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錢,繼續發錢。不久前澳門行政長官崔世安在公布明年財政預算時宣布,持續了7年的“現金紅利”將繼續分發給澳門市民,其中永久性居民每人發放9000元,非永久性居民每人5400元。看完這串誘人的數字,小伙伴們先別不淡定。要知道,回歸十五年來,澳門特區政府在民生保障上下了不少功夫,澳門居民的福利遠不止如此呢。
回歸15年來,澳門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居民收入也跟著蹭蹭地往上漲。1999-2013年,人均月工作收入中位數從4920元增至12000元,居民存款從842.8億元上升至4324.3億元,增長4倍多。另一組數據顯示,2002-2012年間,澳門GDP增長5倍,人均GDP增長3.7倍,居民收入基本實現與GDP齊飛。同時,衡量居民收入分布的基尼系數由1998年的0.43下降到2012年的0.35,居民收入差距,也逐步縮小到了相對合理的水平。
收入增長的同時,社會保障也逐漸完善。澳門的社會保障制度始於1989年設立的“社會保障基金”。回歸后,澳門特區政府加大了對民生保障的投入,並在2008年提出雙層式社會保障制度的構想。這個聽起來就飽腹感十足的“雙層”,是指第一層的社會保障制度及第二層的中央公積金制度。從下面的這張圖就能看出,澳門人在享有各種保障的同時,每年也能從政府的收入中得到分紅。
目前,社會保障已經能覆蓋全澳市民,澳門人再也不用擔心退休后的基本保障了。並且,這個制度還在不斷“加料”中。澳門特區政府從2013年開始向社會保障基金額外注資,分四年共注資370億元,並將每年從博彩經營毛收入3%款項中撥入社會保障基金的比率由60%增至75%。居民的養老金也由每月1150元數度調升至3180元。
除了社保和公積金,澳門的福利還有另一個大招:直接發錢。從2008年開始,澳門政府的“現金分享計劃”已進行了7 年。澳門人正在用實實在在的荷包,感受著政府“藏富於民”的政策。現在,永久性居民每人已能拿到9000元,非永久性居民每人5400元。
那麼,問題來了。過去一年中,澳門人到底拿到了多少福利呢?以老人為例,一年就可以拿到敬老金7000元,13個月養老金39000元,現金分享9000元,個人公積金7000元,外加醫療券600元,總共62600元澳門幣。至於其他澳門人每年能享有的福利,恕小編已數不過來了。
澳門的民生福利還不僅於此。教育方面,澳門從2007年起實行了從幼兒園到高中的十五年免費教育,比回歸前延長了6年,再配合完善的教育體系,學有所教基本實現。最受關注的住房方面,特區政府提出了“社屋為主、經屋為輔”的公共房屋發展方針,優先照顧弱勢及核心家團。到去年年底,建成的公屋已達45573個,在建和規劃中的公屋也有12805個。(文/邱海棠)
(來源:新華網)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