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9月30日電 (記者 彭大偉)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滿“一周歲”之際,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9月29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五大政策措施為低迷的貿易進口“補短板”,同時釋放對外開放“未有止期”的強烈信號。
2014年,新登上世界貨物貿易頭把交椅的中國,外貿遠非“風調雨順”。據海關統計,1至8月,按人民幣計價,中國進出口總值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長0.6%。其中,出口9.1萬億元,增長2.1%﹔進口7.9萬億元人民幣,下降1.1%。而7、8兩月,進口已連續出現負增長,外貿順差連創新高。
有關專家向中新社記者表示,李克強此番出手促進口,絕非“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治標之策,而是旨在以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為助推器,帶動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
“其實這次出台促進口政策措施最主要的目標,並非落在貿易平衡,而是進一步擴大開放。”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WTO研究院副院長屠新泉表示,結合上海自貿區成立以來官方在擴大對外開放方面的一系列舉措,以及去年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於“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以開放促改革”的強調,“可以認為這次李克強再一次強調了這個總的方向。”
中國國際貿易學會中美歐研究中心主任何偉文亦認為,官方此次發布的促進口政策,主旨並非實現貿易平衡,而是要更多引進先進技術,提升開放水平。
何偉文注意到,李克強29日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表示,“過去有人總覺得,要關上貿易大門,好像這樣才能保護我們的工業”﹔“但事實上,關起門來發展的結果就是保護落后。要真正讓企業‘走出去’,在開放中提高創新能力和競爭力。”
“李克強說了不能關起門來保護工業,這實際上發出一個信號,中國將繼續擴大開放,而不符合開放精神的產業措施需要調整。”何偉文分析,此次官方強調把先進技術設備和關鍵零部件進口放在突出位置,就涉及到產業政策問題,“強調繼續擴大對外開放,是因為中國當前技術進步、轉型升級都離不開國際合作,要吸收各國先進科技成果,否則難以實現偉大復興。”
事實上,中國官方近來正以更快的腳步擴大開放。李克強本月在視察上海自貿區時提到繼續壓縮負面清單,給市場“讓”出更大空間,以及要對內外資一視同仁﹔隨后,外資便於日前獲准在上海自貿區進入高鐵、鹽業和石油勘探等領域。
“這些都應該是高層將進一步擴大對內對外開放的信號。”何偉文說。
不過,在擴大開放的同時,如何在國家安全、產業安全與對外開放之間實現平衡,亦頗費思量。
何偉文以中國企業近年來興起的去“IOE”化(IBM、甲骨文、EMC等三家美國軟硬件供應商的簡稱)為例指出,應當把握好安全的尺度,“在杜絕后門的同時,也不要把高技術擋在門外。”
屠新泉表示,從中國的情況來看,完全的自由化和全部放開不太現實,因為中國要有自己的完整產業架構和關鍵技術的自主創新,“什麼都不用保護,通通依靠進口,肯定不太合理。”
“但是,現在是過於保護,還是過於開放?肯定是開放得還不夠。”屠新泉提醒,要對當前開放的程度有清晰認識。
官方亦清醒認識到,政策的關鍵在於“落地”。據報道,李克強在會上指著手裡的文件說,像“適時”、“鼓勵”這樣的用詞還是“太原則”。他要求,各部門要盡快落實分工和時間表,真正把政策“坐實”,不能僅僅停留在文件裡。
“不太可能由官方來‘鼓勵’消費者購買某種外國產品,而隻能是去推動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屠新泉表示,例如中國消費者有“海淘”的熱情,但過去海外代購步驟繁瑣,此次提出的“利用跨境電子商務等新模式增加進口”假如能夠得到較好落實,便相當於提升了貿易便利化程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