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名馬爾代夫共和國(TheRepublic of Maldives)。
面積 總面積9萬平方公裡(含領海面積),陸地面積298平方公裡。
人口 32萬(2010年)。均為馬爾代夫族。民族語言和官方語言為迪維希語(Dhivehi),上層社會通用英語。伊斯蘭教為國教,屬遜尼派。
首都 馬累(Male),人口10.8萬(2009年)。日平均最高溫度31°C,最低溫度26°C。
國家元首 總統穆罕默德·瓦希德(Mohamed Waheed),因前總統納希德於2012年2月被迫辭職而接任,2012年2月8日宣誓就職,任期至2013年9月。
重要節日 獨立日:7月26日(1965年)。
簡況 印度洋上的群島國家。距離印度南部約600公裡,距離斯裡蘭卡西南部約750公裡。南北長820公裡,東西寬130公裡。由26組自然環礁、1192個珊 瑚島組成,分布在9萬平方公裡的海域內,其中200個島嶼有人居住。島嶼平均面積為1-2平方公裡,地勢低平,平均海拔1.2米。位於赤道附近,具有明顯 的熱帶氣候特征,無四季之分。年降水量2143毫米,年平均氣溫28℃。
1116年建立蘇丹國。近400年來,先后遭受葡 萄牙和荷蘭殖民主義者的侵略和統治,1887年淪為英國保護國。1932年改行君主立憲制。1952年成為英聯邦內的共和國。1954年恢復君主立憲制。1965年7月26日宣布獨立。1968年11月11日建立共和國。
政治 馬為總統制國家。1978年,加堯姆當選總統,此后5次連任。2007年8月,全民公投決定繼續實行總統制。2008年8月,新憲法正式生效,規定總統為國 家元首、政府首腦和武裝部隊統帥。有權任命內閣成員,但須經議會批准。所有議員通過選舉產生,總統不再有任命議員的權力。建立獨立的最高法院,總統不再是 司法系統的最高長官。
【憲法】 現行憲法於2008年8月生效。規定馬為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的伊斯蘭教總統內閣制國家。立法、行政、司法權分別歸屬人民議會、總統和法院。總統為國家元首、 政府首腦和武裝部隊統帥。由全體選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不得超過兩屆。內閣由副總統、部長和總檢察長組成。除副總統以外的內閣成員由總統任命,經議會批准。
【憲政改革】 近年來,馬民眾要求民主和政治改革的呼聲增強。2004年6月,時任總統加堯姆提出憲政改革方案。2005年6月,馬人民議會通過實行多黨民主制度的議案, 憲政改革啟動。2006年3月,馬內閣批准加堯姆總統的民主改革路線圖計劃。2007年8月,全民公投決定繼續實行總統制。2008年8月,新憲法正式生 效。10月,馬舉行首次政黨制下的總統選舉,民主黨候選人穆罕默德·納希德在第二輪投票中擊敗連續執政30年的時任總統加堯姆,當選馬憲政改革后首位總統。 2012年初,馬政局動蕩,納希德因反對黨和民眾示威抗議被迫辭職,副總統瓦希德接任總統。此后,納希德質疑瓦接任總統的合法性,要求提前舉行總統大選。瓦堅持於2013年9月任期結束時舉行大選,並已於近日組建新內閣,目前政局趨穩。
【議會】 人民議會(People’s Majlis)為馬立法機構。實行比例代表制,所有議員通過選舉產生,各行政區議員人數由當地人口數決定。任期5年。 2009年5月9日,馬舉行首次政黨制議會選舉。在77個席位中,人民黨獲28席,民主黨26席,獨立候選人13席,人民聯盟7席,迪維希國家黨2席,共和黨1席。5月28日,人民議會推選阿卜杜拉·沙希德(Abdulla Shahid)為議長。
【政府】 本屆內閣成立於2012年4月。內閣部長名單如下:副總統默罕默德·瓦希杜丁(Mohamed Waheedudeen),外 長阿卜杜爾·薩馬德·阿卜杜拉(Abdul Samad Abdulla),內政部長賈米爾·艾哈邁德(Mohamed Jameel Ahmed),財 政部長阿卜杜拉·吉哈德(Abdulla Jihad), 防務和國家安全部長穆罕默德·納茲姆(Mohamed Nazim),教育部長阿西姆·艾哈邁德(Asim Ahmed),衛生部長艾哈邁德·加姆希德· 穆罕默德(Ahmed Jamsheed Mohamed),旅游部長艾哈邁德·阿迪布·阿卜杜爾·加富爾 (Ahmed Adheeb Abdul Ghafoor),經濟發展部長艾哈邁德·穆罕默德(Ahmed Mohamed)等。
【司法機構】 憲法規定司法權歸屬最高法院、高等法院和審判法庭。首席法官艾哈邁德·法茲(Ahmed Faiz)。
【行政區劃】 全國分21個行政區,包括19個行政環礁及馬累和阿杜兩個市。
【政黨和團體】 2005年6月馬啟動憲政改革后,人民議會通過實行多黨民主制度的議案。馬內政部陸續接受多個政黨的注冊,包括民主黨 (Maldivian Democratic Party)、人民黨(Dhivehi Rayyithunge Party)、正義黨、伊斯蘭民主黨、社會民主黨、國民大會黨、共和黨、國家聯盟、人民聯盟、迪維希國家黨、減輕貧困黨、社會自由黨、國家黨等。
【重要人物】 穆 罕默德·瓦希德:總統。1953年生。教育學博士。1992-2008年,歷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土庫曼斯坦、阿富汗、也門代表、駐南亞地區辦公室執行主任等職。2008年返馬后,組建國家統一黨,並在10月舉行的馬憲政改革后首次大選中當選馬副總統。2012年2月,馬總統納希德因民眾抗議示威被迫辭職,瓦接任總統。
阿卜杜拉·沙希德:議長。1962年生,馬人民黨 黨員。1987年獲澳大利亞堪培拉大學政治學學士學位,1991年獲美國塔夫斯大學國際關系碩士學位。1984年起進入馬外交部工作,曾任國際司處長。1995年1月任總統行政秘書,同年出任人民議會議員,此后長期擔任議員。2005年7月至2007年8月任外交國務部長。2007年8月至2008年11月任外長。2009年5月29日當選議長。2011年1月,正式訪華。
已婚,有二子一女。
【主要政府機構網址】
總統辦公室www.presidencymaldives.gov.mv
外交部 www.foreign.gov.mv。
經濟 旅游業、船運業和漁業是三大支柱。強調發展國民經濟,實行小規模開放型經濟政策。堅持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發揮自身資源優勢,積極吸收國外資金與援助,加快經濟發展。2004年12月,聯合國大會批准馬從最不發達國家(LDC)名單畢業,並給予馬3年過渡期,保留最不發達國家地位。后經馬要求,推遲至2011年。2012年主要經濟數據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GDP):211.6億拉菲亞(約13.74億美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936美元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4.3%
貨幣名稱:拉菲亞(Rf, Rufiyaa,又稱盧菲亞)
匯率:1美元=15.37拉菲亞
通貨膨脹率:5.4%
【資源】 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有各種熱帶魚類及海龜、玳瑁和珊瑚、貝殼之類的海產品。
【制造業】 僅有小型船舶修造,及海魚和水果加工、編織、服裝加工等手工業。2012年工業產值為29.57億拉菲亞,佔GDP約14.7%。
【農業】 土地貧瘠,農業較落后。椰子生產在農業中佔重要地位,約有100萬棵椰子樹。其他農作物有小米、玉米、香蕉和木薯。2004年海嘯摧毀馬大量可耕地,需較長 時間恢復。隨著旅游業的擴大,蔬菜和家禽養殖業開始發展。2011年農業產值為3.63億拉菲亞,佔GDP約1.7%。
【漁業】 國民經濟重要組成部分,吸收就業主要渠道。漁業資源豐富,盛產金槍魚、鰹魚、鮫魚、龍蝦、海參、石斑魚、鯊魚、海龜和玳瑁等。魚類主要出口中國香港、日本、斯裡蘭卡、新加坡和中國台灣。2012年漁業產值為2.52億拉菲亞,佔GDP1.2%。
【旅游業】 旅游業已成為第一大經濟支柱,旅游收入對GDP的貢獻率多年保持在30%左右。現有97個旅游島,2.5萬張床位,入住率達70.4%,人均在馬停留時間6.7天。2012年旅游收入60.61億拉菲亞,佔GDP30.2%。赴馬游客95.8萬人次,同比增長3%。
【交通運輸】 主要交通工具為船舶。陸上交通僅限於首都馬累,汽車、自行車為主要陸上交通工具。海運業主要經營香港到波斯灣和紅海地區及國內諸島間的運輸業務,斯裡蘭卡、印度、新加坡、阿聯酋、南非及一些歐洲國家有定期航班飛往馬累。2011年運輸通訊業產值約39.33億拉菲亞,佔GDP的18.6%。
【財政金融】 2012年財政收入98.32億拉菲亞,財政支出141.46億拉菲亞,財政赤字43.14億拉菲亞。2012年外匯儲備3億美元,同比減少3%。外債8.46億美元。
【對外貿易】主要出口商品為海產品和成衣,主要進口商品為食品、石油產品、紡織品和生活用品。2012年主要貿易伙伴有新加坡、阿聯酋、印度、馬來西亞和泰國。近幾年外貿情況如下(單位:億美元):
2010 2011 2012
出口額 1.99 3.46 3.14
進口額 10.95 14.65 15.54
差 額 -8.96 -11.19 -12.4
【人民生活】大部分居民以魚、椰子和木薯為主食,近年來糧食食品有所增加。醫療衛生較落后,全國有22家醫院,176個衛生中心,最大的醫院在馬累。1998年世界衛生組織宣布馬為無瘧疾國家。嬰兒年死亡率為11?,人均壽命男士為72.6歲,女士為74.4歲。
軍事 2006年4月前僅有一支千余人的綜合武裝力量,統稱為“國家安全衛隊”,由國民衛隊、警察衛隊和海上巡邏隊組成。2006年4月,“國家安全衛隊”正 式更名為“馬爾代夫國防部隊”,職責是捍衛國家主權和獨立,保護根據憲法選舉產生的政府不受威脅和侵犯,快速應對緊急事件及捍衛憲法和法律權威。近年來, 馬多次與美國等國海軍舉行聯合軍事演習,內容包括海上搜救、打擊海盜等。
文化教育
【教育】 實行免費教育。成人識字率為97%(2011年)。2012年共有在校學生73798人,教師6856人。有229所學校,其中公立學校219所,私立學校10所。馬爾代夫國立大學是馬唯一大學。各環礁設有一個教育中心,主要向成年人提供非正規文化教育。
【新聞出版】 有兩種日報和少量周刊,系迪維希語,主要在首都馬累發行。還有一份雙周刊英文報紙。“馬爾代夫之聲”電台建於1962年,用英文和迪維希語對全國廣播。電視台於1978年3月建成啟用,同年修建了衛星通訊站,可通過衛星轉播世界各地節目。
對外關系
奉行和平、獨立和不結盟的外交政策,同所有尊重馬 獨立和主權的國家友好,重視發展與印度、中國、日本、斯裡蘭卡以及阿拉伯國家的關系。大力爭取國際組織和其他國家的援助。積極參與不結盟運動和南亞區域合作聯盟活動,2011年成功舉辦第17屆南盟峰會。主張全面裁軍,包括禁止核試驗和徹底核裁軍,提倡維護世界和平,特別是維護小國安全。
馬爾代夫是“小島嶼國家聯盟”(AOSIS)主要 代表國,強調氣候變化事關小島嶼國家的生存權,極為關注全球氣候變暖使海平面上升對馬造成的威脅。簽署《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公約》、《京都環保議定 書》、《保護海洋生物議定書》等。2009年10月,馬在水下召開內閣會議,並於11月舉辦“氣候脆弱性論壇”,呼吁國際社會採取行動應對全球變暖。已同 162個國家建交。
【同中國關系】 見“中國馬爾代夫雙邊關系”
近年對外交往活躍。2010年4月,納希德總統出席在不丹舉行的第16屆南盟峰會。5月,納希德總統出席在雅加達舉行的第6屆伊斯蘭國家經濟論壇。2011年2月,納希德總統訪問印度和斯裡蘭卡。3月, 納希德總統訪問毛裡求斯。同月,馬向日本地震海嘯受災地區捐贈1800箱罐裝金槍魚。10月,納希德總統訪問澳大利亞。2012年5月,瓦希德總統訪問印度。8月,瓦希德總統對斯進行國事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