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① 楊玉明(左)與客戶在一起。
圖② 楊玉明在瑞士納沙泰爾州。
圖③ 楊玉明(右)在工作中。 資料圖片
人物小傳
楊玉明生於黃浦江畔,長在北京城裡,1980年到瑞士自費留學,1983年,作為第一位系統研究瑞士鐘表業的華人專家,用法文寫出了一本近200頁的關於瑞士鐘表業現狀和發展方向的畢業論文,在業內積累了自己的名氣。如今,他擁有兩家實力雄厚的瑞士鐘表制造和加工廠,被稱為打入瑞士鐘表業“心臟”的中國人。為讓瑞士更加了解中國,他把大量時間精力都投入到推動中瑞兩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上。多年的異鄉生活經歷讓楊玉明真切地感覺到,祖國越強大,華人在國外的腰板就越直。
在瑞士,鐘表制造是個古老的行業。大大小小的鐘表廠幾乎都由瑞士人代代相傳、延續至今,鮮有外人能夠涉足。然而,一位名叫楊玉明的中國人,如今卻由於他對瑞士鐘表制造所作出的貢獻,為瑞士鐘表行業人士所稱道,被稱為打入瑞士鐘表業“心臟”的中國人。
一個冬日午后,記者如約來到楊玉明位於瑞士鐘表工業中心納沙泰爾州的家中,開始了與楊玉明的一段零距離的對話。“昔日冷眼相待,今日受人尊敬”,64歲的楊玉明用非常簡短的話概括出自己35年來在瑞士境況的變化。他認為,是祖國的改革開放為他們這代人搭就了逐夢的舞台,是對夢想的執著讓他們這代人在這個舞台上大放異彩。他們個人的命運變化,正是這個國家創造時代奇跡的生動寫照。
一
楊玉明到瑞士留學基本上是從零開始,大學期間學的那點外語出國后基本用不上,剛開始時甚至同文盲一樣。
楊玉明生於黃浦江畔,長在北京城裡。1968年,中學畢業后,楊玉明同其他“老三屆畢業生”一起,來到廣闊天地裡接受“再教育”。說起那段在山西黃河岸邊插隊的艱苦生活,楊玉明至今記憶猶新。他說:“我當時並沒有怨天尤人,而是當做一種磨練。”所有這些磨練都沒有白費,為他日后到瑞士留學和成就一番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改革開放初期的1980年,楊玉明懷揣著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法語專業畢業証書,來到瑞士自費留學。他說,像他這樣的人,如果沒有改革開放,是不可能出國留學的。那時候,能走出國門的中國人還十分稀少。在日內瓦大學,楊玉明隻見到四五位中國人,更多的黃皮膚是來自越南的難民,以至於瑞士人老是把他當成越南難民。“當時西方人根本看不起我,也看不起中國。”楊玉明說。
“我剛到瑞士時,身上隻有200瑞士法郎。到日內瓦后,作為生活必需,還掏出相當於1元人民幣的錢買了張地圖,這都讓我心疼得不得了。”楊玉明平靜地回憶道。那段時間,為了生計,他摘過葡萄,當過倉庫保管員,一分錢掰成兩半花。
然而,生活上的窘困倒在其次,學業上的困難才是真正的麻煩。楊玉明到瑞士留學基本上是從零開始,大學期間學的那點外語出國后基本用不上,剛開始時甚至同文盲一樣。他一到日內瓦大學就被告知:“你的大學文憑我們不承認,你不能在我們這裡正式上課。”他不服氣,於是參加水平測試,果然不及格。“沒辦法,此前在大學裡學的全是階級斗爭一類的詞匯,實在不會做那些試題。”
好在功夫不負有心人。被逼入絕境的楊玉明又去日內瓦大學所屬高等國際關系及發展研究院求情,總算得了個旁聽資格。后來,他又聽說該院院長剛寫了一本《中國的外交政策》,自己就給這本書寫書評。楊玉明花了一年時間,聽課、打工、寫書評。學期即將結束的時候,他拿著自己用法文寫的書評找到這位院長,請他指教。院長很驚奇,這位來自中國的小伙子不聲不響,沒想到還有點真才實學,評起自己的書來居然頭頭是道。於是該院院務委員會開會,破例讓楊玉明正式注冊入學。
楊玉明選擇了國際政治經濟專業,希望用兩年時間讀完碩士學位,然后回到一直思念的妻子和孩子身邊,在國內尋找就業機會。最初他的研究方向與鐘表行業毫無關系,論文題目是“農工商貿一體化”,研究如何將農村產品就地加工,再通過什麼樣的渠道出售給消費者。瑞士有家大型連鎖超市就是採用這種運營模式,但那家連鎖超市不願意把自家的商業秘密透露給他。由於得不到線索,他的學業再次陷入困境。
二
楊玉明急切地希望把瑞士鐘表行業的生產技術、經營理念以及一些經驗教訓介紹給國人,幫助中國鐘表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避免走彎路。
不久,轉機出現了。上世紀80年代初期,在日本廉價手表的大舉進攻下,瑞士鐘表業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石英危機”。楊玉明告訴記者:“我的論文導師來自瑞士鐘表制造世家,其家族企業也受到了沖擊。於是導師建議我把論文的研究方向改為瑞士鐘表行業的未來發展,及其在中國市場上營銷的優劣勢分析。我接受了這個建議。”
楊玉明去了納沙泰爾、汝拉等瑞士傳統鐘表工業中心,訪問了包括歐米茄、浪琴在內的幾十家鐘表廠,獲得了很多第一手材料。同時,他還在圖書館裡查閱了大量文獻,研究瑞士鐘表業的發展沿革。1983年,經過一年半的努力,楊玉明用法文寫出了一本近200頁的關於瑞士鐘表業現狀和發展方向的畢業論文,提出瑞士鐘表業要想東山再起,就必須走高端路線、實行標准化生產的思路。
為了表示對訪問對象的尊重,楊玉明還把論文稿專程送到瑞士鐘表行業協會。沒想到該協會對這篇論文贊賞有加,並在業內普遍散發,在更大范圍內引起了積極反響。這篇論文還獲得曾任法國駐英國大使、關貿總協定(世貿組織前身)高官的大學教授奧利維埃·龍的欣賞,並被推薦到大學出版社出版。由此一來,楊玉明不僅獲得了碩士學位,而且作為第一位系統研究瑞士鐘表業的華人專家,在業內積累了自己的小名氣。
通往成功的大門就此被叩開。1984年,楊玉明在獲得碩士學位后,因為有了那篇論文作為“敲門磚”,被斯沃琪集團聘為顧問,負責策劃中國市場事務。從此,楊玉明留在了瑞士,並進入到瑞士鐘表行業。此后,又經過兩年的實踐,楊玉明對於瑞士鐘表企業的了解已不再局限於書面知識,而是增加了很多實踐經驗。同時,他的朋友圈子也不斷擴大,為其未來的事業發展打下了基礎。
那時候,中國剛剛打開國門,中國鐘表業小而全的狀況同20世紀60年代瑞士的情形比較相似,幾乎各個省市都有自己的手表廠,但使用的卻是前蘇聯上世紀50年代的手表模具,沒有掌握關鍵的制造技術。此時正好也是西方企業產品更新換代的階段,許多西方企業都利用這個機會,以次充好,將淘汰的設備高價賣到中國。對此,楊玉明看在眼裡,急在心中。他急切地希望找到用武之地,把瑞士鐘表行業的生產技術、經營理念以及一些經驗教訓介紹給國人,幫助中國鐘表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避免走彎路。
一次,在遇到一家到瑞士來購買生產線的青島企業后,楊玉明立刻表示,我來幫你們想辦法,別再上當了。於是在1986年,楊玉明找到當地的朋友,迅速成立了一家名為因代科的公司,如期向那家青島企業交付了生產線,既幫助國內企業以低廉價格購入先進的生產設備,也使因代科做成了第一筆生意。隨后,楊玉明又瞅准中國香港和台灣地區以及東南亞發展電子表的商機,建議因代科大規模生產並出口手表機芯,獲得了巨大成功。如今,這家當時注冊資本隻有5萬瑞士法郎的企業,已成為年產機芯上億隻的全球著名機芯生產廠家之一。
多年來,擁有自己的實業一直是楊玉明的夢想。正當因代科生意風生水起之時,他卻毅然決定轉讓自己所擁有的股份,獨自創業。
1999年,楊玉明獲悉有一家叫做奧尼維亞的手表零件廠因為經營不善陷入困境,希望找人接手。在因代科幾年的創業經歷,使他對當地人的思維方式以及企業文化都有了足夠了解,並在人力資源管理以及產品設計開發方面,都奠定了扎實的基礎。救活一家鐘表企業,對於楊玉明來說已非難事。盡管如此,在正式收購該企業之前,他還是作了大量的市場調研,最后才獨自出資,連工廠帶老板一起買下,並將其改名為新奧尼維亞。
三
得益於一絲不苟的認真精神,楊玉明獲得了百達翡麗、積家和肖邦等瑞士知名高端鐘表廠商的認可,成為其機芯關鍵配件提供商。
楊玉明買下這家位於瑞士傳統鐘表工業中心汝拉州的工廠后,在當地引起了一場不大不小的風波。“什麼,一個中國人買了瑞士人的廠?”“哼,看他能支撐多久?”許多當地人都抱著懷疑的眼光看著楊玉明,甚至一些他的員工都在准備看笑話。有的老客戶聽說奧尼維亞易主了,新老板還是黃皮膚的中國人,立即宣布終止與奧尼維亞的一切合同。有的當地競爭對手甚至還寫信警告他,不得搶奪人才和市場。可這不僅沒有把楊玉明嚇倒,反而激發了他迎難而上的斗志。
奧尼維亞主要生產手表的“龍頭”和“把的”。這兩個名詞聽上去很抽象,其實就是手表機芯的關鍵配件,也就是一隻手表的“心臟部位”。以前,奧尼維亞奉行“大批量、低價格”的經營方針。但瑞士人工太貴、成本太高,低價經營的方針使其無法與日本的零配件廠商競爭。接手奧尼維亞后,楊玉明針對瑞士國情,轉向高端生產路線,專門生產高級手表所需的用黃金或其他貴金屬制成的零件。雖然產量不大,但是很快就打開了市場。
楊玉明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靠的是他那股認真勁兒。“我剛入行時,十分不理解為什麼瑞士鐘表行業對品質要求如此‘刻薄’,可謂雞蛋裡挑骨頭。但經過產品質量的對比和市場的反饋,我終於找到了‘一點兒不差’和‘差不多’之間的差距。”機械表雖小,卻代表著世界上最精密、最復雜的制造業技術。上世紀初期瑞士手表全部是手工制造,50年代是半機械半手工,如今已實現了完全的機械制造。但無論怎麼改變,有一點是不變的,那就是一絲不苟的品質。靠著認真精神,楊玉明獲得了百達翡麗、積家和肖邦等瑞士知名高端鐘表廠商的認可,成為其機芯關鍵配件提供商。
如今,楊玉明擁有兩家實力雄厚的瑞士鐘表制造和加工廠,雇員都是瑞士當地人。30多年來,中國的改革開放使瑞士鐘表業受益良多,楊玉明自己所擁有的鐘表廠自然也是受益者。楊玉明說,改革開放不但給他帶來了出國留學的機遇,也極大地幫助了他后來的事業發展。“我現在生產的鐘表零件供應給瑞士的許多品牌,這些品牌的產品中有很大一部分銷往中國市場。中國的巨大市場對瑞士整個鐘表行業是好事,當然也使我受益匪淺。”他說。
除了頂著知名實業家的光環,楊玉明目前還擔任瑞士聯邦議會瑞中小組秘書長以及瑞士聯邦工商企業聯合會中國事務代表。楊玉明回憶起自己在作市場調研期間,曾問一些瑞士大牌企業家:“你們怎麼看中國市場?”得到的答復是:“要是哪天你們中國人也能買得起我們的品牌手表,那麼我們就看不到未來了。”這句話讓他終生難忘。
為了能讓瑞士更加了解中國,為了改變西方人對中國的錯誤認識,楊玉明現在把自己大量的時間精力都投入到推動中瑞兩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上。2005年至今,楊玉明已4次組織瑞士聯邦議會議員考察訪問中國,足跡遍布內蒙古、西藏和新疆等地。這些活動大大增進了參訪議員對中國特別是對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的認識和了解。瑞士聯邦議會瑞中小組主席布魯諾·朱比日在訪問后表示,其訪華之行尤其是在西藏的所見所聞,與西方媒體的很多報道截然不同。西方媒體報道上存在著盲目性,根本無視西藏業已取得的發展成就。
2013年,瑞士拍攝的第一部有關中國題材的電影《雙贏》先后在瑞士和歐洲其他國家上映。這部電影由瑞士人編劇並執導,以楊玉明為人物原型,80%的內容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而成。從最初的創意,到最終拍攝完成,共歷時近5年時間。楊玉明說,這部電影一開始名字叫《來自中國》,后斟酌再三,才改成現在的片名,目的是想強調中瑞兩國及兩國人民隻有增進交流、加強合作,才能實現“雙贏”。也正是考慮到影片的獨特意義,瑞士聯邦文化總局還對拍攝工作給予了資助。楊玉明說:“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就像影片中所體現的那樣,中國人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融入國外的主流社會。”
回想當初剛來瑞士留學時的情景,再對比一下現在,楊玉明感慨萬千:“那時候,一些瑞士人對我們另眼看待,有的甚至態度惡劣。現在完全不一樣了,一聽說你是中國人,好多當地人都會豎起大拇指,認為中國了不起。”這麼多年的異鄉生活經歷,讓楊玉明真切地感覺到,祖國越強大,華人在國外的腰板就越直。他說:“當初我在瑞士發展時沒有什麼特殊資本,最大的資本——我是中國人!”(經濟日報駐日內瓦記者 陳 建)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