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法國中部安德爾-盧瓦爾的羅馬引水渠遺址
“強盛的古羅馬帝國為何衰亡”一直是個令歷史學者著迷的話題,先前已有大量討論政治、軍事和社會方面原因的研究。然而,在當時地中海地區普遍干旱、缺水的自然條件下,支撐龐大帝國的水資源的作用是長期被忽略的一個方面。最新研究指出,人口增長和城市化令帝國的糧食供給能力逼近極限,當氣候變化的發生導致糧食減產和運輸成本飆升時,這個帝國就難免走向衰亡。
荷蘭烏得勒支大學的環境學者德莫迪率領了一支由荷蘭水文學家和斯坦福大學古典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希望弄清楚羅馬人的農業用水管理和谷物貿易跟帝國的興衰有什麼關系。相關研究論文於2014年12月發表在期刊《水文與地球系統科學》上。
谷物的交易其實同時是水資源的交易。一般來說,要生產一公斤谷物需要1000∼2000升的水來灌溉。研究團隊因此借用了“虛擬水”這一概念,希望找出當時水資源的來源以及如何在帝國境內流動。研究者利用了斯坦福開發的羅馬世界地理信息網,其中包含了數百年間帝國境內的貿易運輸路線,還有陸路、河道及海路上運輸糧食的成本信息。在此基礎上,他們建立模型模擬出地質水文信息、溫度以及降水狀況,由此繪制古羅馬時期的地質水文信息圖,據以觀察各個地區的虛擬水資源數量,以及其流向的距離和成本。
模擬的結果發現,羅馬人的農業系統高度依賴於自然環境的條件,十分倚重從外地進口的水資源。帝國境內到處修建的羅馬式建筑——精良的公共排水系統、大型噴泉、公共浴室和廁所等,無一不在消耗本來已捉襟見肘的水資源,而羅馬城則尤甚。在虛擬水資源的分配上,羅馬城是最大的進口區,每個羅馬城的人平均每天可以享用1100升的水。
研究還發現,運輸成本和氣溫呈負相關關系。在地中海地區,當溫度上升,糧食產量就會增加,羅馬帝國對虛擬水資源的競爭會因而減少。由於公元前250年到公元400年左右歐洲氣候異常溫暖,所以帝國始終能以不高的成本應付糧食需求,干旱地區可以從別處進口糧食。不過,高度城市化和大量人口使得帝國對農業歉收的適應能力逐年下降。一旦氣候發生大的轉變,農業就會減產,運輸成本也會飆升,那些過分倚重外地水資源的城市很容易迅速崩潰。當羅馬帝國在公元三世紀陷入長達50年的內戰時,帝國便開始衰落,加上溫暖期在公元400年前后結束,此時的羅馬帝國也快走到盡頭了。
(徐力恆 編譯)
水資源和羅馬帝國的衰亡
(來源:光明日報)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