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王立群稱呂后是女漢子 宋太宗殺宋太祖嫌疑大
著名文化學者、河南大學教授王立群的兩本新書《無冕女皇呂后》、《宋太宗》近日在京發布。9日他作客中新網視頻訪談《人物對話間》,詳述兩本歷史新著的內容和創作經歷。他在訪談中表示,宋太祖之死是一樁謎案,疑案。最大的可能性是宋太祖是被害的,這個凶手就是宋太宗。
談新書:呂后是女漢子 宋太宗殺害宋太祖嫌疑大
王立群介紹,之所以寫這兩本書,是因為這兩個王朝比較重要,在歷史上屬於長周期王朝。“從秦國到辛亥革命,中國歷史上出現了很多王朝,但能夠延續300年左右的大概隻有五個,包括漢、唐、宋、明、清。長周期王朝很值得關注。因為在中國古代這個帝國制度之下,‘長’是非常困難的。”
談及呂后,王立群用“女漢子”來形容,稱她在世時非常強勢。“劉邦在位時,她想廢立太子,這事沒有做成。劉邦共有8個兒子,呂后殺了5個,還有一個是自然死亡。呂后還殺害了劉邦在位時最寵幸的戚夫人和兒子趙王。” 王立群談到,呂后在位期間做了一些好事兒,比如明確廢除了“三族令”,而呂后死后兩個月,呂后這個宗族就被滅了三族,這是《無冕女皇呂后》中最讓人感到震撼的一件事。
王立群對宋太宗的評價是“一代英主”,而非“一代仁君”。宋太宗採取了很多措施來鞏固中央集權,保証了國家的統一。但是他的即位存在很多爭議,最有名的就是他是不是殺害他哥哥的凶手?
王立群介紹,太祖死的時候出現了很多不正常的現象。比如當時他的兩個兒子,一個23歲,一個18歲,已經能夠即位了。在這種情況下,為什麼不是他的兒子即位,而是他的弟弟即位?有一種說法,是太祖皇帝、太宗皇帝的母親杜太后的意思,這種說法有一定的依據。但是,所謂杜太后的傳位遺書,也是太宗皇帝即位以后若干年才出現的,如果有,當時太宗皇帝為什麼不拿出來?
王立群隨后又提出質疑,太祖皇帝死的時候,虛歲50歲,睡一覺就死了,他的小兒子也是睡一覺就死了,而且史書記載都沒有凶手,這種不正常的現象都是巧合嗎?有沒有內在的必然的聯系?
在王立群看來,邏輯讓人們覺得不可能有這麼多巧合。如果有這麼多巧合的話,一定有貓膩。“比如說太宗即位的時候,沒有遺詔。有一部文獻,叫《宋會要輯稿》中有一個遺詔,但是這個遺詔隻能說明太宗的即位更可疑了。因為太祖皇帝死的時候,正在睡覺,我們不能想象,一個50歲的人在睡覺之前要立遺囑。這個遺詔從哪兒來的?
以上種種,讓王立群斷言,宋太宗就是一個陰謀家、劊子手。宋太祖之死,是一樁謎案,疑案。最大的可能性是宋太祖是被害的,這個凶手就是宋太宗。
王立群同時認為,宋太宗與宋太祖有所不同。雖然二人都是用不正當的手段奪取了皇位,但是太祖皇帝對被奪權的后周的帝王和宗族一直非常優待。“所以兩個人都是英主,但是太祖皇帝是仁君,太宗皇帝不是。”
談人生中的轉折點:考研、博士點、百家講壇
1978年恢復招收研究生,王立群就下了考研的決心。他介紹,當時考研是無奈之舉。“1977年我曾經准備考本科,但當時有個規定,超過30歲的考生隻允許高中66、67、68屆的參加高考,我是32歲,所以放棄了。當時很泄氣,正處於人生的低谷期。但1978年恢復招收研究生,我看到了希望。”
“易中天老師也是一樣,是78年考上的研究生。”王立群說。“當時考研跟現在不一樣,不是考慮職業,主要是想求學。在這之前我教過小學7年,初中3年,高中4年,這對以后的教學工作有很大的幫助。考上研究生對我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沒有這個轉折點,就不可能來《百家講壇》。”
“當上博士生導師是我人生中第二個轉折點。”2003年,王立群拿到博士點,2004年當上博導,2005年60歲的王立群本該退休,但因為是博導所以沒退,《百家講壇》到河南大學選人的時候入選。這才有了2006年來北京中央電視台錄制節目。
上《百家講壇》是王立群人生中的第三個轉折點。節目對王立群的生活影響比較大。首先是工作量的增大。第二是要適應用通俗的方式去傳播中國歷史,傳播中國文化,做到“深入淺出”,他認為這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隻有真正地了解它,吃透了,才能用最簡單、最通俗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是一個學習、適應、提高的過程”。
談及《百家講壇》成就的一大批“學術明星”,王立群坦言,他並不認可這個說法。他認為,他們這一批人是大眾歷史和文化的傳播者,只是一個教師的角色,“不管在哪兒都是講”。
談讀書:《史記》影響最大 推薦《歷史三調》
王立群的性格愛靜不愛動,從小就喜歡讀書。他說,讀書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在他讀書的過程中曾發現,年輕的時候讀書和現在讀書不太一樣。“現在由於閱讀的豐富,比年輕的時候領悟得更深,因為很多時候是靠現實才能懂歷史。懂得了現實之后再看歷史,可能會看得更透一些。”
在王立群看來,對他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是《史記》。一是欣賞作者司馬遷,二是對文筆的欣賞,三是因為該書對歷史的貢獻。
王立群認為,司馬遷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人,因為他能夠忍辱負重地活下來,不怕千夫所指,萬人所詬,完成一部偉大的著作。“忍辱負重是一種另類的勇敢。司馬遷讓我對生死有了新的理解,什麼是生死的意義?活著的價值在哪裡?司馬遷告訴了我們。”
王立群同時提到,《史記》是“二十四史”中最富有文才的一部書。實際上,在唐宋以后,很多作家都把《史記》當作自己學習古文的典范和模本,就像學書法時的字帖。
“《史記》所記錄的人物,讓人了解到中國三千年的歷史。如果沒有《史記》的記錄,這三千年的歷史我們可能就不知道了。所以《史記》有重大的功勞。”王立群表示。
“《史記》這樣的書應當多讀、精讀。”王立群建議。他同時推薦讀者讀一下《歷史三調》。“該書表面上是一本西方學者在講中國的義和團運動的書,實際上給讀者提供了一本獨特的歷史觀,屬於后現代主義的一本歷史學的理論著作,寫法很獨特。還有黃仁宇的書也值得一讀。”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