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保(即醫保)於20年前倉促上路,20年后的今天,健保民調滿意度高達85%,被當局視為“台灣之光”。但展望將來,健保帶給台灣民眾就醫便利的同時,也面臨給付分配不公、新藥給付困難以及無效醫療造成浪費等難題。一些輿論直言,台灣健保是在“苟延殘喘”。
台灣全民健保於1995年3月1日開辦,今年步入20周年。據台灣《聯合報》26日報道,“衛生福利部部長”蔣丙煌25日在感恩茶會上,直夸健保是“全民之福”,稱每有天災地變或疫情時,健保都能確保患者就醫無礙,而且弱勢族群不至於因付不起醫療費用而延誤就醫,尤其健保以低保費、低行政成本照顧全民健康,吸引許多海外學者及媒體爭相取經。健保開辦前,全台半數民眾沒有醫療保障,如今健保納保人數幾乎涵蓋全台;醫療院所從14500家增加到兩萬多家,比便利商店還多。健保的滿意度也高達85%,幾乎是全台灣評價最高的公共政策。71歲的林雪蓮是乳癌患者,在還沒有健保之前,她每次住院都要付好幾千元(新台幣,下同)的保証金,對經濟狀況不好的她來說是很大的負擔,現在幾百元就能看病。
不過,台灣健保存在巨大隱患。自1995年第一代健保開始,到2012年以前幾乎連年虧損,平均每年支出增加超過200億元。今年島內健保總額直逼6000億元大關,其中1/4是藥費,重復就醫的現象嚴重。《遠見》雜志的調查顯示,健保最需要改革的項目前三名分別是提高自付比率項目與自付金額、保大病不保小病以及“以個人醫療賬戶設定上限”。《聯合報》稱,台灣人一年平均看病次數約15次,足足是歐美人的兩三倍,“就醫方便的背后也有醫療資源浪費的疑慮”。不少醫護人員直言,健保的成就建立在他們的血汗上。一名資深腫瘤科醫生說,醫療科技進步,看診需要考慮的復雜度提升,醫生付出的時間和心力是過去的兩倍,不但沒有相應報酬,看診反而更戰戰兢兢,生怕引起糾紛。台大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施景中說,健保剛實施時,前“衛生署長”楊志良曾表示健保因政治因素倉促上路,以后會逐年調整保費,但每次討論保費都遇到選舉,調升幅度很小,醫生做得多了,卻並沒有得到相應報酬。新光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張志華直言,健保開辦時,的確使弱勢、不敢看病的民眾可以放心看病,創造各地稱羨的“台灣奇跡”,但時間久了開始出現“道德並發症”,包括浪費健保資源、逛醫院等,“健保成了公廁衛生紙,立意良善卻不被珍惜”。《遠見》調查顯示,近92%的醫療人員對未來悲觀,超過半數想出走。
台灣健保面臨的另一大挑戰就是老齡化問題。《經濟日報》26日稱,台灣目前每年出生人口約14萬,去世人口約20萬,最快2019年前人口增長可能停滯,甚至10年內就可能呈現負增長。換言之,5年內健保支出可能突破5600億元,屆時安全准備金告急,健保財務將陷入危機。催生健保制度的前“衛生署長”楊志良也悲觀地表示,健保恐怕敵不過台灣人口老化,“不要說未來20年,(撐過)未來10年都很難”,因此應開始思考增加保費問題。據了解,健保實施20年來,共歷經四次財務危機,卻隻調漲過兩次保費,而且到2017年年底都不會漲保費。“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說,“健保一定有下個20年,只是苟延殘喘而已”。
面對壓力,“衛福部”25日宣布開始起草第三代健保規劃。《經濟日報》建議,應認真審視老齡化來臨的“差異化醫療”,簡單說就是“大病上大醫院、小病上診所”,上大醫院的收費必須提高,且部分藥價自行負擔,如此才能讓重症病人有足夠的醫療人力服務。還有輿論建議,應該按照家戶總所得依法扣費,即有多少收入就按比例繳納保費,否則健保財務根本撐不下去。不過,該項建議此前曾引發歧視單身群體的爭議。【環球時報駐台北特約記者 白曉雯】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