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巴西國會發表《弘揚傳統友好共譜合作新篇》的演講。 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 攝
建在裡約熱內盧蒂茹卡國家公園的中國亭即是對1812年來此傳藝的中國茶農永久性的紀念。
人民網北京7月17日電 (王澤 舒潔)“中國和巴西遠隔重洋,但浩瀚的太平洋沒能阻止兩國人民友好交往的進程。200年前,首批中國茶農就跨越千山萬水來到巴西種茶授藝。”當地時間7月1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巴西國會發表《弘揚傳統友好共譜合作新篇》的演講時說。
習近平主席演講中所指的中巴通過茶葉結下真摯情誼的故事,正是早在19世紀葡萄牙王室為解決巴西財政困難,引進中國茶農到巴西種茶,以期實現“巴西夢”的一段歷史。
1812~1819年間,一批中國內地茶農被葡萄牙殖民者招募經澳門遣往巴西裡約熱內盧。此前,裡約熱內盧植物園(建於1811年)已於1812年獲得了由澳門寄去的茶種。在當時出版的《巴西游記》一書對中國人在裡約熱內盧種茶作了肯定性的描述。該書作者於1817年寫道,在裡約熱內盧植物園中有600株中國茶樹。來到巴西的中國茶農“不是那些因生活貧困而背井離鄉流落到爪哇及鄰近島嶼像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加利西亞人那樣找工作的沿海居民,而是來自中國內地種茶經驗豐富”的人。
1808~1812年間任巴西外交大臣的D.羅德裡格·德索薩·科蒂尼奧·利尼亞雷斯伯爵,是他制訂了將熟知種茶的中國墾殖農引進巴西的方案。上述情況為巴西森林協會於1994年在該國國家圖書館、國家檔案館查閱大量文獻資料后予以証實。至今矗立在裡約熱內盧巴西蒂茹卡國家森林公園的著名的中國亭,是19世紀初中國僑民先驅者在巴西生活和勞動的象征。
中國人在巴西種茶獲得一定成效。中國茶工把種茶與制茶技藝傳授給了巴西人民,使巴西成為當時世界上除中國與日本外第三個種茶國,開創了在美洲大陸種茶的先例,中國茶樹苗與茶種又從巴西傳到了歐洲的葡萄牙與法國。在中國茶農指導下,巴西種茶業一度蓬勃發展,從裡約熱內盧市擴展到米納斯吉拉斯、聖保羅、巴拉那和巴伊亞四省,中國茶樹在巴西許多地方成林。巴西生產的茶葉不僅能滿足國內消費需求,甚至還打入國際市場。
在1873年維也納博覽會上,巴西茶榮獲第二名,僅位列中國之后,可見中巴兩國茶文化同宗同源、一脈相承。中國茶農對在巴西試種茶成功與巴西種茶業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功不可沒。
中國勞工把中國茶文化與飲食文化傳進了巴西,豐富了巴西人民的餐飲文化。
中國與巴西,相距1.2萬公裡,超過24小時的飛機航程,分屬南北半球的兩個國度,遙不可及。可是漢語、茶、食物……這些獨具特色的中國文化,將兩國緊緊地綁在一起。200年前,中國茶和中國茶農曾經幫助巴西從財政困難中走出﹔今天,中巴雙方將進一步加強交流合作,手拉手、肩並肩,共同開創中巴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更加美好的未來,共同譜寫中拉全面合作伙伴關系的壯麗詩篇。
(本網綜合《廣州日報》、《拉丁美洲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