹,目前遼寧省約有養老機構1600家,床位20多萬張。

  “機構養老主要包括公立與民營兩種運營模式。水平參差不齊,普遍經營慘淡。”該負責人稱。

  沈陽市大東區的東興敬老院建於2002年,主要接收對象為半自理及不能自理的老人,擁有床位100張,現老人入住率達80%。

  負責人曹永剛在創辦東興敬老院之初,考慮到周邊居民經濟水平較低的情況,托費最低僅每月400元。

  經過10余年的經營,東興敬老院現有20名經驗豐富的專業工作人員,在護理員中還有一部分考取了中級護理員資格。有些護理員的家屬也在東興敬老院居住,並在院中從事后勤、廚師等相關工作。

  曹永剛女兒曹佳妮從小便在院中長大,大學畢業后接手了東興敬老院,現最低收費標准為每月800元。

  2013年,面對東興敬老院環境老舊和瀕臨拆遷的情況,曹佳妮決定投資150萬元在沈北新區建立“北湯溫泉老年公寓”。在市場調查期間,曹佳妮發現居住在新城子鄉的老年人中有50%為空巢老人,這其中70%有意向接受機構養老服務。2014年5月,“北湯溫泉老年公寓”正式開放,擁有床位150張。

  相比老院(東興敬老院)而言,新院(北湯溫泉老年公寓)完全採用標准企業化管理模式,院長、財務、后勤人員、餐飲人員等工作人員都有著明確的工作細則,且會定期召開工作人員例會討論工作情況。

  新院盈利模式為傳統托費與 “餐養結合”相配合。托費最低標准定於1300元。新院有著近300平方米的食堂和完備的后廚設備、人員在保証老人飲食質量和膳食結構的基礎上,也採用飯店的形式對外開放,以此來維持資金運轉。

  新院每周會定期舉行“院長例會”。在例會上,院長會召集院中的部分老人,聽取他們對於目前護理服務、護理員素質、飲食條件等多方面的意見。新院還計劃建立日間照料站和護理員培訓學校。

  面對其他養老機構出現的責任糾紛等事件,曹佳妮經營的兩家養老院都實施了入院協議制度。協議規定,老人在院發生意外時以第一時間通知家屬和及時送醫為主,同時根據老人發生意外的具體情況來定義責任歸屬。

  “北湯溫泉老年公寓”目前整體運營處於虧損狀態。即便是運營多年的老院,目前也僅僅處於保本狀態。

  “就周邊經濟環境而言,提高收費隻會讓老人數量減少,我們也不忍心讓老人失去照料。”其實在養老院剛剛成立時,曹佳妮便預想到此項目收益周期之長,也曾嘗試吸引企業家投資,但他們普遍認為此項目利潤微薄,不願進行投資。

  “醫養結合”不能依靠財政撥款維持

  曹佳妮計劃未來要向“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方式靠攏。事實上,在沈陽,部分公立養老機構已經嘗試這種模式。

  沈陽市沈河區的新北老年醫療養護中心就是一家公立養老機構。這裡為老人提供雙人、多人等房間,每個房間都配備有液晶電視、呼叫系統和獨立衛浴間。此外,養護中心還建設有空調系統、小型食堂、棋牌角、健身院落等,集醫療、養老、護理、休閑於一體。

  養護中心主要採用醫養結合的運作模式,中心和凱旋社區衛生服務站相通,可以共享此衛生服務站的各種醫療設備。

  養護中心由沈河區衛生局主辦,歸衛生局下屬單位新北站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管理。中心主任閆嘉平擔任新北老年醫療養護中心的院長,其職工張薇為日常負責人。這家養護中心目前共有33張床位,入住率約55%。

  “有病治病、無病養老。”在閆嘉平看來,“醫養結合”是醫療服務和養老服務相結合,並集中體現在一個養老機構之中的運營模式。目前養老機構隻能提供養老服務,醫療機構隻能提供急性期治療。在這個過程中,預防、康復、后續治療、乃至臨終關懷等工作沒有機構去承擔,而醫養結合的模式就將這一系列服務連接起來。

  目前養護中心在養老服務基礎上,還免費提供全方位入院體檢、健康檢測、查房評估、健康教育、不定期專項健康檢查等基礎醫療服務。最低收費每月1300元。

  “我們每名醫療人員都有正規編制,這也確保了我們提供醫療服務的專業性和安全性。”閆嘉平說,與之對應的醫療設備器材,養護中心依托社區衛生服務站也能做到較為完備,同時還具備基礎搶救藥物和設施。

  “最主要就是急救部分,老人緊急情況往往需要第一時間給予搶救。其余設備我們與衛生中心共享,衛生中心是正規醫療機構,檢驗化驗、透視、B超,以及更完善的搶救設備都有。”負責人張薇說。

  不僅如此,養護中心還與紅十字會醫院建立了雙向轉診機制。紅十字會醫院的醫生定期會到院中進行巡診,日常養護中心也通過網絡視頻與紅十字會醫院醫生進行會診。如果有老人需要轉送紅十字會醫院治療,醫院方面也為養護中心提供了綠色通道。

  目前養護中心公共區域全部監視覆蓋,工作人員24小時在院觀察。老人在進入養護中心時,也需要簽訂由衛生局律師所編寫的協議,以此明確責任歸屬。

  衛生局最初規劃,新北老年醫療養護中心應作為獨立機構,獨立核算運營費用,自負盈虧。但是在約1年的經營期內,一直虧損。因此,目前該中心還主要靠財政撥款運營。

  “衛生局最開始主辦此機構是以公益為目的。而我們作為公立養老機構,也當然要以提供公益服務為主,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比其他養老院做的更多,但最低價格仍然控制在1300元的原因。但未來不能永遠依靠衛生局撥款。”閆嘉平說。

  閆嘉平認為,目前面臨的困難包括:“老人們對這種模式不熟悉,僅僅看到價格偏高。此外,預訂人很多,場地不夠用,醫養結合的結合程度很難把握平衡。養護中心首先是養老院,而不是醫院。”

  公立與民營機構定位錯位

  “機構養老這種養老模式,在中國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遼寧養老服務網主編蕭福春認為,目前中國老人數量龐大,但多數老人在失去自理能力的時候也不願進駐養老機構。養老機構一般為老人提供24小時護理,半自理或不能自理的老人所需要的服務都可以在養老機構中得到滿足,這樣的優勢是社區或者居家養老無法達到的。

  蕭福春表示,目前民營養老機構發展難點在於有關手續辦理周期相對較長,且水平普遍參差不齊。好壞參半的主要原因在於目前門檻較低,房地產項目較為不景氣,越來越多的人在沒有看清具體前景的情況下就盲目轉投養老項目,其專業度自然不是很高。

  “不止公立機構有醫養結合這種模式,民營也有辦得不錯的。”蕭福春覺得目前不能將醫養結合標准提升太高。如果都要求將醫院辦進養老院,成本不是一般民營養老院能承受的。各院應該因地制宜、因院制宜的發展醫療服務。

  “經營狀況與規模是具有一定關系的,床位最少100∼150張,大型養老機構床位300∼500張,這樣才能有利於資金循環。蕭福春建議,新北老年醫療養護中心未來要擴大服務容量,以此來達到與衛生中心脫鉤后的自負盈虧。

  遼寧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王磊認為,在養老機構市場化運作之中,政府應起到彌補作用。民營養老機構一定程度上是為政府分憂,政府應該給與監管和補助。養老機構應多方籌集資金,爭取公益性機構或慈善組織等非政府組織的介入,而政府應該對其給與一定程度政策、人員、資金等方面的引導和推動。

  在王磊看來,現階段,公立養老機構資源多被“特權”老人佔用,民營養老機構服務定位往往是貧困老人,這也導致了民營養老機構資金運作的惡性循環。其實公立養老機構服務本源應是針對中國大部分沒有撫養人的孤寡老人或貧困老人,因為這一部分老人是最需要政府加以關照而幫助的。民營養老機構本源應是發展多元服務,為具有一定經濟實力的老人提供養老選擇。

  “目前錯位的原因在於,我國養老機構建設剛剛起步,政府政策引導沒有完全到位,養老資源配置不當。”王磊說。

  有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公立養老機構提供服務差異化不明顯,雖然有政府資金的保障,服務質量也有所提高,但始終隻能滿足一部分老年人的需求。民營養老機構數量龐大,能夠滿足大部分老人的需求,且能夠提供多樣化服務,專業素質也較高。但民營養老機構受資金和政策限制發展較為困難,依利潤原則運作也會導致價格偏高。

  “醫養結合並非全無缺點,首先對應‘醫’的界定就是很大問題,究竟什麼醫療程度才算是醫養結合,目前難以作出准確界定。養老機構的醫療行為如果出現事故,這部分責任是歸養老機構還是歸醫療機構,目前很難評估。一般養老機構的老人出現疾病都交由醫院處理,現在醫養結合的方式讓機構自己就能解決問題,但也可能會產生一系列糾紛。如果不能厘清醫療服務范圍和責任歸屬,那麼這種形式就存在風險。”王磊說。

  王磊建議,新北老年醫療養護中心能在整合多種資源基礎之上建立長期聯系,並吸引外界資本注入,加強運營成本收益管理,提高各項運營效率,從多方面減少成本,以扭虧為盈。

  “我們不應夸大機構養老模式的作用,它只是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的輔助。未來政府應該加大扶持力度,NGO組織也應介入其中,從而共同促進機構養老模式的發展。‘公立回歸本源,民營大力發展’,機構養老才能一定程度擺脫目前的困境。”王磊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