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為抗擊“非典”勝利設計的“眾志成城”廣場花壇造型
▲2004年廣場花壇出現“神舟五號載人飛船”造型
▲2008年廣場花壇出現奧運福娃造型
2014年天安門廣場主花壇昨天正式亮相,吸引市民紛紛留影
北緯39度54分26.37秒,東經116度23分29.22秒,從這個點向四周擴展44公頃土地,鋪著特制的淺色花崗岩條石,這裡是天安門廣場,也被比喻為整個中國的心臟。
60多年來,這個廣場不僅記錄了若干重大的歷史事件,依托它形成了各種永久或臨時的建筑,也成為代表這個國家的符號。在國慶來臨之時,北京青年報記者再次靠近這些舉國熟悉的符號,去發現其中那些鮮為人知的細節。
28年前的1986年,天安門廣場上首次出現了一個直徑長達50米的大花壇,十萬盆鮮花拼接成了一幅壯觀景象。從那以后,國慶花壇逐漸演變成了記錄時代發展變遷的符號。
香港回歸、抗擊非典、中國夢……國慶花壇全是“時事題”
空蕩的天安門廣場裡突然開進來幾輛卡車,打破了深夜的寧靜。工人師傅們從卡車上卸下大量鋼材,把它們拼接到一起,逐漸呈現出一個花籃的輪廓……2014年國慶,就要來了。
昨天凌晨3點,氣溫降到了19℃,刮著秋風,廣場裡的300人都穿著毛背心和沖鋒衣。空氣裡飄來陣陣菊花的香味兒。大家試燈光、修飾花籃、趴在花籃與籃體之間做焊接、架設坡面、搭建微型噴頭……空氣裡混雜著各種指令。這一切都要趕在清晨升國旗前完成。
昨天清晨6點04分,伴隨著雄壯的國歌聲,五星紅旗與躲在雲層后面的旭日一同升起,廣場上的游人們發現,長安街沿線多了10處立體花壇。
紅色的花籃表面,鑲嵌著四個中國結。每個中國結裡都有三個金黃色的漢字——中國夢,表達著中華兒女團結一心,共同編織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美好祝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夢”,共同構成了今年國慶花卉布置的主題。
從1986年開始,廣場上每年都要進行國慶花卉布置,它已成為記錄時代發展的符號。香港回歸、抗擊“非典”、發射載人航天飛船、迎接奧運等重大國事都能在國慶花壇中找到標志性元素。
香港回歸那一年即1997年,廣場中心花壇用了“萬眾一心”的主題進行慶祝。
2003年,天安門廣場一改往年“一大四小”傳統布局,在中心花壇兩側鋪設畫卷。當年恰逢抗擊“非典”取得勝利,以老龍頭、山海關、居庸雲台、敵樓、嘉峪關等組成萬裡長城的壯麗景色,出現在廣場西側的畫卷裡,寓意“眾志成城”。
隨著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2004年,東側花壇自北向南出現了綴花日晷、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及發射塔等圖案,共同體現中國在科技領域所取得的偉大成就。
為了慶祝奧運會在北京召開,2008年天安門廣場中心花壇一側擺放了五個福娃的造型。
設計方案層層審批
曾因“9·11”事件推倒重來
香山南路6號院,一棟十分不起眼的四層灰色小樓,天安門廣場及長安街沿線的花卉布置方案就是在這兒誕生的。
蘭海浪的辦公室在三層,他是方案總設計師、北京市花木有限公司設計事業部部長。
早在1997年,蘭海浪就與國慶花卉布置結緣,擔任總設計師也有10多年了,他擁有一個15人組成的核心創作團隊。
“越來越難。”蘭海浪說,每年設計出的方案都要有新的創意,這確實需要動一番腦筋。每年4月底是開始籌備國慶花卉布置方案的時候,這時擺花的主題已經確定。“中國夢”是今年國慶花卉布置的核心元素之一。為了體現出中國夢,設計者們擬出了許多方案。“我們首先想到了中國結,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象征符號。但是,如何將中國結與中國夢相結合,我們想出了很多方案。”蘭海浪說,有一種方案是把花籃的提手做成圓弧狀,上面懸挂三個中國結,每個中國結裡鑲嵌一個漢字。還有一種方案是把“中國夢”三個字直接呈現在花籃四周的坡面上,用黃色的小菊擺放出來,其他地方用一品紅襯底。
“類似的方案還有近10種。”蘭海浪說,要想讓方案最終通過,領導認可、專家支持、百姓滿意,三者缺一不可。從這些方案中,花木公司先自己評選出了三套內部廣泛認可的版本,再層層上報,相關部門的領導也會提出修改意見。
蘭海浪介紹,從歷年情況看,成型方案要經歷無數次修改,有時候僅能保留最初設計的5%甚至更少,全盤否定也是常有的事。2001年,原計劃在廣場中心花壇旁用花卉擺出一對兒高樓造型,體現城市的繁榮發展。就在進場施工前幾天,美國發生了“9·11”事件,雙子塔被炸,這對兒高樓突然要撤換,設計方案推倒重來,時間非常緊張。
隨著技術的進步和大眾審美水平的提升,對方案的要求也水漲船高了。從平面到立體、從色彩簡單到顏色豐富、從無夜景照明到如今的“白天觀花,晚上觀燈”……蘭海浪的書架裡增添了不少像《Ilastrator CS3平面設計從入門到精通》、《國際新景觀設計年鑒》這樣的專業書籍。
給進口花“倒時差”
澆水也要精准到位
距天安門46公裡外的花木公司順義生產基地裡,今年廣場中心花壇使用的花卉幾乎全部產自這260畝地,包括新推出的5種自主培育小菊。
如今,國慶使用的花卉品種數量已達120多種,十幾年前也就10種左右。陳菊是更早參與國慶花卉布置的人,據她回憶,國慶50周年是一個重要節點。在那以前,都是把黃土裝在瓦盆裡,直接栽花。1999年前后,開始從國外引進新品種,並且嘗試用“配方基質”代替黃土。
很多進口花卉,花期和本土的花卉不一樣。為了趕國慶的場,目前主要採用“短日照處理”的方式將進口花卉的花期提前。通俗地說,夏季培育的時候,把進口菊花放在大棚裡,傍晚五六點鐘天還沒黑,工作人員便用黑色的遮光布把大棚遮蓋起來,讓菊花“覺得”仿佛已經是夜晚了。直到第二天七八點鐘,才把遮光布掀開,其實在這之前,天早就亮了。通過這種方式,菊花接受光照的時間縮短了,就如同提前進入秋季一樣,花期自然就提前了。
目前,國慶花卉已從國外引進邁向了自主培育的新階段。接下來的目標是,借助植物基因工程,讓新品種小菊無需經過短日照處理,就能在十一期間自主開花。
澆水也是件麻煩事。國慶期間,要直接把水車開到天安門廣場,一位工人師傅負責提示游客,另一位師傅拿著大管子澆水。如果一刮風,水濺到游客身上,還得停下來交涉,盡量避免口角。
現在不同了,今年國慶花壇首次引入了3D掃描打印技術,中心廣場花籃裡每一朵花的位置、傾斜角度都能精准定位。而且澆花不再靠大水車,小型噴灌系統可以把水精准地注入到每一盆花卉中,非常“省心”。隨著新品種花卉的引進與自主培育,造型也越來越精細。專門用來做立體花雕的細致花材就有40多種,連鳳凰身上的細小羽毛都能用綠色植物一根一根地展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