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今年以來,海南省深入開展教育實踐活動,在整治庸懶散奢貪“不干事、不擔事”突出問題專項監督檢查中,陸續查處系列案件,其中萬寧市15名“不干事、不擔事”公職人員被立案查處。對於“不干事、不擔事”的公職人員,民間曾有一句非常貼切的描述“平平安安佔位子,忙忙碌碌裝樣子,疲疲塌塌混日子”。這些人守著自己的一官半職,在工作中信奉“不做事沒事,做事會出事”的為官之道,不求有功,但求無過,認為隻要安安穩穩地過上幾年,便會迎來提拔之日。
一、“不干事、不擔事”也是一種腐敗
在其位而不謀其職,同樣是一種腐敗
誠然,叫著有權不用,過期作廢的口頭禪,濫用權力謀一己私利是—種腐敗,但面對違法行為不糾正,合法行為不支持,不作為、不擔當、不干事、不擔事,在其位而不謀其職,同樣是一種腐敗。
把“不干事、不擔事”現象納入腐敗范圍整肅
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人民賦予的權力,就應該用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上,在其位就要謀其職,但生活中南郭先生卻大有人在。僅去年上半年,全國查處的瀆職案就達5700件,達8048人。看來,把“不干事、不擔事”的現象納入腐敗范圍加以整肅,絕不是一件小題大作、可有可無的事情。
二、造成“不干事、不擔事”的原因有三
私利作怪。該管的不管,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明哲保身。為官一任,圖個太平,這是典型的明哲保身的做法。
消極怠工。中央加大反腐力度,公務員隱形福利被鏟除,少數公務員心理不平衡,消極怠工混日子,以至於“臉好看、門好進、但事難辦”。
三、雖不似貪贓枉法之輩 但社會危害性一點不小
不問百姓疾苦 使群眾辦事無門
來辦事的群眾辦事無門,一次次往返跑卻徒勞無功造成負面的影響﹔他們舒舒服服地當著“太平官”,不問百姓疾苦,對待民眾反映的問題能拖就拖,能躲就躲。
不思進取,貽誤政府政策貫徹落實
他們不思進取,滿足於“混日子,守攤子”,不作為的結果就是工作不見成效,貽誤政府各項政策的貫徹落實,進而影響地方甚至國家的發展大局。
生僥幸心理,鋌而走險違法犯罪
部分動歪心眼的業主,因干部們的不辦事而生僥幸心理,鋌而走險做出違法犯罪的勾當。
有權不用 營造不良社會環境
正是這種有權不用,營造了—種不良社會環境,以至於正義難以伸張,歪風得不到遏制,人民權益難以保証,使得一些權力部門空有—個金字招牌。
四、干部“不干事、不擔事”豈能查處了事
領導干部主動“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構建好的政治生態,除了領導干部應主動在教育實踐活動中,“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還要求各級黨組織完善官員的任命、考核、晉升機制,改變“干多干少一個樣,干與不干一個樣”的現象,讓心系國家和人民的實干官員能夠勞有所得,受到嘉獎和提拔﹔讓混日子、不作為的“太平官”惶惶不可終日,倒逼其在為民服務上下苦功,見真章。
紀檢部門提高履職水平
需要紀檢部門提高履職水平,還應該給民眾評判干部工作表現的機會。
健全制度鏟除行政不作為土壤
要在制度安排上及時跟進,建立健全相關機制,依靠制度來鏟除行政不作為存在的土壤,讓那些不作為的庸者懶者下,讓敢做善為的能者上。
出台問責制 讓“不干事”干部無處遁形
相對於貪污、受賄和瀆職侵權等嚴重的腐敗行為而言,庸庸碌碌、得過且過、不積極履職等國家公職人員的不作為或消極作為,可以被稱之是一種“隱性腐敗”行為,也是長期積存於我們政府部門及其辦事機構中的“機關病”、“衙門病”的重要表現。這些“病”泛濫成災,影響了發展環境,降低了行政效能,挫傷了群眾的感情,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如何才能治理這些“隱性腐敗”行為,讓“太平官”“逍遙官”無處遁形,各地或加強干部問責,或掀治庸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