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日本侵略者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炮轟北大營,開始了對中國東北的大舉入侵。
北大營是張學良東北軍的精銳所在。據史料記載,事變爆發時,北大營尚有駐軍7000人左右,但由於執行不抵抗政策,僅僅過了幾個小時,就被七八百人的日軍攻破。
83年了,北大營今天還在嗎?是什麼樣子?
在“九一八”博物館館長助理崔俊國和遼寧“九一八”戰爭研究會會長王建學二人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北大營東街、北大營西街。
“可是真正的北大營並不在這裡。”崔俊國說,每逢“九一八”紀念日,有些學者甚至日本人尋找北大營遺跡,都找錯了。他們以為北大營東街、北大營西街就是當年的北大營。
真正的北大營居然在柳林街邊上。王建學領著記者來到一棟灰色的老房子跟前,“你看,白洋灰砌縫,青磚鐵皮瓦,這就是北大營的老營房”。
現存北大營老營房僅有兩棟半,約100米長,7.5米寬。2012年,沈陽市文物局將這幾棟殘存的營房列為“不可移動文物”。
專家考証還發現,這兩棟半營房與現存的當年北大營布防圖中位於東側步兵619團第二營營房位置相符合。
在營房附近生活了50年的陳興華說,北大營原有營房29棟,“是很大的一片。目前僅存的是馬房和騎兵住的房子”。
陳興華還提筆在記者的採訪本上手繪了一幅北大營的平面示意圖。僅從圖上看,北大營在新中國成立后仍基本保留了原樣,面積龐大,氣勢恢宏。
“但老營房一點一點就拆沒了,再不保護就晚了。”陳興華說。
王建學認為,北大營見証了兩個第一槍:日本14年侵華戰爭的第一槍﹔中國人民奮起抵抗的第一槍。
“九一八”之夜,盡管東北軍執行了“不抵抗政策”,但仍有零星自發的抵抗。時任北大營駐軍620團團長王鐵漢在回憶錄中寫道:“敵人向本營房進攻時,我決心還在……在敵人攻擊頓挫之際,忍痛撤出。”
值得提及的是,北大營還曾經是日軍在東南亞戰場俘獲盟軍的集中營。
王建學說,1942年11月,第一批1400多名名盟軍戰俘到達奉天,被臨時囚禁於北大營,在這裡度過了8個月的艱難歲月。1943年7月,日軍為了更好管制和利用戰俘,在戰俘們勞役的工廠附近建起一座新的戰俘營,戰俘才被轉移。
“北大營具備重要的歷史價值,應該得到更好的保護,讓人們記住這段歷史,從恥辱中汲取向上的力量。”王建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