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政

文化中國 力量倍增(共和國輝煌65年)

本報記者 張 賀 陳 原

2014年09月26日04:3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65年來,我國的文化創造一步一個腳印,奏響了時代聲音,結下了累累碩果,書寫了難忘篇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文化事業活力激增,創作萬紫千紅﹔文化產業從無到有,由弱變強﹔文化大軍浩浩蕩蕩,遍及五湖四海。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化發展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體制改革靜水深流、成效明顯,文化產業繁花似火、勝景迷人,文化事業服務基層、能力提升。文化,不但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更成為塑造中國軟實力的強大力量。

文化創造提升民族精神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文學創作深刻反映時代變遷,生動展現歷史腳步,一部長篇小說能夠擁有千百萬讀者,一曲頌歌可以引來億萬人齊唱,一首詩篇足以讓全國吟詠,一幅畫作更因精神的力量傳遍大地。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就是一個時代舞台藝術水平的集中體現。

改革開放以后,在黨的文藝政策的召喚下,隨著文化視野的不斷擴大,科技水平的日益提高,創作煥發了新的活力。一個個影視作品情真意切,內涵豐富﹔一部部文學作品激發了思想,承載了社會的希望﹔話劇的多姿多彩,使觀眾從中得到生活的深刻啟迪﹔《在希望的田野上》等一大批歌曲,唱出了全國的心聲﹔以《絲路花雨》為代表的舞台藝術,顯示出?紫嫣紅的文化風貌。

在堅持思想性、藝術性的同時,我國文化創造緊隨時代步伐,逐步注重觀賞性和趣味性,尤其是在文化體制改革后,對文化市場和觀眾反饋的重視,更讓各類作品不但形式活潑、手法多樣,而且有力激發了創新活力。話劇《立秋》在100個城市演出600場緣自創新后的厚重,電影《唐山大地震》的可觀票房來自於豐富的感染力。進入新世紀以來,動漫、游戲的創造迅速跟進,而網絡時代的來臨,更讓網絡文化產品大放異彩。在“文化走出去”的呼喚下,以雜技劇《天鵝湖》為代表的新藝術品種誕生了,並不斷走向海外,贏得了票房和聲譽。如今,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長篇小說產量最高的國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更讓全世界看到了中國文學的成就。

公共文化迎來春色滿園

65年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經歷了一個長期的探索過程。從大力發展群眾文化,到全力推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顯示出我國社會文化發展的非凡歷程。

進入新世紀,大劇院、音樂廳、影劇院、美術館、博物館、文化館、檔案館,這些公共文化設施遍布城鄉,其中許多成為當地的標志性建筑,國家大劇院、鳥巢等建筑更是舉世聞名。公共文化設施的免費開放遍及全國,各級文化站、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家書屋、廣播電視村村通等,初步解決了農村貧困地區看書難、看電影難、收聽收看廣播電視難等基本文化權益問題,在堅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則下,建立了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體系框架。

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和搶救工作。我國開展了多次大規模文物普查,國務院公布了一批又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紛紛確立。目前,我國擁有世界遺產47處,居世界第二位。

文化產業實現歷史巨變

我國年出版圖書品種目前已位居世界第一。

從出版業的發展,可以看出我國文化產業從無到有、從講數量到求質量的歷史巨變。伴隨著改革開放,尤其是新世紀以來出版業體制改革的深化,在市場中拼殺的出版集團實力不斷增強。2013年,主營業務收入和資產總額均超過100億元的“雙百億”出版集團增至6家。2014年6月,據美國《出版商周刊》等媒體共同發布的“2014全球出版業50強排行榜”顯示,中國出版集團和中國教育出版傳媒集團的排名較去年分別上升8位和9位,分列第十四位和第二十一位。

強起來的中國出版企業把目光投向廣闊的國際市場。2014年,江蘇鳳凰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以8500萬美元收購美國童書生產商美國出版國際有限公司。此前,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有限公司收購了澳大利亞視覺出版集團。中國出版業“走出去”,從早期的實物出口到版權出口再到今天的並購外企,短短10年間走出了一條國際化道路。

文化產業的興起,也為藝術市場帶來繁榮景象。動畫片年產量、動漫業總產值都在不斷提高﹔2013年,我國電視劇總產量達441部15783集﹔中國電影票房突破百億,2010年用了12個月,2013年用了6個月﹔而今年上半年隻用了141天,就達到100.24億元﹔國產電影票房一再逼近甚至超過進口影片。舞台藝術,僅多媒體夢幻劇《時空之旅》9年來就演出3500多場,總票房收入4.6億元。

體制改革激發文化活力

改革開放以后文化的繁榮發展,離不開文化體制改革。黨中央的一系列重大決策,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文化發展指明了方向。

長期以來,制約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相混淆,政府統包統攬。為解決積弊,文化體制改革目標明確,蹄疾步穩:改革試點不斷推出,大批文化單位轉制改企,多項政府職能被下放、精簡。國有文化企業迸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民營文化企業如雨后春筍,大大豐富了文化市場。在各大城市裡,民營小劇場話劇紛紛亮相,民營戲劇團在廣大農村日益活躍,外來演出由民營演出公司承擔的分量越來越重,拍攝了眾多“商業大片”的民營影視公司在創業板上市申請獲証監會批准。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並不等於把“事業”都變成“產業”,政府在精簡職能后,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發展文化事業上,不但加大了資金投入,而且從“辦文化”轉向“管理和服務”。

如今,網絡發展、信息傳播進入“微時代”, 微博、微信、微視、微電影等正成為我國文化發展的新載體。如何更好地運用這些新形式,推動我國文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迅速前行,成為各地思想文化宣傳部門和文化工作者面臨的重任。前不久,在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中國網絡電視台等單位推出的“國際微電影大賽”中,一批有思想價值、有藝術含量的作品紛紛涌現,讓我們看到了這些新藝術形式的前景和希望。

文化既有“魂”又有“體”,文化發展和體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強魂健體”。而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是推動我國文化發展的魂。在黨的十八大精神鼓舞下,我國文藝界、新聞界、出版界近期接連發表倡議書,號召廣大從業人員做踐行核心價值觀的先行者。感人肺腑的呼吁,催人奮進的倡議,充分顯示出我國文化大軍的思想水准、道德力量和文化擔當。

分享到:
(責編:曹昆、曾偉)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