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9月12日電( 曾偉 李警銳)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四次會議召開前夕,習近平在塔吉克斯坦媒體發表署名文章《登亞洲屋脊 望雄鷹展翅》再次提到了上海精神。此前,2013年9月13日,習近平參加上海合作組織峰會時專門發表了題為《弘揚“上海精神”促進共同發展》的重要講話。
兩次重提讓“上海精神”備受矚目,那麼,習近平為何要一再強調“上海精神”?今日,人民網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解讀1:
“上海精神”起源於“上海五國”機制
前駐吉爾吉斯斯坦大使王開文說:“‘上海精神’的內涵非常豐富,體現了上海合作組織新型的安全觀、合作觀和發展觀,對上海合作組織的發展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上海精神”起源於“上海五國”機制進程。 1996年4月26日,中、俄、哈、吉、塔五國關於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信任的協定在上海展覽中心正式簽署,協定拉開了“上海五國”機制的序幕,也為5年后成立的上海合作組織奠定了基礎。
作為“上海五國”機制和上海合作組織創始國之一,中國與其他上合組織成員國一道,始終堅持“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為基本內容的“上海精神”,遵守協商一致原則,積極參加各項活動,為上海合作組織的發展壯大發揮了重要作用。
解讀2:
“上海精神”:化“對立猜疑”為“對話合作”
“‘上海精神’的內涵就是化‘對立猜疑’為‘對話合作’。”前土庫曼斯坦大使吳虹彬介紹,十幾年來,在“上海五國”的基礎上,上海合作組織有了堅實的發展,各國政治互信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一系列重大國際問題上,上合組織成員國之間相互協調立場,當一方遇到困難的時,另外幾方會給予支援﹔各國相互之間的對話級別也不斷地提高:由過去的“偶爾對話”到現在定期召開元首理事會,對話、合作、互信達到了新的高度。
在經濟上的合作達到前所未有的范圍。吳虹彬說,過去在蘇聯解體之初,中國和前蘇聯國家主要是小數額的邊境互貿,現在已經逐漸發展到重大項目的合作,發展到制定共同的經濟發展的規劃。“這次在峰會期間,還有可能簽署關於國際交通便利化的協議,如果協議一旦簽署,各國之間的鐵路公路交通將全部打通,這是歷史上從未出現過的,對於中國推行‘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想也是一個重大的補充和推動。”
在安全上的合作達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吳虹彬表示,不僅僅是在信息和情報交流上,各國軍事合作也達到了相當的規模。他說:“大家正不斷向世界展示上合組織在安全領域合作的決心。‘上海精神’的發揚對於震懾‘三股勢力’的猖獗氣焰,對發展各國互利合作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