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聖旨色彩文字仍然鮮艷奪目
1月8日,秀山縣政協特聘文史委員、民俗學家劉濟平等人,在秀山一村民家中發現嘉慶二十年間的皇帝誥封手諭聖旨,雖歷經滄桑仍保存完整。
該聖旨為五彩雙龍絹滿漢合璧,用漢、滿兩種文字豎書,共260字,長2.5米,寬0.3米,用青黃黑白赤五種絲綢織成,俗稱五色詔書或雲錦誥命,中有兩方米紅璽印,保存基本完整。
聖旨首端是咖啡色提花織成的首尾相對的兩條騰雲駕霧的龍,兩龍擁著“奉天誥命”四個篆字。整幅聖旨上錯落有致地布滿提花織成的雲團,預示聖旨從天而降,至高無上。
劉濟平說,從聖旨內容來看,皇帝誥封的是時任台灣兵備道的糜奇瑜的胞兄。嘉慶帝因糜奇瑜功勞卓著,認為是其父母教子有方,分別對胞兄、嫂誥封官職,其中糜奇瑾為中憲大夫、嫂王氏為恭人,落款為“嘉慶二十年十二月十三日”(1816年12月13日)。
據《秀山縣志》所載,糜奇瑜是秀山中和鎮人,任清廷台灣兵備道兼提督學政、福建按察使、河南布政使、貴州布政使、太仆寺卿等職。
劉濟平說,根據縣志記錄,糜奇瑜曾在台灣為官五年,勤理政事,勵精圖治,除弊興利。經過糜奇瑜的這一番整頓和建設,台灣的政治和教育大有改觀。當時的閩浙總督汪志伊上奏清廷,稱贊糜奇瑜的政績為“閩越治行第一”。嘉慶皇帝閱奏,曾下詔頒發“學筋漢清”和“政筋漢清”,表彰其治台功績。
“目前全市清朝時期留下來的檔案、資料雖然不少,但像秀山發現的誥封聖旨卻不多見。”劉濟平說,它對研究清朝歷史、清代文書制度、官制及清代書法、針織等方面有極高價值。 重慶晚報記者 趙幫清
歌樂山發現光緒石刻聖旨
2012年3月,一名老師意外在沙坪壩區歌樂山冷水溝半山腰處,發現一面石壁聖旨—上面刻有“聖旨、光緒二十五年”等字樣。西南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藍勇介紹,古代人用石壁摩崖雕刻聖旨,一般是表彰一些地方官員的功德,表彰其忠烈、孝敬、守節、善舉等優良品質。
清朝聖旨重慶展出
2014年9月,一幅價值約40萬元的清朝同治皇帝年間的聖旨在重慶展出。這幅聖旨長364厘米、寬35厘米,有滿漢兩種文字。據聖旨內容,聖旨頒發的時間是同治十三年四月初八,是頒給官員布政司理問銜加六級候選郭镕,冊封他的祖母。(重慶晚報訊)
(來源:重慶晚報)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