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9月18日電(潘婧瑤)9月17日是印度聯邦政府新總理納倫德拉•莫迪64歲的生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莫迪生日之際到訪印度,正是給莫迪送上一份真正的“生日大禮”。正如國務委員楊潔篪9日對印度總理特使、國家安全顧問多瓦爾所說,習主席此訪是當前中印關系中的頭等大事,具有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重大意義。
莫迪其人:
強干務實的“印度化”政治家
莫迪1950年9月17日生於印度古吉拉特邦,幼年時期曾幫助父親售賣紅茶,后在古吉拉特大學獲得政治學碩士學位。北京大學南亞研究中心主任姜景奎介紹說,莫迪經常提及自己曾經作為茶農和商人的經歷,這段經歷也被認為是奠定了他作為擅長經濟領域的“實干派”政治家的基礎。莫迪甚至在競選中面對宗教形勢異常復雜的印度人喊出:“我首先考慮改進的目標是印度的廁所,寺廟則排在后面”。
上世紀70年代初,莫迪正式加入印度教志願者組織國民志願團。作為印度教的堅定信徒,莫迪被部分外媒抨擊為印度的“民族主義者”,甚至在2005年被美國撤銷了簽証,一度被拒絕入境。姜景奎教授認為,與許多受西方教育的印度政治家不同,莫迪是一個非常“印度化”的領導人,這可能也影響了莫迪政府的外交政策,使他與西方世界的“敞亮”接觸不多。
莫迪的政治生涯大部分時光都在發展他的家鄉古吉拉特邦。1985年,莫迪加入印度人民黨。1988年,莫迪當選該黨在古吉拉特邦分部的組織秘書。1995年印度人民黨贏得古吉拉特邦議會選舉,莫迪出任印度人民黨全國秘書長,1998年擔任該黨全國總書記。2001年,莫迪出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長,此后連任三屆,成為任職時間最長的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長。莫迪任職12年間,古吉拉特邦經濟增長率創印度各邦之最,在印度近乎成為富裕、發展的代名詞。
依靠在古吉拉特邦創下的執政成就,2013年9月莫迪成為印度人民黨2014年總理競選候選人。2014年5月26日,莫迪在新德裡正式宣誓就職印度第15任總理。
任總理前曾多次訪華:
一手打造“印度的廣東”
古吉拉特邦被外界稱為“印度的廣東”。一方面,是由於該邦的發展速度堪比廣東。莫迪在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長任內12年,該邦每年平均經濟增長速度達11%。今年6月25日至28日,中國駐印度大使魏葦訪問印度古吉拉特邦,稱贊該邦經濟發展速度在全印度名列前茅,政府治理務實高效,投資環境優越。
另一方面,古吉拉特邦的發展模式也充分借鑒了中國經驗。在今年7月14日舉行的金磚國家領導人峰會上,莫迪對習近平主席說:“我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長期間多次訪華,我親身感受到中國人民對印度人民的友好感情。”旅居美國的知名印度籍華人學者譚中在《環球時報》撰文介紹說,莫迪對中國發展非常佩服,在古吉拉特邦模仿廣東的工業園與對投資者的稅收優惠,他也曾想方設法到廣東及其他地方尋找中國投資。莫迪在古吉拉特邦進行了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大量吸引外國企業投資設廠,上海海立、上海寶鋼等中資企業都在古吉拉特邦建廠。在魏葦大使訪問期間,古吉拉特邦也提出了要率先建立中國式產業園區的計劃。
就任總理之后,莫迪的“印度夢”就是能夠把古吉拉特邦的成功經驗推廣到全印度。莫迪在競選中曾經許願:執政后要發展高鐵與水電,要建100個新工業城市。在他競選總理的初步結果公布后,莫迪立刻在社交網站上留言:“印度贏了。好日子將要到來。”
尋求互利共贏:
“中印兩國是一種精神、兩個身體”
今年7月,莫迪在巴西與習近平主席會晤時曾說:“印中都是文明古國,兩國文化交流源遠流長,我們兩個民族是一種精神、兩個身體,我們要增進相互理解,發揮兩國智慧,在國際上共同弘揚和平、包容的精神,攜手應對全球性問題和挑戰。印中和睦相處、共同發展,對世界和人類是重大貢獻。”
今年6月9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特使、外交部長王毅出訪印度,曾給莫迪帶去習主席的口信。習近平說:“中印各自的強國富民夢相互契合,應深度對接發展戰略,實現優勢互補,建立緊密發展伙伴關系,攜手實現和平發展、合作發展、包容發展,造福兩國人民,促進亞洲乃至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繁榮。”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唐璐此前在接受採訪時指出,就莫迪個人而言,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故事一直在激勵著他。莫迪曾經先后四次訪問中國。2011年,為招商引資而來華訪問的莫迪在北京和上海會見了印度在華留學生,曾積極鼓勵他們學好中文,多多借鑒中國發展的成功經驗。
此外,借助與中國的經濟交往以推動印度的發展,也是莫迪一直強調的主張。莫迪曾經表示,印度新政府更加致力於經濟建設,希望借鑒中國成功經驗,擴大兩國經貿、人文、旅游、教育、人才培訓等領域交流合作,印方歡迎中國企業投資印度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在印度建立工業園區,正在積極考慮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譚中在《環球時報》文章中也指出,未來五年發展印度的路線圖實際上是通向中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