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非遺傳人“刀耕不輟”傳承泥塑佛像技藝

2015年01月03日14:46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七旬非遺傳人“刀耕不輟”傳承泥塑佛像技藝

  新華網太原1月3日電(記者王學濤)當人們沉浸在新年到來的喜悅中,郭成保則陶醉在自己的又一尊泥塑佛像作品裡,他時而沉思端詳,時而補上幾刀。他說,自己塑的是五台山的一位高僧,必須讓對方滿意。

  民間藝術離不開市場。對此,山西省非遺泥塑佛像工藝傳承人郭成保深有體會。他從小跟隨民間藝人學泥塑,並傳承下幾十匣顏料,是清道光二十二年的丹青好手曹經義傳下的。一包包的礦物顏料上寫著“石青、赭石、藤黃、大藍、二黃”等字樣。

  在“文革”期間,他還曾跟隨著名版畫家力群學習,提高了技藝。之后,他曾靠制作標語、設計舞台布景等謀生。

  直到改革開放后,隨著旅游業發展和文物的搶修保護,郭成保終於重新拾起塵封多年的泥塑夢想。三十多年來,他奔波在大江南北,塑成一尊尊雕像,參與修復一處處文物。

  1999年,郭成保妙手接羅漢后被人們所熟知。在郭成保的家鄉山西靈石縣蘇溪村附近有座千年古剎資壽寺,尤以明代18羅漢泥塑彩像聞名。但不幸的是,1993年幾名盜賊將十八羅漢頭像鋸下販賣,致使文物流落海外。幸得台灣商人陳永泰悉數購回,並無償捐贈給了資壽寺。

  “當時大家都為羅漢像身首合一犯愁,我手頭正好有師傅傳下的正宗顏料,於是毛遂自薦免費修復十八羅漢像。”郭成保說,經過4個多月的奮戰,十八羅漢像復原了,人們紛紛贊嘆“天衣無縫,渾然一體”。

  的確,傳統彩塑技藝非常講究。郭成保在跟師傅學藝時,曾默記下祖傳專用於泥塑的72個配方、108道工序。他舉例說,在修復十八羅漢像時,泥像身首相連的木柱需要做殺虫和鋒鋼連接處理﹔胎泥是泉水下的千年澄泥,加入適量中藥材后,泥就堅固結實不崩不裂﹔而泥像著色用的是永不變色的礦物顏料。

  然而,由於傳統彩塑工序繁瑣,用材昂貴,真正用到的機會卻並不多。“由於時間和成本原因,現代彩塑不求長久,因此無論從工序還是選材上都簡化了。”郭成保無奈地說。

  作為當地泥塑佛像技藝的第14代傳人,郭成保這些年培養了五六個徒弟,但由於泥塑佛像是體力勞動,還需要天南海北地奔走,幾名徒弟成家后紛紛轉行。然而,郭成保並沒有放棄,七旬高齡的他又開始培養新徒弟。

  “這個活兒祖傳下來的,不管有沒有市場都不能丟。我隻要能干動就會帶著徒弟一直干下去。”郭成保說,“一定要學會、記牢,將來一定會有用的”,是師傅曾對他的教誨,而現在正是他對徒弟們的期望。

  在郭成保家裡,記者看到他公開發表的有關“獨門絕活”的文章。他說,現在能用傳統工藝做大型佛像的藝人越來越少,希望有緣人能學到其精華將技藝發揚光大。

  “傳統工藝制作出的泥塑,隻要不遇水,保証千年不變。”郭成保說,中國古老的寺廟彩塑斷代160多年,僅有不多的傳世之作。如今,我們需要搶救它、繼承它,將古老文明延續下去。

(來源:新華網)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