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溫嶺美式校車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美式“大鼻子校車”,一度是浙江多地校車改革的名片。這種全身刷著醒目黃色、價值數十萬,有長車頭的“大鼻子校車”也正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越來越多的學生坐上了這樣的校車。
但是,在浙江溫嶺,有52輛這樣的嶄新校車,卻在一處空地停放快一年,沒有開動過。有媒體報道稱,校車甚至淪為了“臨時廁所”。事實是否如此?
昨晚,浙江溫嶺電閃雷鳴,52輛嶄新的大鼻子美式校車在溫嶺芷勝庄村,又靜靜度過了一夜,它們已經在這裡停放了近一年。這些車輛外觀被噴上統一的橘黃色,車身、車頭、均印有“校車”的標示,車內共設有56個座位,包裝塑料還沒有揭開。芷勝庄村一位村干部告訴記者,老板隻付了兩個月共1萬塊錢租金,至今沒把校車開走,村裡急著要騰地方。
村干部:說明天來明天來,到現在還沒來,錢到現在隻付了兩個月的,現在土地我們馬上要利用了,我們馬上要建房子了,不開走怎麼可以。
昨天下午,聽說這裡有一批閑置校車,寧波因材教育城的王明德專程趕來,他非常認可這種大鼻子校車的安全性能,希望以租賃或收購的方式進行合作。
王明德:這個車應該全部都是新的,外觀看看牌照都沒上,實際上如果這樣放下去,這批車馬上爛掉,沒用的。市場大概在40萬左右(一輛),現在沒有比這個車更安全的,談得妥的話我們全部拿走。
對於這些閑置校車,出資2000萬購車的台州市安徽商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校車項目曾獲得教育局的口頭答應,最終卻無法獲批﹔溫嶺市教育局則回應稱,溫嶺市的校車市場接近飽和,這些校車擅自購買的,沒有獲得相關認可,屬於“冒牌”校車。當事雙方各執一詞:
爭議一,教育局究竟有沒有給過承諾?
溫嶺市教育局安全教育科王科長表示:早在2013年8月上旬,教育局就告知台州市安徽商會成立“校車服務有限公司”條件不成熟。
王科長:那你有這個想法必須要調查,市場需求如何,可行性報告給我們,可行性報告我們看了,8月份回復對方,不成立,不建立校車服務公司。
但台州市安徽商會會長李仁義說,教育局有過口頭承諾,他早在去年7月份的時候就下了訂單,沒有收到教育局“不可行“的通知。
李仁義:他教育局答應我的,他不答應我,我也不敢把幾千萬投資下去,就是口頭答應,最后拿批文不好拿。
溫嶺市教育局拿出一份蓋有台州市安徽商會會長單位公章的《溫嶺市惠民校車服務有限公司項目立項可行性報告》,報告中“懇請溫嶺市人民政府同意”該校車項目“立項並建設運營” ,時間是2013年10月20日。在此之前,52輛大鼻子校車已經浩浩蕩蕩開進了溫嶺。也就是說,該項目的確是未批先行,但到底教育局有沒有給承諾,雙方仍在打口水仗。王科長說,企業擅自購買車輛,可能想給政府施壓,倒逼政府下批文。
王科長:倒逼我們,倒逼我們可能是這樣,不大妥當吧。
爭議二,溫嶺到底缺不缺校車?
台州市安徽商會表示,當時已經跟幾所學校基本談妥,能確定這50多輛車一定能用上。
李仁義:我們這邊民辦學校比較多,就他們需求量很大,到目前為止,還有六七個學校一輛校車也沒有。
對此,溫嶺市教育局的解釋是,溫嶺目前有14所民工子弟學校,校車32輛,運力基本足夠。
王科長:我當時告訴你,我們不需要,溫嶺的民辦學校,市場飽和了。
商會負責人說溫嶺校車缺乏,教育局卻又表示溫嶺校車運力足夠,浙江之聲記者洪小燕、陳博文隨機選取了多家民工子弟學校採訪。
溫嶺橫峰街道博文民工子弟學校有學生800多人,校車4輛。校長高友利說,一輛校車一天最少能接送學生400多人,大大超過需要接送學生人數。
高友利:我們校車夠用,還有剩余,我們的駕駛員都很輕閑的,我准備這個月要裁駕駛員。外地民工子女在溫嶺讀書的是越來越少,每年都是每個學校幾百人幾百人的減少,就更不需要校巴公司投入使用了。
類似的情況在大溪鎮星光民工子弟學校、橫峰街道曙光民工子弟學校同樣出現。 據了解,去年教育局接到安徽駐台州商會想成立“校車服務公司”的建議后,曾經召集所有14學校負責人座談。會上有12所學校表示不需要,隻有2所學校表示需要。
爭議三,這些車究竟算不算校車?
溫嶺市教育局的官方微博昨天下午以《52輛冒牌“校車”的來龍去脈?》為題發布了新聞通稿。對於“校車變公廁”的說法,溫嶺市教育局王科長非常氣憤,他認為,由於沒有獲得許可,這批車輛只是“冒牌校車”。
王科長:因為他不是校車,我們定性它不是校車,如果正規的我們審批你以后,那麼你要把相關的廠家,証書,質檢都要拿過來的,我們什麼都沒有呢,還講校車變成公廁啦!
但是李仁義想不通,政府為何突然把這批車輛定義成了“冒牌。昨晚,他告訴記者,正在與政府協調之中,很多細節不便透露,過兩天可能將召開新聞發布會。
李仁義:我們這個校車,是最新的國4標准的,為什麼不是校車呢,我有點想不通。 政府畢竟是我們的主管單位,今天我對您是無可奉告了,我可能會在近兩天之內,我組織一個新聞發布會,我給大家最真實的一個爆料。
不管你答應沒答應,需要不需要,承認不承認,校車就在那,一天一天的閑置。這些到車底是怎麼來的,又該怎樣處理?真的是企業單方面所為麼?如果當地真的不缺校車,借給其他地方用一用可好?
李仁義:包括他們分管教育的副市長,他們的辦公室主任,他們的教育局局長,一把手二把手,包括他們分管安全的科長,我始終告訴他們,這批校車,我不盈利的。(記者吳?華 劉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