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福州9月3日電(記者 王凡凡)“今天是全國人大常委會以立法形式確立抗戰勝利紀念日后的第一個紀念日,這幾天我一直很激動,想得最多的就是當年那些為抗戰出錢出力甚至獻出性命的海外鄉親,紀念勝利,真的不應該忘記他們。”
9月3日一早,打通《陳嘉庚與南僑機工》一書作者林少川手機后,傳來的竟是這樣一番急促熱切的話語。
在剛剛過去的8月,一個特殊的事件,使這位華僑抗戰史研究者重新進入人們視野:28日,菲律賓抗日僑領蔡彩映之孫蔡竟昭憑著保存了14年的手機號碼,找到已輾轉幾個單位的林少川,出示了家中珍藏的《全菲華僑救國代表大會報告》,希望把它公諸於世,以此回擊安倍晉三“拜鬼”行為。而在13年前的2001年8月14日,蔡竟昭的伯父蔡清淵也曾致電時任泉州晚報記者的林少川,將載有“濟南慘案”照片的《五月特刊》公諸於眾。
“蔡彩映主編的1928年《五月特刊》是最早記錄日軍侵華罪証的一本刊物,也是海外鄉親積極參加抗戰的一個見証,書中宣揚抗日,號召民眾團結一致,抵御侵略者。而印制於1932年的《全菲華僑救國代表大會報告》則記錄了當年菲律賓華僑的抗戰宣言,並提出:因長期受君主制影響,中國民眾國家意識薄弱,整個國家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必要時華僑將當即回國,用鮮血換取國家的生存。”林少川介紹說。
相關資料表明,抗日戰爭掀起了中國僑界的第二次愛國熱潮。盧溝橋事變爆發后,世界各地的華僑救國團體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將千百萬華僑組織起來,匯成一股抗日的洪流。抗戰期間,為祖國抗戰捐款的華僑多達400多萬人,數額高達13億多元。大批華僑告別舒適溫暖的家庭,回到戰火紛飛的祖國,直接到達抗戰最前線,以他們強烈的愛國熱情,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抗戰到底的決心。
“這一波愛國熱潮中,我們福建的海外鄉親表現尤其突出,李林、李子芳、陳嘉庚、李清泉等等都是閩籍,陳嘉庚先生當年組織回國的‘南僑機工’中大部分也是閩籍。”提起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林少川顯然充滿自豪。
作為歸僑后代、自小在閩南僑鄉長大的林少川一直十分關注華僑抗戰史,他就讀歷史專業的廈門大學也是陳嘉庚一手創建的。因緣際會之中,他得到了海外知名人士陳共存先生(陳嘉庚之侄、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前會長)等人的熱心支持,於1987年起,隻身沿著滇緬公路考察了“南僑機工”史跡,並深入雲南、四川、貴州、湖南、福建、廣東、廣西及海南等8省份60多個縣市,尋蹤覓跡,終於完成了對當時幸存的100多位南僑機工及部分遺屬的專題採訪,收集、搶救和整理了包括口述錄音、歷史証件及現狀實錄在內的大量第一手資料,於1994年正式出版30萬字、圖文並茂的《陳嘉庚與南僑機工》一書(中國華僑出版社),並將該書改編為《南僑機工》5集電視專題片於1995年搬上中央台,還獲特別獎。
“‘南僑機工’的全稱是‘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是抗日戰爭時期從南洋各地回國支援抗戰的3200多名華僑汽車司機與修理技術人員的通稱。抗戰爆發后,中國沿海口岸及對外交通要道先后淪陷,國際軍援運輸瀕臨斷絕。在此背景下,1939年新開辟的滇緬公路就成為戰時中國西南大后方唯一的國際通道,海外華僑捐贈的軍需物品、藥物和世界各國支援的軍火物資均需依賴此路輸入。這條全長1146公裡的公路地勢險惡,非有熟練的機工難以勝任。由於當時國內司機與修理工十分匱乏,隻好請陳嘉庚先生任主席的‘南僑總會’代招華僑機工以救燃眉之急。”林少川解釋說。
據悉,當時陳嘉庚立即發表《南僑總會第6號通告》,得到了南洋華僑的熱烈響應,由此誕生了“南僑機工”這一專有名詞以及有關“抗戰運輸線上‘神行太保’”的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傳說。
“路險、雨季、瘴瘧、空襲,雖然僅僅‘開車’,但經歷很慘烈,3200多位機工中,犧牲者達1000多人,日死亡約七、八人,可以說整個滇緬路的運輸是依靠這些機工的壯烈犧牲維持下來的,我們今天決不能忘記這樣的犧牲。”
讓林少川感到欣慰的是,1989年和2005年,雲南省已分別在昆明和畹町樹起兩座雄偉庄嚴的“南洋華僑機工抗日紀念碑”。在有關部門的重視下,目前,《陳嘉庚與南僑機工》一書的再版已列入日程,以作為愛國主義歷史教材,40多集的電視連續劇也已在籌拍中。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