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7位教授非法套取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資金2500多萬的新聞一出,震驚坊間、令人咋舌。北京青年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各高校紛紛收緊科研項目管理,報銷發票制度也越來越嚴格:有高校要求打車票報銷需注明往返地﹔在會議差旅費的報銷上,時間審核較以往更加嚴格﹔另有大學為項目開專用“公務卡”,採用非現金方式結算,每筆消費小票也需上交。
“交通費”不能亂沖賬 某些項目不報“餐飲”
某高校的青年老師小胡(化名)告訴北青報記者,目前該學校的報銷管理越來越嚴苛,打車無論車程遠近,需在發票背面注明始發和目的地,以備相關人員核查。“像車票之類的交通費,不能用連號的打車票來沖賬。以前一些同事還用連號發票,現在肯定不行。火車票一類的報銷也比以前更嚴格了。”
自任教以來,小胡曾參與和主持了幾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的項目,他還透露說,並不是每個項目都認“餐飲”發票。“課題項目對報銷類別也會有限制。我之前參加的項目就有不能報銷餐費的。在項目期間,如果產生了這方面的費用,我也隻能通過其他發票來報銷,比如資料費、設備費等。”
開會報銷需核查時間
“公務卡”實行“痕跡管理”
吳剛(化名)老師接受其所在的項目主持人的邀請,近期參加了一個外省的學術會議,按慣例,他把自己的火車票和食宿發票交到了指定報銷部門。然而,財務人員告訴吳老師,其提供的兩張餐飲發票時間並不在學術會議舉辦期間,不合規范。“現在的差旅報銷,對餐票、火車票、住宿發票時間都要進行核對。早到晚退或者有其他情況,所產生的費用都是自理。以前管得沒有這麼嚴。”吳老師說。
同時,北青報記者還了解到,部分省市制定並近期發布了加強省級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相關文件。例如福建省在10月15日就出台了科研項目經費使用“公務卡”的政策,“公務卡”採用非現金方式結算,實現“痕跡管理”,一旦發現違規行為,將採取通報批評、暫停項目撥款、中止項目執行、追回已撥經費等措施。
南方一著名高校老師透露稱,自己所在的學校已實行公務卡。“學校會為你直接發放一張項目的信用卡,專卡專款專用。財務還要求保留每筆消費的小票。你先刷卡消費,財務人員憑小票,用對應的項目經費進行結算。現金是不過個人的手頭了。”
調查
梳理經費貪腐三大亂象
來自財政部的統計數據,近8年來,我國科技研發資金投入已經接近3萬億元。中國科協一項調查顯示:科研資金用於項目本身僅佔約四成。巨額的科研資金如何在層層監管下流入私人腰包?科研經費又怎樣被“碩鼠”們侵吞?北青報記者梳理了三大典型案例:
攢發票沖賬。有媒體曾曝光原山東財政學院“微山旅游規劃”和“傅村鎮旅游規劃研究”課題組,在2008年至2011年間,以差旅費名義分37次報銷單程火車票1505張,共套取項目經費28.36萬,接近劃撥經費總額的一半。
冒領勞務費。曾任北京郵電大學軟件學院院長的宋茂強在擔任北京郵電大學“面向新型網絡應用模式的網絡化操作系統”子課題的團隊負責人期間,以虛列勞務人員名單的方式,私吞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資金高達68萬元。目前已被法院一審判處有期徒刑10年6個月。
借殼套現。原浙江大學水環境研究院院長陳英旭,利用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苕溪課題”,採用編制虛假預算、虛假發票沖賬、編制虛假賬目等手段,將國撥科研經費900余萬元沖賬,劃撥到自己實際控制的“殼公司”賬戶上。
某高校財務人員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說:“從財務的角度,我們隻審核發票的合法性,不管發票的合理性。”除湊發票、假借與企業合作轉移經費,騰挪經費還可以靠鑽經費管理制度的空子。
追問
高校教師為何“拼命”花科研經費?
在採訪過程中,數位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認為,科研項目“碩鼠”頻出,一方面源於監管源頭存有制度漏洞,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某些不合理的政策安排,迫使大家違規操作。
供職於南方某高校的青年教師吳剛(化名)就曾遇到過“拼命花錢”的尷尬。據他講述,自己曾參與教育部重點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的某一重點項目,“這個項目2010年11月申請成功,次年2月項目經費額度下來,要求我在7月之前就得花去70%的經費。我們人文社科類學者,不可能像理工科那樣購置實驗室設備。當時湊發票都快瘋掉了,什麼樣的招兒都得用上。當時一口氣買了兩台筆記本電腦,充作設備費報銷。”
另一位大學老師告訴北青報記者,就北京高校范圍內,青年講師的平均工資大致稅后6000至7000元,各個學校也有一些補貼,但都不太多。青年老師面臨結婚、生子還有買房等生活壓力,如果不申請科研項目,養家糊口確有些為難。
“手裡如果有課題,自己就會相對富余。比如我今年兩個課題,每個課題10萬,一般用2至3年分批給你。但往往是課題還沒開始做,就得通過發票報銷經費,一般首年要求報銷60%至70%的發票。”他還表示,文科學者,除買書外,都幾乎無花銷。“課題費裡還沒有人員勞務,人很累,卻沒有價值體現。”
內存
性學第一人因科研經費“被退休”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寧等人承擔的“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有關課題,因涉嫌弄虛作假套取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資金,這位“中國最年輕的院士”,日前已被依法批捕。據公開披露的信息,李寧僅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73(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863(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等獲得的項目就至少22項。
被譽為“中國性學第一人”的中國人民大學性社會學研究所所長潘綏銘教授因“科研資金使用不明”而遭到了行政處分,從二級教授降為三級教授,退休年齡也降為60歲,目前已退休。潘教授長期主持對中國性工作者的大型訪談,有媒體稱,因給性工作者訪談報酬卻無法開具發票,“科研資金使用不明”與此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