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9月30日電(潘婧瑤 王子玉)今年9月30日是第一個國家法定的烈士紀念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中央軍委辦公廳日前下發《關於做好烈士紀念日紀念活動的通知》,對開展好烈士紀念日各項活動提出了明確要求。28日的《人民日報》在頭版刊登評論員文章《用烈士精神激發復興力量》指出,在國慶節前夕開展烈士紀念活動,突出國家褒揚烈士的主題,豐富了國慶的內涵,有利於全體國民更好地表達愛國情感、增強國家意識、激發奮斗動力。
紀念活動形式規章化 鼓勵網上紀念
《通知》中明確指出了四項烈士紀念日活動形式:一要舉行公祭烈士活動,二要向烈士墓敬獻鮮花,三要開展網上紀念烈士活動,四要關懷慰問烈士遺屬。其中對網上紀念活動的要求是:“烈士紀念日前后,各地要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開辟網上緬懷紀念烈士欄目,倡導社會各界群眾特別是青少年通過網絡緬懷紀念烈士,學習烈士英雄事跡,繼承烈士遺志,進一步激發愛國熱情、凝聚奮進力量。”
2013年4月2日,民政部優撫安置局籌劃建設的中華英烈網開通,網上祭奠烈士已逐漸成為常態。國家行政學院的許耀桐教授指出,鼓勵網上紀念,主要是為了讓廣大青少年和忙碌的上班族在幸福生活中仍不忘歷史,緬懷先烈。
今年以來出台了一系列烈士紀念相關規章,明確紀念活動的形式。例如3月31日民政部就發布了《烈士公祭辦法》,明確烈士公祭9項程序:主持人向烈士紀念碑(塔等)行鞠躬禮,宣布烈士公祭儀式開始﹔禮兵就位﹔奏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宣讀祭文﹔少先隊員獻唱《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向烈士敬獻花籃或者花圈,奏《獻花曲》﹔整理緞帶或者挽聯﹔向烈士行三鞠躬禮﹔參加烈士公祭儀式人員瞻仰烈士紀念碑(塔等)。
除明確活動形式外,今年還以法定形式確定了三個相關紀念日。2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決定,將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將12月13日確定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今年8月31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通過決定,將9月30日設立為烈士紀念日。
高規格紀念告慰先烈 各地修繕烈士紀念設施
今年以來烈士紀念的規格空前提高。目前已宣布9月30日上午10時,黨和國家領導人將在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前,向人民英雄敬獻花籃。不到一個月前的9月3日,也就是首個抗戰勝利紀念日當天,習近平等7常委則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出席紀念儀式。7月7日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紀念日,習近平等同樣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出席了紀念儀式。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沈春耀此前在參與審議烈士紀念日決定草案時就指出,10月1日是國慶節,當天主要是慶祝活動,氣氛熱烈。向人民英雄紀念碑敬獻花籃的儀式在9月30日進行,是表明國慶勿忘祭先烈,家祭毋忘告乃翁。許耀桐教授也指出,不論何種黨派、何種職業、哪國國籍,那些凡是為了中國的統一完整、為了反抗黑暗統治、為了時代的前進而捐軀的人,應當在國慶前得到我們的告慰,這也是符合中國懷念崇敬先人的傳統。
除中央高規格紀念外,各地近年來也逐漸重視舉辦烈士紀念活動及維護烈士紀念設施。紀念活動往往突出地方特色,緬懷出生在當地或為當地解放發展做出貢獻的先烈。例如,9月28日上午西安市雁塔區文明辦、民政局就共同舉辦了主題為“國慶勿忘憶先烈,今朝發展看雁塔”的烈士紀念日活動,邀請地區烈士家屬代表參觀游覽了陝西歷史博物館、毛澤東敬覽館等。
目前“中華英烈網”上共展示了4151個各地烈士陵園的建設情況,其中比較著名的包括習近平主席曾拜祭過的東風革命烈士陵園、華東革命烈士陵園等。據媒體報道,僅泉州一地,2013年以來各級共投入專項資金2242萬元修繕維護烈士紀念設施,其中中央財政下撥零散烈士紀念設施建設管理保護補助資金共1807萬元(均已撥付到位),各縣級財政補助資金435萬元。
紀念過去意在當今 體現國家包容心
28日的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指出,我們紀念烈士,就是要用烈士精神凝聚黨心軍心民心,培養公民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和社會主義道德風尚,就是要用烈士精神傳播社會正能量、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力量。專家指出,烈士紀念日的意義主要還是啟示當今的國家和社會。
《通知》明確了各項活動的參與者范圍,其中要求“我駐外使領館要動員和組織使領館工作人員、華人華僑、留學生、中資機構代表等向我在境外的烈士墓敬獻鮮花”。9月27日,中國駐朝鮮大使館公使田寶珍率使館外交官及在朝華僑,前往位於平安南道檜倉郡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憑吊烈士,並參觀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部舊址。
許耀桐教授指出,明確要求向境外烈士墓獻花,是體現了國家的“包容心”,表明中國同樣緬懷那些為了其他國家擺脫奴役、為了支援其他國家建設發展、為了天下和平世界大同而獻出生命的烈士。馮緯教授則提出,去年牛津大學教授拉納•米特在《紐約時報》上發表文章《世界欠中國戰爭債》,強調中國抗日戰爭是未被講述的偉大故事,因此在境外紀念烈士,也是意在向世界強調中國對反法西斯戰爭的貢獻,提醒世界各國珍惜和平。
今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了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其中1/3是國民黨抗戰人士,還包括部分民主愛國人士,甚至包括1名日本人在內的外籍人士。專家指出,這也是體現國家“包容心”的一部分。馮緯教授說,這體現了我們越來越正面的面對和尊重歷史的態度,也體現出我們建立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的目的。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華民族的勝利,烈士紀念日同樣紀念國民黨及民主抗戰人士,也是有利於加強整個中華民族的團結,實現民族統一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