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在中國科學院與美國科學院聯合主辦的“全球轉基因農作物發展現狀和未來展望國際研討會”上,原北大校長許智宏院士代表參會的10國科學家分享他們此次研討會達成的共識。
轉基因不會增加對生物多樣性的風險
轉基因作物對生物多樣性的潛在影響,經常被作為一個有爭議的話題來反對轉基因作物的種植。許智宏介紹,專家們認為自12000年之前發展耕種農業以來,全球人口由100多萬增長為超過72億,而且還以每天20萬人的速度增長,相比低水平農業對生物多樣性造成破壞,在耕地上進行高產和可持續的農業是更有希望的。一些轉基因作物,比如抗虫的農作物可以減少殺虫劑的使用,更有利於生物多樣性。轉基因本身不會增加或者減少雜交,因而不會增加對生物多樣性的風險。
研討會也回應了有關轉基因的爭論。“所有的爭議都不是基於科學評價和理性的,爭議已經阻礙了BT抗虫水稻、黃金大米等已經成熟的轉基因產品市場化造福於人民,到會的科學家都對此深表遺憾。”許智宏認為,有關轉基因爭議如此廣泛,導致政府的決策有時候並不能僅僅基於科學評價,也要綜合考慮政治,以及貿易、經濟等因素。“在轉基因產業化的問題上,政府的猶豫會帶來困惑,並喪失發展的機會。”
“為了達到養活所有公民這一真正的重要目標,目前監管系統必須進化,對轉基因各種聳人聽聞的報道,自然會導致大量的飢餓和死亡。我們懇請媒體和各種公共團體,對處理相關話題時應該客觀。我們希望這種討論和爭論應該放在科學和理性的基礎之上。”許智宏說。
黃金大米在中國做試驗不違法
在記者提問環節,黃金大米及轉基因水稻安全証書到期問題成為媒體關注熱點。回應在湖南黃金大米試驗合法性的質疑時,黃金大米工程負責人兼瑞士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顧問阿德裡安-杜博科博士表示,黃金大米在中國做試驗並不違法。
2012年8月,《美國臨床營養雜志》發表了一篇題為《“黃金大米”中的-胡蘿卜素與油膠囊中的-胡蘿卜素對兒童補充維生素A同樣有效》的研究論文,在論文被國內網站報道后,有NGO譴責研究人員使用轉基因大米對中國6至8歲兒童進行人體試驗,這一事件曾在國內引發眾多關注與強烈質疑。后中方項目負責人受到處罰。
對此,杜博科表示,這個實驗2003年和2008年在中國都獲得了批准。“我們都做了大量的研究,也做了其他類型的測試,包括β胡蘿卜素,還有兒童參與其中。我們也做了同樣的測試(在美國)。在這些過程中,都沒有遭到任何的批評。在中國,2008年完成的項目,也沒有任何的問題。但是在2012年科學家在美國營養雜志上公布了研究成果,綠色和平組織認為這是非法出口到中國的,這個觀點是不對的。同時他們指出,這些研究和程序,盡管中國政府叫停了,然后還是在進行,這個觀點也是不對的。”
對此,曾參加過黃金大米事件調查的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楊曉光強調,從研發角度,黃金大米是一個很好的東西,但任何好的東西,也都應該遵循一開始的設計,包括倫理知情。“美國明確規定,一定要做到自願參加,應該告訴你,你要攝入的是什麼東西,你可能承擔什麼風險。可惜當時的現場,包括他的課題負責人,沒有充分按照課題的設計,做到充分的告知,所以會產生我們被實驗了的感覺。這也是一個教訓。好的東西要按照設計的規程一絲不苟地做,這樣才能使好的東西有好的結果,否則反而欲速不達。”
轉基因安全証書續申請或至少等1年
針對公眾關注的兩種轉基因水稻安全証書到期問題,農業部表示已經接到續申請,按照5年內未發現安全問題即可續申請的標准,這兩個轉基因水稻品種問題應該不大。北青報記者登錄農業部網站發現,依據近年審批流程推算,這個時間可能至少要一年。
對此,轉基因水稻專家張啟發院士態度略顯消極。他介紹,在2001年前后轉基因水稻技術已經成熟,可以推廣產業化,但被耽擱了。即使到期的轉基因水稻安全証書續申請成功,科研以后還是面臨著過去五年同樣的難題。“給了我們干嘛?給我們,我們也沒有用,既沒有品種審定,也沒有公司能夠接過去做產業、去銷售,所以這個東西拿在手裡還是一張白紙。”
針對公眾接受態度會影響轉基因產業化進程的現實,專家在會上呼吁所有從事生物技術研發的相關人員和企業,嚴格遵循國家有關規定,投入更多的精力回應公眾疑問。
本版文/本報記者 孫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