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3日,習近平與夫人彭麗媛抵達韓國訪問。
十八大以來的20個月裡,政治局常委7人共出訪23次,到訪全球49個國家,與100多個國家領導人會面。這樣的頻率和密度,在中國外交史上較為罕見。十八大以來,中國外交在最高領導人的帶動下,正在完成在全球的初步布局。
專家分析,當前的中國越來越融入國際話語體系,被國際社會深度接受。中國也在借助這個機會,為本國經濟轉型升級贏得時間和空間。中國正在從一個地區性大國,成為一個全球性大國,推動國際秩序更為公平合理。
【出訪國家】
49出訪國“精心考慮”
訪問鄰國用“點穴”式
近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結束蒙古之行。這是他就任國家主席后第9次出訪,也是他訪問的第26個國家。此前,習近平和蒙古國總統額勒貝格道爾吉曾多次見面。今年5月,他們在上海舉行的亞信峰會上曾經一起共進早餐。
這是習近平就任國家主席之后,第二次專程對一個國家進行國事訪問。今年7月,習近平曾專程訪問韓國,並簽訂經貿能源等12項文件。
韓國在中國外交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國是韓國最大貿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場、最大進口來源國和最大海外投資對象國。另一方面,戰略考慮也令習近平訪韓成為焦點。
隨后的8月份,習近平用兩天時間訪問蒙古國。這是中國最高領導人11年來首次訪問蒙古國。額勒貝格道爾吉設家宴款待習近平夫婦,夫人親自下廚。蒙古戰略位置重要,是中國提出的“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一環。有專家提出,此訪不但促進中蒙合作,也將推動中蒙俄三方合作。
中國外交部用“走親戚式”的訪問來形容這兩次出訪。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曲星則將此稱為“點穴式”訪問,認為這種訪問高效、務實,便於安排。
自從去年3月份就任國家主席后,習近平在18個月的時間內出訪9次,平均每兩個月一次,到訪了26個不同國家,足跡踏遍亞、非、美、歐四大洲。
十八大之后,除了習近平,其他6名政治局常委至今出訪14次。據新京報統計,政治局7位常委在兩年間到訪過49個不同國家。
資深外交家、中國前駐英國大使馬振崗說:“每一次出訪國家的選點,都經過精心考慮,絕不是這個國家沒去過,就去一下。從安排上,能看出中國外交的戰略設計和頂層設計。”
去年3月,習近平就任國家主席后首訪俄羅斯和非洲三國坦桑尼亞、南非、剛果共和國,並參加金磚領導人會議,會見俄羅斯、印度、巴西、南非4國領導人﹔5月份,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首訪選擇印度、巴基斯坦、德國和瑞士。
二人首訪的國家選擇與“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是重要舞台”這一指導中國外交多年的基本原則相符合。
觀察7名政治局常委一年多的出訪路線,對周邊訪問的次數多達15次,對俄羅斯6次到訪﹔對美、法、德、英、巴西、南非等區域大國至少訪問了一次﹔除俄羅斯以外訪問歐洲9次,對非洲訪問3次﹔對美洲訪問3次。
從出訪次數上,新一屆領導集體同樣顯示了對非洲和拉美的重視。
“國內市場出現飽和,我們要向外尋找市場。”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賈秀東認為,中國全方位外交最重要的是為經濟發展服務。拉美和非洲市場廣闊,中國的產品、投資和技術要走出去,同時中國發展需要能源和原材料,這兩個大洲也是重要的提供地。
【主場外交】
上百外國領導人訪華
主場外交提升軟實力
十八大以來,多次重大國際會議在中國舉行,多國領導人訪華。中國“主場外交”同樣有聲有色。
中國外交部部長王毅在去年年終展望2014年外交時說過,辦好主場外交,培育和提升我國的軟實力。
今年5月份,亞信峰會在上海召開,11位國家元首、1位政府首腦,還有包括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內的10位國際組織負責人來華參會。
習近平在亞信峰會上發表演講中引用“吹滅別人的燈,會燒掉自己的胡子”、“力量不在胳膊上,而在團結上”、“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等諺語、俗語或者詩句,提出亞洲安全觀思想。
每年一屆的海南博鰲論壇,也是中國主場外交的良好舞台。博鰲論壇是中國主辦,內容、舉辦地點、程序都是中國制定,由中國主導。
在2013年博鰲論壇,習近平與10國來華參會的外國領導人會談會見。
今年4月份,李克強在海南出席博鰲亞洲論壇開幕式,發表演講透露中國重要的經濟信號。
參加今年博鰲論壇的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原主任、中國人民大學公共外交研究院院長趙啟正當時對記者說,博鰲論壇是向世界說明中國的舞台。我們一定要著重說明中國正在開展的全面和深化的改革。
賈秀東說:“利用主場外交,特別是在多邊場合,我們作為主辦方,可以在議題設置上有超出一般的發言權,更好地融入國際多邊的游戲規則。”
十八大以來,至少有100位國家元首或首腦來華,絕大部分對中國進行了國事訪問和正式訪問。在中國的周邊國家中,東盟十國除菲律賓外,中國已經與9國實現國家領導人級別的訪問。中國14個陸上鄰國除尼泊爾和不丹、6個海上鄰國除日本、菲律賓外,也都實現了國家領導人級別的訪問。
一名知名國際問題專家曾經對記者感嘆,隨著國力增強,中國外交布局的戰略性更加突出。像中國這樣全方位的外交布局,在世界上不多。
【外交規劃】
領導人參與外交設計
出訪形式與國際接軌
十八大以來,在一些細微方面的外交“設計”上,中國也下了工夫。
比如,習近平主席在訪問非洲的時候,隻能到訪3個國家。當時訪問南非的習近平在德班“做東”,邀請非洲領導人參加早餐會。
隨著壽桃包、春卷等一道道中式菜肴上桌,習近平見到了赴宴的14位非洲國家領導人,並一起開懷暢談。
這樣的安排在今年7月習近平訪問拉美的時候再次出現。習近平在巴西宴請拉美各國領導人參加集體晚宴。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曲星表示,我們在安排出訪和來訪的時候,有一個總體的規劃和設計,並非隻考慮國與國的雙邊關系。
習近平主席是中央外事工作領導小組的組長。馬振崗透露,對於中國的外交工作,領導人有時會親自參與設計。
一年多來,在外交形式上,新一屆領導集體開創多項“第一”。
習近平與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安納伯格庄園會晤,開創中美大國領導人會晤新形式。據亞太經合組織(APEC)美方高級官員王曉岷透露,今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APEC領導人會議結束后,中美國家元首會在中國有一次類似安納伯格庄園的會晤。
今年2月,習近平赴俄羅斯參加索契冬奧會的開幕式,開創中國國家主席首次在外國參加大型國際體育活動的先河。
在接受俄羅斯電視台專訪時,談到中國改革,習近平坦率地表示“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
輿論認為,習近平出席索契冬奧會開幕式,既“凸顯中俄相互支持”,又體現中國對世界的開放態度,展示了中國與國際接軌、與國際社會互動的自信。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外交特點,常常與“推銷中國高鐵”緊密相連。他在出訪時常常安排參觀與鐵路相關的展覽,多次推銷中國設備和高鐵,獲得“超級推銷員”稱號。
在資深外交家、中國前駐新西蘭、瑞典大使陳明明的印象中,中國總理在出訪的時候專門“推銷”或者宣傳一個特色產品,非常罕見。
在李克強訪問中東歐的時候,外界輿論認為,中國外交正在與國際接軌,並開始擺脫“襯衫換飛機”的模式,進入“高鐵換牛肉”的新時代。
一國領導人“推銷”本國產品,在國際上司空見慣。如今,中國的領導人也加入了“推銷”隊伍,“推銷”的內容,有“中國制造”,也有國家形象。
去年3月份,習近平主席攜夫人彭麗媛進行任內首訪。彭麗媛穿著全套“中國制造”的服裝驚艷亮相,她將中國品牌“百雀羚”護膚霜作為“國禮”,引發購買熱。
今年3月份,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訪華,彭麗媛陪同接待。阮宗澤在一篇文章中感嘆:“夫人外交,正是中美關系中一抹嫣紅的亮麗。”
【外交理念】
主動進取強調互利共贏
各種場合傳播中國文化
3月21日,習近平夫婦在釣魚台國賓館養元齋會見了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轉天,習近平夫婦踏上了訪問歐洲四國的旅程。
3月22日,習近平夫婦在阿姆斯特丹王宮出席由荷蘭國王主持的國宴。
細心的網友發現,彭麗媛所穿的深色對襟披風與會見米歇爾時是同款,只是這次搭配了青綠色的中式旗袍。習近平則一改西服革履,穿上了顏色搭配的深色立領中式套裝。
有網民歡呼“新國服誕生了”。分析稱,按照西方習慣,在這種場合一般都穿燕尾服,但這與中國傳統文化不太相符。穿中式服裝,既彰顯民族文化,又不失禮。
十八大以來,新一屆領導集體在各種場合,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其中,和平發展被不斷提及。
每次出訪,均有妙語連珠,引經據典。在莫斯科演講時,習近平說“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著才知道”﹔在法國巴黎,習近平說“中國這頭獅子已經醒了,但這是一隻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
在對外交往中“接地氣”。今年7月份訪問拉美時,習近平向阿根廷友人贈送包含《失戀三十三天》等影視作品的DVD光盤。拉美媒體稱,這份國禮成了中國的時尚名片。
在外交場合,不斷提出新主張,回應關切。在荷蘭海牙,習近平首次闡釋中國“核安全觀”﹔在上海的亞信峰會,習近平闡述中國的“亞洲安全觀”﹔在希臘雅典,李克強首次系統闡述中國海洋觀,將其歸納為和平、合作、和諧三個關鍵詞。
盤點新一屆領導集體就任后提出的外交新理念和新倡議,有評論稱令人“目不暇接”,比如提出“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踐行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對發展中國家樹立正確的義利觀”、“一帶一路”、“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
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研究員高祖貴表示,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但是我們面臨的情況比以前復雜得多。我們要更好地維護我們的利益,就需要採取相應的應對,要對症下藥。
今年3月,習近平在訪問歐洲時打破常規,在到訪國家的主流媒體上連發四篇署名文章。
在這四篇文章中,“三中全會”成為關鍵詞。在習近平訪問歐洲的幾次演講中,也同樣提到了“三中全會”。歐洲問題專家稱,中國未來改革的藍圖就是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中國主動宣講,是要告訴世界,中國將往哪裡走。
國務院總理出訪時,在到訪國發表署名文章,已經是司空見慣的做法。李克強就任國務院總理后,9次在國外媒體上發表署名文章。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表示,利用不同場合、採取多種形式,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
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表示,在對外交往中加強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事業、人民政協協商民主等方面的宣傳,加深國際社會對中國的了解。
中央書記處書記劉雲山常提到黨際交往。他在會見泰國客人時表示,黨際關系是國家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執政黨之間加強交流,有利於相互學習借鑒對方治國理政的成功經驗,促進黨與黨、國與國之間的友好合作。
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在會見外賓時提到,國與國交往,要知己知彼,看現實、想未來,歷史的思考是前提。他在會見外國客人時,常會談到中國的反腐決心,分享反腐經驗。
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出訪3次,每次都要參加相關的國際會議。
馬振崗認為,中國外交的整個設計強調合作,強調互利共贏。這是中國大國外交最大的特點。新一屆領導人在外交上體現的最大特點就是有戰略設計和主動進取的精神,更為積極有為。
今年3月份,一篇名為《習近平訪歐“大單”將如何影響中國人生活》的文章引起很多讀者的關注。網友評價說“老百姓的生活怎麼樣是根本,其他是手段”。
根據國家旅游局發布的數據,今年春節期間,僅團隊出境旅游人數就達到472.5萬人次,同比增長18%以上。
近年來,隨著中國的經濟地位不斷提高,中國人“走出去”越來越多,人們對中國外交提出了新的要求。
很多民眾認為中國護照“含金量”不高,不能進行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外交部表示,提高中國護照的含金量,是中國外交部今年主打的一項工作。
李克強去年在訪問泰國的時候,主動提到中國願與泰國商談互免簽証。去年底,外交部領事司官員透露,中泰互免簽的協議已經談好,隻等合適的時機簽署。
【應對問題】
周邊外交“兩條腿走路”
捍衛利益注重“底線”
近兩三年,中國周邊熱點不斷,釣魚島問題、南海問題被持續炒熱。民眾對主權爭議的認知度和參與度也在不斷提高。
新一屆領導集體對周邊國家訪問次數也最多,在多個場合闡述中國的立場。
去年10月24日至25日,中國高層召開了“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確定今后5年至10年周邊外交工作的戰略目標、基本方針和總體布局。
習近平等政治局常委集體出席,多個國家部委領導、多個省區市領導和國有重要骨干企業領導出席,規格之高實屬罕見。
今年3月,習近平在德國柏林發表演講,表示“在事關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重大原則問題上,我們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堅決捍衛中國的正當合法權益”。
馬振崗強調說,中國周邊這麼多鄰國,現在真正和中國關系出現問題的隻有極個別國家。“中國的外交形勢總體上是好的。盡管麻煩和挑戰不少,但這是中國在成長過程中必然碰到的現象。”他說。
曲星認為,新一屆領導層外交的一大特點,就是非常注重底線思維。在領土主權遭到別人挑舋時,要堅決捍衛,也做好各種准備,往最好的方向努力,同時也為最壞的情況做好准備。
賈秀東提出,新一屆領導集體就任后,在處理周邊問題上的突出特點是“兩條腿走路”——堅決捍衛核心利益,同時加強合作,管控分歧。
高祖貴提到,十八大以來,在全球事務上中國更積極承擔大國責任。無論是朝鮮半島,還是敘利亞危機,在全世界很多重大的熱點問題上都能看到中國的貢獻。
另外,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建立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是習近平。清華大學國際關系學系副教授趙可金在《學習時報》發表文章表示,建立國家安全委員會是外交科學統籌的一個重要標志。
外交部部長王毅在一篇署名文章中表示,當代中國正在積極探索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之路。
習近平外交語錄(摘錄)
●周邊外交方針
我國周邊外交的基本方針,就是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突出體現親、誠、惠、容的理念。
●和平發展戰略
世界繁榮穩定是中國的機遇,中國發展也是世界的機遇。和平發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很大程度上要看我們能不能把世界的機遇轉變為中國的機遇,把中國的機遇轉變為世界的機遇,在中國與世界各國良性互動、互利共贏中開拓前進。
●海洋權益維護
我們愛好和平,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但決不能放棄正當權益,更不能犧牲國家核心利益。……要做好應對各種復雜局面的准備,提高海洋維權能力,堅決維護我國海洋權益。要堅持“主權屬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方針,推進互利友好合作,尋求和擴大共同利益的匯合點。
●對非友好合作
對待非洲朋友,我們講一個“真”字﹔開展對非合作,我們講一個“實”字﹔加強中非友好,我們講一個“親”字﹔解決合作中的問題,我們講一個“誠”字。新京報記者 儲信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