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名】印度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India)。
【面積】 約298萬平方公裡(不包括中印邊境印佔區和克什米爾印度實際控制區等)。面積居世界第7位。
【人口】 12.1億(2011年),居世界第2位。有10個大民族和幾十個小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46.3%,泰盧固族8.6%,孟加拉族7.7%,馬拉地族7.6%,泰米爾族7.4%,古吉拉特族4.6%,坎拿達族3.9%,馬拉雅拉姆族3.9%,奧裡雅族3.8%,旁遮普族2.3%。官方語言為英語和印地語。約有80.5%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其他宗教有伊斯蘭教(13.4%)、基督教(2.3%)、錫克教(1.9%)、佛教(0.8%)和耆那教(0.4%)等。
【首都】 新德裡(New Delhi),人口1675.3萬(2011年)。
【國家元首】 總統普拉納布·慕克吉(Pranab Mukherjee)。2012年7月25日就職。
【重要節日】 共和國日(Republic Day):1月26日。1950年1月26日,印度議會通過了印度共和國憲法,印度成為共和國。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8月15日。1947年8月15日,印度人民擺脫英國殖民統治,取得獨立。洒紅節(Holi):每年公歷3月、4月間,印度教四大節日之一。該節日正處於印度春季收獲季節的作物即將開鐮收割,冬去春來之際,因此也被稱為春節。燈節(Divali):在公歷10月、11月間,是印度教徒最大的節日,全國慶祝3天。
【簡 況】 南亞次大陸最大國家。東北部同中國、尼泊爾、不丹接壤,孟加拉國夾在東北部國土之間,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部與斯裡蘭卡隔海相望,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裡。大體屬熱帶季風氣候,一年分為涼季(10月至翌年3月)、暑季(4月至6月)和雨季(7月至9月)三季。降雨量忽多忽少,分配不均。與中國時差-2.5小時。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間創造了印度河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原居住在中亞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進入南亞次大陸,征服當地土著,建立了一些奴隸制小國,確立了種姓制度,婆羅門教興起。公元前4世紀崛起的孔雀王朝統一印度,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統治時期疆域廣闊,政權強大,佛教興盛並開始向外傳播。公元前2世紀滅亡,小國分立。公元4世紀笈多王朝建立,統治200多年。中世紀小國林立,印度教興起。1398年突厥化的蒙古族人由中亞侵入印度。1526年建立莫臥兒帝國,成為當時世界強國之一。1600年英國侵入,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淪為英殖民地,1849年全境被英佔領。1857年爆發反英大起義,次年英國政府直接統治印度。1947年6月,英國通過“蒙巴頓方案”,將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同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獨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國成立,為英聯邦成員國。
【政 治】 印度獨立后長期由國大黨統治,反對黨曾在1977年至1979年、1989年至1991年兩次短暫執政。1996年后印度政局不穩,到1999年先后舉行3次大選,產生了5屆政府。1999年至2004年,印度人民黨為首的全國民主聯盟上台執政,瓦杰帕伊任總理。2004年,國大黨領導的團結進步聯盟在左派政黨外部支持下,組成聯合政府,曼莫漢·辛格任總理。
2009年4月16日至5月13日,印度舉行第15屆人民院選舉,國大黨領導的團結進步聯盟以較大優勢勝出,再次組成聯合政府,曼莫漢·辛格連任總理。
【憲法】 憲法於1950年1月26日生效。規定印度為聯邦制國家,是主權的、社會主義的、世俗的民主共和國,採取英國式的議會民主制。公民不分種族、性別、出身、宗教信仰和出生地點,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議會】 聯邦議會由總統和兩院組成。總統為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的統帥,由議會兩院及各邦議會當選議員組成選舉團選出,任期五年,依照以總理為首的部長會議的建議行使職權。現任總統普拉納布·慕克吉,2012年7月25日就任。兩院包括聯邦院(上院)和人民院(下院)。聯邦院共250席,由總統指定12名具有專門學識或實際經驗的議員,和不超過238名各邦及中央直轄區的代表組成,任期六年,每兩年改選1/3。聯邦院每年召開4次會議。憲法規定副總統為法定的聯邦院議長。現任聯邦院議長哈米德·安薩裡(Hamid Ansari),2007年8月10日當選,2012年8月7日連任。人民院為國家主要立法機構,其主要職能為:制定法律和修改憲法﹔控制和調整聯邦政府的收入和支出﹔對聯邦政府提出不信任案,並有權彈劾總統。人民院共545席,其中543席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每5年舉行一次大選。2009年選舉產生的第15屆人民院組成為:國大黨及其盟黨262席,國大黨獲206席,為第一大黨﹔印度人民黨及其盟黨157席,印度人民黨116席﹔左翼政黨及盟黨80席,其余政黨44席。2013年3月,印執政聯盟第二大黨德拉維達進步聯盟(DMK)退出政府,6月印度人民黨(聯合派)退出印度人民黨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目前,國大黨及其盟黨在人民院擁有議席228席,印度人民黨及其盟黨有130席。現任人民院議長梅拉·庫馬爾(Meira Kumar),2009年6月3日當選。
【政府】以總理為首的部長會議是最高行政機關。總理由總統任命人民院多數黨的議會黨團領袖擔任,部長會議還包括內閣部長、國務部長。總理和內閣部長組成的內閣是決策機構。
本屆政府於2009年5月28日組成,2011年、2012年、2013年共進行四次改組。改組后,內閣部長共32人:總理兼人事、督察和養老金部部長、計劃委員會主任、原子能和空間署署長曼莫漢·辛格(Manmohan Singh),國防部長A.K.安東尼(A.K.Antony),農業和食品加工工業部長沙拉德·帕瓦爾(Sharad Pawar),財政部長帕拉尼亞潘·齊丹巴拉姆(P. Chidambaram),衛生與家庭福利部長古拉姆·納畢·阿扎德(Ghulam Nabi Azad),內政部長蘇希爾·庫馬爾·沈德(Sushil Kumar Shinde),石油和天然氣部長維拉帕·莫伊利(M.Veerappa Moily),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部長法魯克·阿卜杜拉(Dr.Farooq Abdullah),科技和地球科學部長S.賈伊帕爾·雷迪(S.Jaipal Reddy),勞動和就業部長西斯·拉姆·奧拉(Sis Ram Ola),城市發展部長、議會事務部長卡邁爾·納特(Kamal Nath),民航部長阿吉特·辛格(Ajit Singh),海外印人事務部長瓦雅拉爾·拉維(Vayalar Ravi),鐵道部長馬立卡軍·卡吉爾(Mallikarjun Kharge),道路交通和公路部長奧斯卡·費爾南德斯(Oscar Femandes),通信與信息技術部長兼司法部長卡比爾·西巴爾(Kapil Sibal),商工部長阿南德·夏爾瑪(Anand Sharma),社會公平和權利部長庫馬裡·賽爾賈(Kumari Selja,),住房和城市扶貧部長吉瑞嘉·維亞斯(Girija Vyas),航運部長G.K.瓦山(G. K.Vasan),重工業和公共企業部長普拉夫爾·帕蒂爾(Praful Patel),煤炭部長什裡普拉卡什·杰斯瓦爾(Shriprakash Jaiswal),外交部長薩爾曼·庫爾希德(Salman Khurshid),部落事務、鄉村自治組織部長V.基索爾·錢德拉·迪奧(V.Kishore Chandra Deo),鋼鐵部長本尼·普拉薩德·沃馬(Beni Prasad Verma),農村發展部長杰拉姆·蘭密施(Jairam Ramesh),少數民族事務部長K.拉赫曼·汗(K.Rahman Khan),礦業部長丁夏·帕蒂爾(Dinsha J.Patel),人力資源開發部長M.M.帕拉姆·拉舉(Dr. M. M. Pallam Raju),水資源部長哈裡什.拉瓦特(Harish Rawat),文化部長昌德雷什·庫馬裡·卡托齊(Chandresh Kumari Katoch,女),紡織部長卡維瑞·薩姆巴·斯瓦·拉奧(Kavuru Samba Siva Rao)。
獨立主持部務的國務部長12人:婦女和兒童發展部國務部長克裡希納·提拉特(Krishna Tirath),消費者事務、食品、公共分配國務部長K.V.托馬斯(Prof. K. V. Thomas),統計和項目執行部國務部長兼化工和化肥部國務部長斯裡坎特·杰納(Srikant Jena),環境和森林部國務部長杰嚴提·納塔拉簡(Jayanthi Natrajan),東北地區發展部國務部長兼議會事務部國務部長帕班·辛格·加圖瓦爾(Paban Singh Ghatowar),電力部國務部長J.M.辛迪亞(Jyotiraditya Madhavrao Scindia),中小企業事務部國務部長K.H.穆尼亞帕(K.H.Muniyappa),飲用水和衛生處理部國務部長巴拉特森·索蘭基(Bharatsinh Solanki),公司事務部長薩欽·皮洛特(Sachin Pilot),青體部國務部長兼國防部國務部長吉坦德拉·辛格(Jitendra Singh),新聞和廣播國務部長瑪尼什·特瓦尼(Manish Tewari),旅游國務部長K.齊蘭吉維(Dr. K. Chiranjeevi)。
【司法機構】 最高法院是最高司法權力機關,有權解釋憲法、審理中央政府與各邦之間的爭議問題等。各邦設有高等法院,縣設有縣法院。最高法院法官由總統委任。現任首席法官K.G.巴拉克裡希南(K.G. Balakrishnan),2007年1月就任。總檢察長由政府任命,其主要職責是就執法事項向政府提供咨詢和建議,完成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檢察權,對憲法和法律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等。現任總檢察長瓦汗瓦提(G.E. Vahanvati),2009年6月任命。
【政黨】 (1)印度國民大會黨(英迪拉·甘地派)(The Indian National Congress〔Indira Gandhi〕):簡稱國大黨(英),通常稱國大黨。據稱有初級黨員3000萬,積極黨員150萬。國大黨成立於1885年12月,領導了反對英國殖民統治和爭取印度獨立的斗爭。印獨立后長期執政,1969年和1978年兩次分裂。1978年英·甘地組建新黨,改用現名。2004年和2009年人民院選舉中再次成為議會中第一大黨,現任主席索尼婭·甘地(Sonia Gandhi)。
(2)印度人民黨(Bharatiya Janata Party):1980年4月成立,其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印度人民同盟。自稱有350萬黨員。代表北部印度教教徒勢力和城鎮中小商人利益,具有強烈民族主義和教派主義色彩。1996年首次成為議會第一大黨並短暫執政。1998年至2004年兩度執政。現為最大在野黨。現任主席拉杰納特·辛格(Rajnath Singh)。
(3)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Communist Party of India〔Marxist〕):簡稱印共(馬)。1964年以孫達拉雅和南布迪裡巴德為代表的一派從印度共產黨分出后成立。黨員81.4萬(2002年),是印度最大的左翼政黨。曾在西孟加拉邦長期執政,2011年5月結束在該邦連續34年的執政地位。現任總書記普拉卡什·卡拉特(Prakash Karat)。
(4)印度共產黨(Communist Party of India):於1920年成立。1964年分裂,以黨主席什·阿·丹吉為首的一派仍沿用印共名稱。1981年4月,丹吉因支持英·甘地與黨內發生分歧而被開除出黨,該黨再次分裂。現任總書記巴爾丹(A. B. Bardan)。
【重要人物】普拉納布·慕克吉:總統。1935年12月生於印度西孟加拉邦,印度國大黨成員。先后出任航運、運輸、稅收、金融等部門國務部長,以及財政部長、外交部長、國防部長等職務。2012年7月22日當選總統,7月25日就任。
曼莫漢·辛格:總理。1932年9月26日出生於現巴基斯坦旁遮普省,錫克教徒,國大黨成員。曾就讀於旁遮普大學和英國劍橋、牛津大學,獲牛津大學博士學位。1971年進入政府部門工作,歷任財政部首席顧問、儲備銀行行長、計劃委員會主席、總理經濟事務顧問等職。曾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任職。1991∼1996年任財政部長,推行“新經濟政策”,放寬對私營經濟活動限制,積極吸收外國直接投資,鼓勵出口,被譽為“印度經濟改革之父”。1991年、1995年和2001年分別當選聯邦院議員。1998年任聯邦院反對黨領袖。2004年5月出任總理,繼續推進經濟改革,注重解決貧窮、農業和失業等問題,保証社會穩定和全面發展。對外大力推進印度大國戰略,推動印美簽署民用核能合作協議。2009年5月連任。
【經 濟】 獨立后經濟有較大發展。農業由嚴重缺糧到基本自給,工業形成較為完整的體系,自給能力較強。20世紀90年代以來,服務業發展迅速,佔GDP比重逐年上升。印已成為全球軟件、金融等服務業重要出口國。
1991年7月開始實行全面經濟改革,放鬆對工業、外貿和金融部門的管制。1992∼1996年實現經濟年均增長6.2%。“九五”計劃(1997∼2002年)期間經濟年均增長5.5%。“十五”計劃(2002∼2007年)期間,繼續深化經濟改革,加速國有企業私有化,實行包括農產品在內的部分生活必需品銷售自由化,改善投資環境,精簡政府機構,削減財政赤字。實現年均經濟增長7.8%,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2006年,推出“十一五”計劃(2007∼2012年),提出保持國民經濟10%的高速增長,創造7000萬個就業機會,將貧困人口減少10%,大力發展教育、衛生等公共事業,繼續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環保力度。2011年8月,印計劃委員會通過“十二五”(2012∼2017年)計劃指導文件,提出國民經濟增速9%的目標。
2008年以來,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經濟增長速度放緩。2009年下半年以來有所好轉。2012/2013財年主要經濟數據如下(注:根據印度中央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按當前價格計算。):
國內生產總值:100.3萬億盧比(約合1.84萬億美元)。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5%。
國民總收入:827666.5億盧比(約合15187億美元)。
人均國民收入:68747盧比(約合1322美元)。
貨幣名稱:印度盧比(Rupee)。
匯率:1美元=54.5盧比(2012年4-2013年1月平均值)。
通貨膨脹率:7.55%(2012年4月至2012年1月)。
失業率:6.6%。
【資源】 資源豐富,有礦藏近100種。雲母產量世界第一,煤和重晶石產量居世界第三。主要資源可採儲量估計為:煤2533.01億噸,鐵礦石134.6億噸,鋁土24.62億噸,鉻鐵礦9700萬噸,錳礦石1.67億噸,鋅970萬噸,銅529.7萬噸,鉛238.1萬噸,石灰石756.79億噸,磷酸鹽1.42億噸,黃金68噸,石油7.56億噸,天然氣10750億立方米。此外,還有石膏、鑽石及鈦、釷、鈾等。森林67.83萬平方公裡,覆蓋率為20.64%。
【工業】 主要工業包括紡織、食品加工、化工、制藥、鋼鐵、水泥、採礦、石油和機械等。汽車、電子產品制造、航空和空間等新興工業近年來發展迅速。“十五”計劃期間,工業分別增長5.7%、7.0%、8.4%、8.2%、11.6%。2012年,工業同比增長3.1%,其中電力增長0.4%,制造業增長1.9%。採礦業、制造業和電力分別佔工業生產指數權重14.16%,75.53%和10.32%。近年來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如下(單位:萬噸):
2011/2012 2012/2013
煤 42040 58310
原油 3819 3810
鋼材 6957 8280
鐵礦砂 2080 1673
發電量(兆瓦)20.65 23.64
【農業】 擁有世界1/10的可耕地,面積約1.6億公頃,人均0.17公頃,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國之一。農村人口佔總人口72%。由於投資乏力、化肥使用不合理等因素,近年來農業發展緩慢。“十一五”期間,農業年均增長率3.28%。2011/2012財年增長率為1.8%。近兩年主要農副產品產量如下(單位:百萬噸):
2011/2012 2012/2013
糧食總產量 250.42 250.14
稻米 102.75 104.3
小麥 85.90 93.9
粗糧 42.08 38.47
油料 30.53 29.5
甘蔗 347.87 357.7
皮棉(百萬包*) 34.09 33.8
黃麻(百萬包**) 11.61 10.6
*每包皮棉為170公斤。
**每包黃麻為180公斤。
【服務業】 近年來,印服務業實現較快發展。2012/2013財年預計增長6.5%,佔GDP的64.8%。其中,酒店服務業、金融類服務業、社會服務業以及建筑業分別增長5.2%、8.6%、6.8%、5.9%,佔GDP比重分別為25.1%、17.2%、14.3%、8.2%。
【旅游業】 旅游業是印度政府重點發展產業,也是重要就業部門,提供兩千多萬個崗位。入境旅游人數近年來逐年遞增,旅游收入不斷增加。主要旅游點有阿格拉、德裡、齋浦爾、昌迪加爾、那爛陀、邁索爾、果阿、海德拉巴、特裡凡特琅等。
2010 2011 2012
外國游客(萬人次) 578.0 629.0 664.8
增長率(%) 8.1 8.9 5.4
創造外匯(億美元) 141.9 165.6 177.4
增長率(%) 18.1 16.7 7.1
【交通運輸】 鐵路為最大國營部門,擁有世界第四大鐵路網。公路運輸發展較快,是世界第二大公路網。海運能力居世界第18位。
鐵路:6.46萬公裡。
公路:469萬公裡。
水運:主要海港12個,包括孟買、加爾各答、金奈、科欽、果阿等,承擔3/4貨運量。孟買為最大港口。
空運:經營定期航班的航空公司共14家,包括印度國際航空公司、印度航空公司等,有飛機334架。專營非定期航班的空運企業65家,飛機201架。航線通達各大洲主要城市。共有機場345個,其中國際機場5個,分別位於德裡、孟買、加爾各答、金奈和特裡凡特琅。。
【財政金融】中央和地方財政分立,預算有聯邦和邦兩級。每年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為一個財政年度。多年來推行赤字預算以刺激經濟發展,截至2012年3月,印外債3454億美元,佔GDP的19.7%。2012年4月至9月,印度財政赤字約782億美元,約佔國內生產總值的4.6%。截至2012年9月,外匯儲備2948億美元。
【對外貿易】 近年來,受世界經濟形勢、盧比貶值等因素影響,印對外貿易增長緩慢,由於進口增速大於出口,貿易赤字擴大。近年外貿情況如下(單位:億美元):
2010/2011 2011/2012 2012年4月至12月
總 額 6315.29 6343 5753.72
進口額 3810.61 3915 3612.72
出口額 2504.68 2428 2141.00
差 額 -1305.93 -1478 -1471.72
【外國資本】 1991年起積極引進外資。毛裡求斯是印第一大投資來源國。2011/2012財年,印吸收外國直接投資329.5億美元,2012年4月至9月,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約162.5億美元,對印投資前三位的國家分別是:毛裡求斯、新加坡和英國,吸引外資較多的行業包括制造業、建筑業和服務業等.
【外國援助】 印度是世界上主要的受援國之一。2011/2012財年,外援總額63.8億美元,其中貸款56.7億美元,贈款7.1億美元。2012年4月至2013年1月,外援總額33.24億美元,其中貸款30.10億美元,贈款3.14億美元。近年來外援情況如下(單位:億美元):
2010/2011 2011/2012 2012/2013
國際開發協會 36.09 23.74 12.54
國際復興開發銀行 18.22 32.39 4.22
亞洲開發銀行 15.53 12.82 10.49
英國 1.98 0.34 1.26
德國 3.32 6.19 0.68
日本 5.71 33.84 15.97
【人民生活】 根據聯合國公布的新貧困標准(日生活費用1.25美元以下),印度目前有3.55億貧困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29.8%。印人口出生率2.18%,新生嬰兒死亡率4.46%,人均壽命為66.1歲。醫院和診所共3.2萬家,各類郊區、基礎和社區衛生中心17.2萬家。電話用戶約9.35億,固定電話用戶約3095萬,移動電話用戶約9.04億。
【軍 事】 印軍前身為英國殖民主義者的雇佣軍。1947年印巴分治后始建分立的三軍。1978年創建獨立的海岸警衛隊。總統是名義上的武裝力量統帥,內閣為最高軍事決策機構。國防部負責部隊的指揮、管理和協調。各軍種司令部負責擬定、實施作戰計劃,指揮作戰行動。現陸軍參謀長比克拉姆·辛格(Bikram Singh),空軍參謀長布朗(N.A.K Browne),海軍參謀長喬什(D.K Joshi)。實行募兵制。陸、海、空三軍現役兵力為127萬,其中陸軍110萬,海軍5.3萬,空軍11.7萬。另有50多萬預備役軍人和100多萬准軍事部隊。
2012/2013財年,國防預算約為1.93萬億盧比(約合405億美元),同比增長12%。
文化教育
【教育】 實行12年一貫制中小學教育。高等教育共8年,包括3年學士課程、2年碩士課程和3年博士課程。還包括各類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等非正規教育。印有高等院校31868所,其中綜合性大學544所,著名的包括德裡大學、尼赫魯大學、加爾各答大學等。印全民識字率74.04%。
【新聞出版】 印報刊大多屬私人和財團所有。截至2008年底,共有報刊69323種,總發行量2.07億份。印地文和英文報刊分別佔總數的37%和16%。最大的三家日報依次為《印度時報》、《馬拉雅拉娛樂報》和《古吉拉特新聞》。主要印地文報紙有《旁遮普之獅報》、《今天日報》、《印度斯坦報》等。主要英文報紙有《印度斯坦時報》、《政治家報》、《印度教徒報》、《印度快報》等。
主要新聞機構和通訊社有:(1)新聞發布署:相當於政府中央通訊社,擁有1100多名國內和180多名國外特派記者,電傳網覆蓋全國各地,向8000余家新聞單位供稿。設有8個地區總分社和27個分社。(2)印度報業托拉斯:印最大通訊社,半官方性質。成立於1947年8月,后兼並印聯合通訊社和路透社印度支社,於1949年元旦開業。現設136個國內分社和11個海外分社,員工1000多名,海外記者30多名。英文日發稿量超過10萬字。在北京派駐記者。(3)印度聯合新聞社:印第二大通訊社。1959年登記成立。現有分社100多個。目前向四個海灣國家及新加坡、毛裡求斯提供新聞服務,在迪拜、華盛頓和新加坡設有分社,向22個國家派駐記者。(4)印度斯坦新聞社:私營,主要編發印地文、馬拉地文、古吉拉特文和尼泊爾文的新聞。
全印廣播電台隸屬政府新聞廣播部,廣播網覆蓋全國人口99.1%。對內使用24種語言和146種方言播音。對外使用27種語言廣播。
全印電視台於1959年9月試播,1976年脫離全印廣播電台成為獨立機構,隸屬新聞廣播部,是世界最大的電視網絡之一。截至2011年3月,全國共有56家電視台,515個衛星頻道。電視網覆蓋全國陸地面積的77.5%和人口的89.6%。
【對外關系】 印為不結盟運動創始國之一,歷屆政府均強調不結盟是其外交政策的基礎。印與所有國家積極發展關系,力爭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冷戰結束后,印政府調整了過去長期奉行的傾向蘇聯的大國政策,推行全方位務實外交,營造有利於自身發展的持久和平穩定的地區環境。
印主張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及聯合國宗旨和原則的基礎上建立公正合理、考慮到所有國家利益並能為所有人接受的國際政治新秩序,要求進一步加強南南合作和南北對話,呼吁各國共同創造一個有利於第三世界發展的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積極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1992年聯大期間正式向大會提出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要求,建議擴大安理會,實現決策民主化,提高工作效率。2005年,印度與日本、巴西和德國組成“四國集團”,提出安理會改革框架決議草案,要求擴大安理會,同時增加常任理事國與非常任理事國。
在人權問題上,主張推進人權應考慮各國的具體情況,認為最根本的人權是生存的權利﹔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發展問題優於民主和人權,反對將人權問題政治化,反對利用人權干涉他國內政,從而損害別國的主權和統一。
重視全球環境保護問題,認為解決這一問題應與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要求相聯系,環保的主要責任應由發達國家承擔,建議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聯合從事研究和開發來解決環境問題。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列名支持《哥本哈根協議》。
近年來,印政府繼續推行全方位大國外交戰略,高度重視印中關系,優先發展與美關系,鞏固印俄傳統關系,推進與歐、日等主要發達國家的關系。繼續推行東向政策。重視能源安全,逐步拓展同海灣、中亞等能源供應國的交往與合作。強調外交為經貿服務,注重發展經貿科技合作,吸收外國資金和技術。
【同中國的關系】見“中國印度雙邊關系”
【同美國的關系】 2005年7月,印美宣布建立全球伙伴關系。2006年3月,美總統布什訪印。雙方就印度核設施分離計劃達成協議,制定兩國貿易三年內翻番的目標,宣布成立科技委員會,探討民用航天合作。12月,美國會通過印美民用核能合作法案。
2010年4月,印度總理辛格出席在美國華盛頓舉行的核安全峰會,並會見美國總統奧巴馬。美國財長蓋特納訪問印度,雙方建立印美經濟金融伙伴關系。6月,印度外長克裡希納訪美,舉行首次印美戰略對話。7月,美國國家安全顧問瓊斯訪印。11月,美國總統奧巴馬訪印。
2011年5月,美國土安全部長納波利塔諾訪印,同印內政部長齊丹巴拉姆舉行首輪印美國土安全對話,並發表《聯合聲明》。6月,印美第二次經濟金融伙伴關系對話在華盛頓舉行。7月,美國國務卿希拉裡與印外長克裡希納在新德裡共同主持印美第二輪戰略對話,並發表《印美戰略對話聯合聲明》。
2012年5月,美國務卿克林頓訪印。6月,美國防部長帕內塔訪印。印外長克裡希納與美國務卿希拉裡在華盛頓共同主持第三次印美戰略對話,發表《2012年印美戰略對話聯合聲明》。10月,印美第三次經濟金融伙伴關系對話在新德裡舉行,美財長蓋特納率團出席。
【同俄羅斯的關系】 印俄雙邊關系密切。2000年,兩國宣布建立戰略伙伴關系,並建立年度峰會機制。
2009年6月,印度總理辛格赴俄羅斯出席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和首次“金磚四國”領導人正式會晤。9月,印度總統帕蒂爾訪問俄羅斯。12月,印度總理辛格訪問俄羅斯,雙方發表聯合聲明,簽署包括核合作、軍事防務、經濟合作、文化交流等6個協議。
2010年3月,俄羅斯總理普京訪問印度,雙方簽署了總價值上百億美元的一系列協議。12月,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訪問印度,雙方簽署數十項協議,發表印俄聯合聲明,舉行了慶祝印俄戰略伙伴關系建立10周年活動。
2011年10月,印國防部長安東尼赴俄參加印俄軍事技術合作委員會例行會議,雙方就軍事項目落實情況和武器設備配套零部件出口等進行磋商。12月,印總理辛格對俄進行正式訪問,並出席印俄第12次峰會。辛格分別與梅德韋杰夫總統及普京總理舉行會談,雙方同意深化兩國間特殊、優先的戰略伙伴關系,擴大經貿、投資、防務、科技、文化交流等各領域合作。
2012年12月,俄羅斯總統普京訪問印度,雙方發表《為了共同繁榮和更好的世界的聯合聲明》,簽署了兩國外交部磋商議定書、科技與創新合作備忘錄、2013-2015年文化合作計劃、投資合作及兩國通訊導航公司諒解備忘錄等5項合作文件,並達成總額29億美元的武器購銷合同。
【同日本的關系】 印日關系發展勢頭良好。2000年,印日建立全球伙伴關系。2004年起,印成為日最大海外開發援助對象。2006年12月,印總理辛格訪日,雙方宣布建立戰略性全球伙伴關系,並將2007年定為“印日友好年”和“印日旅游交流年”。
2009年12月,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訪問印度,雙方發表《新時期印日戰略和全球伙伴關系》共同聲明。
2010年6月,印度總理出席加拿大多倫多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期間同日本首相菅直人舉行會談,雙方同意在開發發電技術等民用領域加強合作。6月底,印度與日本就出口核能發電技術舉行第一輪談判。7月,印度與日本舉行首輪外交與防務副部長級對話(“2+2”)。8月,日本外相岡田克也訪印,與印度外長舉行第四輪外長級年度戰略對話。10月,印度總理辛格訪日,與日本首相菅直人舉行會談,雙方發表《未來十年印日全球戰略伙伴關系願景》的聯合聲明,簽署《關於締結印日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的聯合宣言》。
2011年2月,印日簽署《印日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以及《履約協議》,以推動貿易自由化、創造更多投資機會、改善商業合作環境。4月,印外秘拉奧琪訪問日本,舉行印日外交磋商,雙方表示將進一步推動目前陷入停滯的印日民用核能對話,並同意建立印日美三邊對話機制,就涉及共同利益的地區和國際問題開展對話。10月,印外長克裡希納對日進行正式訪問,與日外相舉行第五次印日戰略對話。12月,日首相野田佳彥對印進行國事訪問,並出席第六屆印日峰會。
2012年4月,日本外相玄葉光一郎訪印,與印外長克裡希納共同主持召開日印第一屆經濟對話暨第六屆戰略對話,與印計劃委員會副主席阿魯瓦利亞主持召開日印第五屆能源對話。雙方同意建立就網絡安全和海上安全開展對話的新機制。10月,印日第二輪外交與國防副部級對話(2+2對話)在東京舉行,第三輪印美日三邊對話在新德裡舉行。
【同歐盟及歐盟國家關系】 2000年,印度與歐盟建立首腦會晤機制。2005年雙方正式確立印歐戰略伙伴關系。歐盟作為整體是印最大貿易伙伴和重要投資來源地。
2010年4月,印度總理辛格出席美國華盛頓核安全峰會期間會見法國總統薩科齊。6月,印度總理出席加拿大多倫多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期間會見英國首相卡梅倫及法國總統薩科齊。7月,英國首相卡梅倫訪印。12月,印度總理出席在布魯塞爾舉行的第11輪“印度—歐盟峰會”,並與歐洲理事會主席范龍佩、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比利時首相萊特姆、德國總理默克爾等歐洲領導人會晤。12月,法國總統薩科齊訪印,雙方簽署總額約150億歐元的框架合作協議。
2011年5月,德國總理默克爾訪印,與辛格總理共同主持首輪印德政府間磋商。兩國正式啟動政府間磋商機制。6月,法國財長拉加德訪印。11月,印度—歐盟在新德裡舉行首次外交政策磋商。
2012年1月,印度—歐盟第22次部長級會議在印班加羅爾召開。法國達索集團與印度國防部達成售印126架“陣風”戰斗機的合同。2月,印度-歐盟峰會在新德裡舉行,雙方簽署《印統計和項目實施部和歐洲統計局統計合作備忘錄》、《印歐研究和創新合作聯合宣言》,並發表《關於印歐加強能源合作的聯合宣言》。6月,德國外長韋斯特維勒訪問印度,並出席“德國與印度2011-2012:無盡的可能”德國年系列活動。
【同東盟及東盟國家的關系】 印度同東南亞國家地理位置相近,有悠久的歷史關系。印積極推行“東向政策”,加強同東盟的政治經濟關系,積極參與東亞合作。
2009年10月,第七次印度—東盟峰會在泰國華欣舉行,印總理辛格出席。12月,印度外長克裡希納出席在緬甸舉行的第12次孟印緬泰經濟合作組織部長級會議。2010年10月,第八次印度—東盟峰會在越南河內舉行,印總理辛格出席。2011年3月,印度—東盟第三次德裡對話舉行,印外長克裡希納出席。11月,第九次印度—東盟峰會在印尼巴厘島舉行,印總理辛格出席。
2009年2月,印度副總統安薩裡訪問緬甸。2010年7月,緬甸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主席丹瑞大將訪印。2011年6月,印外長克裡希納訪緬,會見了緬總統、副總統等領導人,並與緬外長舉行會談。10月,緬總統吳登盛對印進行國事訪問,會見了印總統、外長,並與辛格總理舉行會談,雙方發表聯合聲明。
2010年9月,印度總統帕蒂爾訪問老撾和柬埔寨。2011年1月,印度尼西亞總統蘇希洛訪問印度。3月,菲律賓外長羅慕洛訪印。4月,泰國總理阿披實對印度進行國事訪問。10月,印度總理辛格訪問越南、馬來西亞。
2011年10月,越南國家主席張晉創對印度進行國事訪問,會見印總統帕蒂爾、外長克裡希納、議會反對黨領袖斯瓦拉吉,與辛格總理舉行會談。印石油與天然氣集團與越南國有石油公司簽署諒解備忘錄,在南海所謂127、128油氣區塊開展油氣資源勘探合作項目,后因技術原因,印公司退出兩區塊勘探。
2012年1月,泰國總理英拉對印進行國事訪問。5月,辛格總理對緬甸進行正式訪問。11月,緬甸全國民主聯盟主席昂山素季訪印。7月,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對印進行國事訪問。12月,印度——東盟紀念峰會在新德裡舉行,慶祝雙方對話伙伴關系20周年暨首腦級別會議10周年。峰會主題為“東盟——印度促進和平與共同繁榮的伙伴關系”。會議由印總理辛格和東盟輪值主席柬埔寨首相洪森共同主持。
【同南盟及南盟國家的關系】 印度是南盟創始國之一。印於1986年、1995年和2007年三次主辦南盟首腦會議。作為南盟最大國家,印強調加強南亞各國聯系,積極推動在南盟范圍內實現物流、人員、技術、知識、資金和文化的自由流動,最終建立南亞經濟共同體。2008年8月,印度總理辛格出席在科倫坡舉行的第15屆南盟峰會。2010年4月,印度總理辛格出席在不丹舉行的第16屆南盟峰會。2011年7月,印度總理辛格出席在馬爾代夫舉行的第17屆南盟峰會。
2004年以來,印度和巴基斯坦保持和平對話進程,雙邊關系繼續緩和。2008年11月,孟買發生連環恐怖襲擊事件后,印指責巴境內的恐怖組織“虔誠軍”制造了此次事件。印巴關系驟然緊張,和平進程中斷。經國際社會斡旋,兩國緊張局勢有所降溫,但尚未根本緩解。2009年6月,印總理辛格在俄羅斯出席上海合作組織峰會期間會見巴總統扎爾達裡。2010年4月,印總理辛格在不丹第16屆南盟峰會期間會見巴總統扎爾達裡。7月,印外長克裡希納訪問巴基斯坦。
2011年2月,印外秘和巴外秘在不丹廷布舉行會見。3月,應印總理曼莫漢·辛格邀請,巴總理吉拉尼抵達位於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邦的莫哈裡,觀看在印巴兩隊之間進行的板球世界杯半決賽。這是自2008年11月孟買恐怖襲擊事件后,印巴兩國領導人第一次在印度舉行會晤。7月,巴新任外長希娜·拉巴尼·哈爾訪印,同印總理辛格、國大黨主席索尼婭·甘地、人民黨領袖阿德瓦尼、人民院反對黨領袖斯瓦拉吉會見,並與印外長克裡希納舉行會談,發表《印巴外長聯合聲明》。11月,印巴在新德裡舉行貿易對話,同意攜手實現兩國貿易正常化,並發表聯合聲明。12月,印巴重啟核及常規安全的“建立信任措施”(CBM)談判,這是兩國CBM對話中斷四年后再度恢復。2012年4月,巴基斯坦總統扎爾達裡對印進行“私人訪問”,同印總理辛格會見。
2011年1月,尼泊爾總統亞達夫訪問印度,印外秘拉奧琪訪尼。2月和10月,阿富汗總統卡爾扎伊兩次訪問印度,兩國簽署首份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協議。4月,印外長克裡希納訪問尼泊爾。5月,斯裡蘭卡外長佩裡斯訪印。7月,印外長克裡希納訪問馬爾代夫、孟加拉國。9月,印總理辛格訪問孟加拉國。10月,尼泊爾總理巴特拉伊訪印。11月,印總理辛格對馬爾代夫進行國事訪問。
2012年2月,印總理辛格特使、外交部西方事務秘書賈納帕提訪問馬爾代夫。4月,巴基斯坦總統扎爾達裡對印進行非正式訪問,與辛格總理等印高官會晤。9月,印度外長克裡希納訪問巴基斯坦,雙方發表聯合聲明。斯裡蘭卡總統拉賈帕克薩訪問印度。11月,阿富汗總統卡爾扎伊對印進行國事訪問。12月,尼泊爾總統亞達夫對印進行正式訪問。巴基斯坦內政部長馬利克首次訪問印度。
【同非洲國家關系】 印獨立后,支持非洲國家反殖民主義和國家民族解放斗爭,在非洲國家中贏得了良好聲譽。近年來,印加大對非洲的重視和投入。印在非重點推進與南非、毛裡求斯、尼日利亞、埃及等國家關系,也借重非盟、東非共同體、“環印度洋地區合作聯盟”、“印度—巴西—南非”倡議等區域組織促進對非關系。2004年,印總統卡拉姆訪非。2005∼2007年,辛格總理三度訪非。2008年,印舉辦首屆“印非論壇峰會”,宣布5年內對非信貸總額增至54億美元。2011年3月,“印度—巴西—南非對話論壇”部長級會議在新德裡舉行﹔10月,“印度—巴西—南非對話論壇”第五屆峰會在比勒陀利亞舉行,辛格總理出席。5月,第二屆印度非洲論壇首腦峰會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舉行,發表《亞的斯亞貝巴宣言》和《印非加強合作框架文件》。雙方確立到2015年印非貿易額達700億美元的目標。非盟積極評價印非合作,表示將盡快設立駐印辦事處。
2012年1月,馬裡總統杜爾對印進行正式訪問。3月,贊比亞總統薩塔對印進行私人訪問。4月,印總統帕蒂爾訪問塞舌爾和南非。9月,布隆迪總統皮埃爾·恩庫倫齊扎對印進行國事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