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拉斯維加斯一處比賽用高爾夫球場 資料圖片/IC
近一周的時間,中國人在海外投資置業的消息頻頻出現在各種媒體上,頗有展開“全球攻勢”的感覺,引發外媒關注。從大舉購買美國高爾夫球場,到加速收購德國知名家族企業,再到收購巴黎“香街”五星級酒店等各國地標建筑,這些曾幾何時看起來與中國毫不相干的事物,如今為中國商人與企業坐擁。對此,專家表示,中國企業海外投資正在加快,投資地區與行業的多元化也將成為常態。中國人對外投資行為是各取所需,各有所愛。
法國波爾多近百家酒庄歸屬中國商人
從波爾多散發出來的法國葡萄酒的香氣陶醉著萬裡之外的中國買家們。2008年以來,絡繹不絕的中國買家們對波爾多酒庄表示了濃厚的興趣。
波爾多工商會總理事多米尼克-巴賓披露的最新數據顯示,波爾多地區約有8000家酒庄,其中83家由來自中國內地或香港的人士持有。與此同時,中國已成為當地葡萄酒第一大進口國。
波爾多一家法國中介公司負責人米歇爾說,近年來,投資者的興趣已經發生了改變,有越來越多的買家開始對生產和銷售葡萄酒產生興趣。“我們最初接觸到的投資者都很不專業,他們購買酒庄,只是因為喜歡酒庄的建筑,而對葡萄酒卻沒有多大興趣。”
據法國《西南報》報道,6年前,拉圖拉甘酒庄被中國龍海集團收購,拉開了中國投資者海外收購酒庄的大幕。這筆交易的負責人正是波爾多地產代理商A2Z公司的丹尼爾·卡爾瑪涅。在他看來,波爾多酒庄的“好時光”正在逝去。
針對目前的“中國收購熱”,丹尼爾指出,“中國投資者對波爾多酒庄仍抱有興趣,但目前的成交量很少。截至去年,每周我都會接待3到4名中國人。我陪他們到波爾多,帶他們參觀葡萄園和酒庄。之前確實有一股‘收購熱’,如今卻緩和了許多。畢竟,嚴苛的公司法和天氣風險‘挫敗’了部分買家,還有一些人不了解酒庄運作。”他強調,“收購酒庄的中國人越來越‘低調’,他們反感大肆宣傳,不過每次仍會引起媒體關注。”
在丹尼爾眼中,中國投資者看重的是“波爾多”這個名號。“事實上,波爾多酒在法國並不好賣,但在中國卻恰恰相反:原本3到4歐元的酒能賣到20到30歐元。”他說,“中國人希望借助投資酒庄,贏得一個能在華增值的品牌,然后開店鋪、辦些小型沙龍。”
中國投資者抄底美國高爾夫球場
法國波爾多酒庄裡的佳釀還沒有品嘗完,一些中國投資者已經開始走出酒窖。美國媒體報道稱,中國投資者正在迅速地把高爾夫球場納入他們規模不斷擴大的美國投資組合中。
據美國《洛杉磯時報》網站6月14日報道,近日,擁有超過6億美元淨資產的中國前經濟學教授杜廈等中國富商開始對有錢有閑群體的傳統休閑項目高爾夫產生興趣。但業內認為,他們正在進入一個已經過剩的產業,這個產業早在“大衰退”之前就因美國人對高爾夫的興趣下降而走下坡路,甚至紛紛破產。
中國投資的涌入讓一些高爾夫俱樂部恢復了元氣。報道認為,中國的投資標志著亞洲投資者的第三次高爾夫球場購買浪潮。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收購狂歡讓大多數日本買家損失慘重。金融危機則讓10年前購買南加州高爾夫球場的韓國人和韓裔美國人至今手足無措。
不過,與之前的日本和韓國投資者不同,中國人是“抄底”購買。文章稱,無論如何,中國人認為美國球場目前正是“跳樓價”。去年以150萬美元買下某美國球場的中國投資者說:“這要是在中國得掏1500萬美元。”
德國著名家族產業被中國買家收購
曾經隻為宮廷制造鋼琴的福裡希被中國買家收購。這家以血統純正為傲的家族企業讓德國知名媒體撰文發表感慨。德國《經濟周刊》16日稱,越來越多的德國家族企業被收購,其中中國企業收購的步伐最快。
《南德意志報》經濟版此前以福裡希鋼琴的身世變遷,描述了時代的變化。“德國鋼琴制造業家族一個接一個退出行界,或者被收購,或者部分在中國生產。從中國進口的鋼琴幾千歐元就買一架,完全在德國生產的鋼琴則要四五萬歐元。40年間,德國鋼琴年產量從大約3萬架降到1萬架,其中三分之二出口,目的地常常是中國。”
該文無不傷感地回憶道:“曾幾何時,福裡希家族隻為宮廷制造鋼琴,他們家裡有著自己的音樂廳。哪位鋼琴家可以在他們制造的鋼琴上演奏音樂,由福裡希家族說了算。高雅的歌劇院使用他們的鋼琴,現代歌星如丹弗(John Denver)和迪亞蒙德(Neil Diamond)也非常喜愛演奏福裡希鋼琴。”
“162年前在萊比錫誕生的家族企業希望中國人出一臂之力,使積蓄了5代人的造琴藝術不致全部丟失。”文章寫道。
德國曼海姆大學中小型企業研究機構預測稱,德國家族企業比例已從上世紀90年代的70%至75%下降到目前的約50%。這些中小型家族企業多屬於高科技領域,以科技和產品研發著稱,是德國出口的主要動力。
德國維滕大學家族企業管理教授馮施利普認為,很多情況下,孩子不願接管父親的企業,他們見過父輩為企業所付出的代價,“孩子們想要一種不同的生活。”有一些家族企業的后代更希望另起爐灶創業。
《南德意志報》稱,許多德國企業願意“賣”給中國公司還有一個原因是,看重中國市場。目前陷入困境的福裡希鋼琴集團,其家族就希望中國人來拯救。普華永道中德業務管理人奧托表示,願意支付更高價格也是中方投資人具有吸引力的原因之一。
據咨詢公司安永近日發布的研究報告,2013年,來自中國內地和香港的公司共收購了25家德國公司,收購較前幾年更為頻繁。《法蘭克福匯報》稱,德國小型家族企業埃瑪格公司被中國公司收購后,不但走出財務困境,而且擴寬了亞洲市場。而中方合作者也從德國企業所掌握的技術知識中獲益,推進自己的工業研發水平。
萬達集團買下馬德裡地標建筑
香港開源控股17日宣布,以3.44億歐元收購位於巴黎香榭麗舍大街的萬豪酒店(Marriott),這家酒店是屬於法國房地產公司MCE PropCo的產業。開源控股計劃把酒店作為高端選擇推薦給中國游客。
法新社報道,這家專業經營能源和鋼鐵的中國企業,擁有吸引中國高級客戶的野心。收購的萬豪酒店位於著名的巴黎香榭麗舍大街,是一家五星級酒店。
“巴黎香榭麗舍大街萬豪酒店”位於一幢建於1914年的建筑物內,擁有167間普通客房、25間套房,以及位於酒店七層佔地600平方米的會議室。
這家酒店位於凱旋門附近,周圍奢侈品和大品牌的店鋪林立,吸引大批中國富豪前來。酒店目前的客人主要來自北美洲、中東和歐洲。過去三年來,酒店的入住率為88%。為了提高入住率,開源控股在股市的新聞公報中表示,“集團認為將在中國市場進行更多的努力。”
如果巴黎“香街”上的五星級酒店還不夠“惹眼”的話,那麼以下中國人擁有的外國地標則足夠“醒目”了。
萬達集團6月6日証實,花費2.65億歐元購買馬德裡地標性建筑紅白相間的西班牙大廈。它是馬德裡四大樓商業區中的最高建筑之一,也是西班牙20世紀建筑的典范。1953年建成后至1957年被馬德裡塔超過之前一直是西班牙最高建筑。
據法新社報道,西班牙大廈自從2008年以來空置,這也是2008年房地產市場崩潰的象征之一。西班牙因房地產市場崩潰進入了雙位數的經濟衰退,幾百萬人失去工作。
此外,美國紐約的第一大通曼哈頓廣場和通用大廈、英國倫敦地標性建筑勞埃德大廈等也已紛紛為中國商人坐擁。
視點
中國人對外投資“各取所需,各有所愛”
“將來在法國、意大利鄉村甚至美國大城市郊區,我們要是看到越來越多的中國房主,無需太過見怪。”萊坊全球研究主管利亞姆·貝利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採訪時說。法國酒庄和美國高爾夫球場也好,德國家族企業也罷,抑或世界各地聽起來與中國並不相干的地標建筑,在經濟學人智庫EIU中國預測副總監劉倩看來,這些都是中國對外投資多元化的表現。未來,這些名字將越來越多地與中國企業發生關聯。
劉倩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總體來說,中國企業走出去這幾年發展得非常快。對外直接投資以年均35%的增長率上升。業內預測,在接下來5年內,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會超過外商對華投資。
人們所看到的現象也植根於這樣的劇變之中。劉倩說,中國對外投資正在向多元化發展,“從自然資源到技術,從非洲到歐洲,選擇的行業和國家都在更加多元。”
為何中國人和企業的海外投資行為看起來總是扎堆?其中有無不理性的成分?對此,劉倩認為,這隻能用“各取所需,各有所愛”來解釋,“對於投資者的效用並不一定隻能用錢來衡量。”
不過,在這個過程中,確有企業不夠理性。“所有的對外投資和並購的風險都非常高,中國就像開始學步的孩子,摔跤是肯定的。”劉倩說,決定對外投資之前的研究和功課不足,對具體的國家、行業、企業的分析不到位會造成這種情況。
10多年前,日本也曾瘋狂展開全球並購,然而最后損失慘重。對於擔心中國步日本后塵的說法,劉倩說,中國與當年的日本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不過,這也提示中國政府要把自身經濟發展好。
盡管貝利提醒世界,未來在歐美的農村裡見到中國的房主不足為奇,但是,看起來,目前包括中國人在內的亞洲人還是更喜歡城市中的投資。以房地產為例,第一太平戴維斯的調查顯示,歐美有錢人擁有的房產中,64%位於城市,15%位於市鎮及郊區,剩下21%則位於湖濱、鄉村度假區以及滑雪勝地。與此同時,亞洲富人擁有的房產中,95%位於城市,隻有2%位於市鎮及郊區,隻有區區4%位於湖濱、鄉村度假區以及滑雪勝地。言下之意,中國人投資還有更加休閑與浪漫的空間。
本組文/本報記者 岳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