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一“走讀”,苦的就是老百姓。但他們為什麼要“走讀”?
“相關制度政策的制定,客觀上導致了‘走讀干部’的產生。”政策導致“走讀”?面對記者的疑問,陝西省委組織部干部調配處處長楊愛民解釋了起來。
根據當地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的相關政策法規,縣(市)委書記、縣(市)長以及縣(市)紀檢機關、組織部門、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部門正職領導成員不得在本人成長地任職。異地任職的干部,往往在之前的居住地有家人要照顧,如果來往成本不高的話,“走讀”現象就有可能發生。
“以陝西關中地區為例,西安和銅川兩市就半小時車程,銅川的有些干部周末回西安,甚至在工作時間也回去,一旦工作地有事就趕緊返回,成為了‘走讀干部’。”楊愛民說。
“沒有住房或者配偶隨遷有一定困難也是原因之一。”楊愛民繼續解釋,一些干部調任新地后,當地沒有周轉房提供,自己也沒有能力買房,就可能“走讀”。而且,配偶如果在隨遷地找不到合適的接收單位,就會造成兩地分居,也會導致“走讀”。在這方面,陝西省統一了市、縣黨政領導干部周轉房建設,保証干部安家居住用房,配偶隨遷也有相關配套政策,“這也是為了減少‘走讀’的發生。”
同時,楊愛民認為, 部分鄉鎮領導干部的家庭牽絆也是“走讀”現象的刺激原因。目前,鄉鎮領導干部大部分處於30歲的年齡段,子女學業、老人就醫等問題如影隨形,導致部分干部沒法踏實在基層工作。
“走讀”的溫床,很大程度上基於監督機制不足和處罰措施不嚴厲。
陝北某縣的一位組織部負責人告訴記者,對於群眾意見強烈的干部“走讀”問題,縣領導也很頭疼,有時候不僅帶隊明察暗訪,還利用視頻設備等手段對各鄉鎮的領導進行“視頻點名”,或者給值班辦公室打電話抽查。但由於抽查的頻率不高,無法24小時了解基層干部駐村值班的情況,導致有些干部心存僥幸,偷偷離崗。
另外,在暗訪中,對“走讀干部”最終的處理方式主要是通報批評。而相關部門在懲處時,也會顧慮干部的實際難處,往往不會有進一步的查處。這種“雖違反規定,但情有可原”的想法,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干部“走讀”的風氣。
住房問題也好,監督不力也罷,都是制度層面的原因,有些干部踩紅線則主要由於思想的懈怠。“因為晉升無望而心灰意冷,無心扎根基層﹔長期在基層工作,苦吃得多,漸漸鬆懈了服務意識等,干部的心理異動都會成為‘走讀’的導火索。”楊愛民說,目前,陝西省委正加大“走讀”整治力度,且已有效果。(記者 方 敏)
家人都在縣城住,基層發展空間小,鄉鎮干部談“走讀”——
“鎮上雖好,還是想回城”
“隻要不使用公車‘走讀’,沒有因此影響到工作,‘走讀’也未嘗不可。”何雙(化名)是昆明市晉寧縣雙河彝族鄉黨委副書記,她坦率地說,“雙”字好,工作在鄉鎮,選擇對象余地小。“說不定能讓我更早找到另一半。”
在中央大規模整頓“走讀風”的大潮之下,好多基層“走讀干部”因為家人、因為生活而陷入“走”與“留”的糾葛中。他們平時的工作狀態如何、又怎樣理解“走讀”紅線?
“理應花更多時間待在鄉鎮,但長期不回家,家人難免有意見”
何雙的家在晉寧縣城,離雙河鄉僅有28公裡路程。
即便如此,何雙平時也很少回縣城。一來去縣城的路多半是盤山公路,單程需要50分鐘時間﹔二來鄉裡規定非雙休日,原則上干部離開鄉裡須與分管或黨政主要領導請假。
“鄉裡除了一位去年11月剛剛生過小孩、還在哺乳期的公務員享受一下‘特權’,能夠每天回縣城家裡,其他人都要遵守請假制度。”何雙說,對鄉鎮公務員來說,並沒有8小時內外的差別,即便是回家或周末休假,也需要保持手機24小時開通,鄉上有事要保証隨叫隨到。
她和她的同事一樣,平時住在鄉裡的職工宿舍,到了周末何雙會盡量回家陪父母。平時如果家中有急事,即便是下班時間回去處理,也要跟鄉黨政主要領導請假。當然,工作要提前做好安排。
事實上,何雙的周末也並不是很有保障——每年雨季來臨前的三四個月,是雙河的森林防火期,何雙與鄉上的其他干部一樣,分成兩班駐村防火,隻能隔一周才能回一次縣城。
而在太過干燥的年景,隔周休息也會取消。為確保山林不發生火災,所有職工在防火期必須每天駐村,幾乎有將近半年時間吃住在村上,不能回家。
對於個人問題,已經32歲的何雙有些遺憾,“不是不想找對象,是實在沒時間去了解對方,培養感情。”
不過何雙還是表示,天天“走讀”的干部,不太適合在鄉鎮工作。“鄉鎮與群眾聯系更緊密,理應花更多時間去服務群眾。但是長時間不回家,家人難免有意見﹔后方不穩,肯定也會影響工作。”何雙說,鄉鎮干部必須在家庭和工作中找到平衡。
“如果有機會回到鄉鎮擔任領導職務,自己並不會排斥”
盡管每次回縣城需要花費兩個小時,小金(化名)每一兩周仍然會回一次縣城家裡。“全鎮30多名公務員,80%都和我情況差不多。”小金說。
2012年,西南民族大學本科畢業的小金成為滇南某民族自治縣一名鄉鎮公務員,負責鎮上的宣傳和青年工作。
“喜歡這個鎮,於是報考了這個鎮的崗位。”小金說,報考的崗位是全縣最熱門的,考錄比達到了70多比1。鄉鎮上日常生活還算方便,同齡人也不少,讓她不會覺得無聊。盡管這樣,小金仍然覺得鄉鎮始終不如城市。
“交通、教育都不如城市,大病還得去城市。”小金說,由於一直在縣城長大,回縣城看看爸媽、會會老友都是生活“必修課”。
“鄉鎮不如城市”的抱怨在記者採訪時得到了進一步的驗証,手機信號微弱、時斷時續。
“周末回縣城,哪怕平時有急事回趟家,與干部作風似乎並無關系。”小金告訴記者,父母在縣城,她一輩子扎根鄉鎮不切實際,“鄉鎮雖好,還是希望回到城裡。”
而據記者了解,當地像小金這樣選擇到鄉鎮工作的年輕大學生,隻要“機會合適”,基本上都會在工作三四年后回到縣城。
“縣上有下鄉補貼,鄉鎮上反而沒有。”小金認為,目前基層公務員的發展空間較小、待遇也偏低,鄉鎮干部條件艱苦,導致年輕人呆不住。
“市裡縣裡雖然競爭大,但是工作環境好,對每個人來說,穩定結婚過小日子還是不錯的。”小金說。
“在鄉鎮待幾年,然后往‘上’走到縣上,再回到鄉鎮,就是一個領導職位。”雖然小金一直期盼回到縣城,但她表示,如果有機會回到鄉鎮擔任領導職務,自己並不會排斥,“我們好多領導就是這樣。”
鄉鎮,也許始終只是“小金”們工作的地方:鍛煉自己、發展地方。但要說到生活,回到城市也許是“小金”們的主流選擇。(記者 楊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