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技術的前世今生

2015年02月06日02:51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3D技術的前世今生

  近年來,3D風潮席卷全球。如今,無論是3D牆繪藝術、3D打印技術,抑或是我們身邊的裸眼3D手機、3D電視、3D電影,3D技術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嶄新多樣的形式呈現給大眾。英國《經濟學人》甚至認為3D技術“將推動實現第三次工業革命”。

  3D技術的原理,來源於人們雙眼的視差,即人眼的三維視覺特性。由於人的兩眼瞳距約65毫米,因而在人們用雙眼觀察物體時,物體在左右兩眼視網膜上的成像略有差別,從而產生了強烈的立體感。

  3D技術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1838年,英國物理學家查爾斯·惠斯通發明了體視鏡,這是最早可以觀看3D立體圖像的裝置。他的裝置看似復雜龐大卻很有效,僅僅通過兩面傾角45度的反射鏡以及分擺在兩側的圖片,當人眼從正面直視反射鏡時,雙眼所看到的同一物體成像是不同的,從而產生三維的立體視覺感受,由此開啟了人們的3D視覺體驗。

  1849年,蘇格蘭科學家大衛·布魯斯特改進了體視鏡。作為查爾斯·惠斯通的競爭對手,他試圖改進體視鏡圖片分開擺置且笨重復雜的缺點。他利用棱鏡將圖片限制在一個特定大小的盒中,不僅大大縮小了體視鏡的體積,還使其更方便觀察和攜帶。改進之后的體視鏡在1851年的萬國博覽會上進行了展覽,並幸運地得到了維多利亞女王的青睞。隨后,一夜之間,250000個體視鏡被生產,立體圖片風靡一時。

  1860年,老奧利弗·溫德爾·霍姆斯發明了“美國體視鏡”。它由兩個棱形透鏡和一個木架組成,因為發明者放棄了專利申請,其價格也經濟實惠,再加上其手持流線形的特性,使之成為19世紀人們觀看3D圖像最流行的娛樂工具。

  中國大眾最早接觸到的3D的技術,可能還是從精彩的3D電影開始。看過電影《阿凡達》的人,除了感嘆故事情節的跌宕外,無不對影片中顯現的立體視覺盛宴贊嘆不已,觀眾不再去“看”銀幕,而是去“體驗”一個新世界。

  如今的3D眼鏡早已不再是電影院的專屬配件,它的魔力延伸到了醫學界。醫生紛紛戴“墨鏡”進行手術,微創手術進入到了3D的全新時代。手術醫生通過3D眼鏡,從監視器中清楚地辨認、分離組織器官周圍的結構,有效地克服了傳統二維顯示技術的缺陷,還原了真實視野中的三維立體感覺。這不僅有效地提高了手術的成功率,而且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手術對病灶周邊血管和神經的不必要損傷。

  與3D眼鏡原理不同的是,3D打印技術以數字模型文件為基礎,運用粉末狀金屬或塑料等可黏合材料,通過逐層打印的方式來構造物體。伴隨著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到來,3D技術在航空航天、工業制造、建筑工程和個人化定制等領域內的競爭日趨激烈,整個制造業都可能會因此被顛覆。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

(來源:光明日報)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