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政

加強國際合作 維護共同利益

——在第二屆中韓互聯網圓桌會議上的發言
(2013年12月10日 韓國首爾)

外交部條法司 劉洋

2013年12月11日01:07    來源:人民網    手機看新聞

外交部條法司 劉洋(攝影 朱冉)

大家下午好!

很榮幸來首爾參加第二屆中韓互聯網圓桌會議,很高興能就“網絡空間國際合作”議題同大家進行交流。今天,我想主要談三方面的內容:一是對於2013年網絡空間首爾會議的總體評價,二是中方關於網絡空間國際合作的基本主張,三是關於網空國際合作幾個重點問題的看法。

一、對於2013網絡空間首爾會議的總體評價

10月舉行的2013網絡空間首爾會議規模大、層級高、議題廣,是網絡領域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盛會,對於推動網絡事務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作出積極貢獻。

作為會議的重要參與者,中方深切地感受到,首爾會議具有三個突出的特點:

第一、參與國家眾多,代表性強。大約90個國家的1000多名代表出席首爾會議,這在“倫敦進程”的歷史上規模空前。參加首爾會議的多數為發展中國家,這在“倫敦進程”系列會議中亦屬首次。發展中國家參與度的提升,以及各國普遍關注的“能力建設”問題被單獨列為會議議題,增加了首爾會議的代表性和包容性,為推動網絡領域的國際合作增添了活力,產生了良好的國際反響。

第二、出台成果文件,平衡務實。在首爾會議上,主席聲明的附件包括一份名為“關於開放和安全網絡空間的首爾框架和承諾”的文件,它編撰了一些國際會議和國際機構就網絡問題達成的若干共識。盡管該文件並不具有法律拘束力,但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國際社會在攜手應對網絡問題方面所進行的探索和取得的進展,為未來進一步推動網絡事務國際合作提供了重要參考。

第三、體現亞洲因素,影響深遠。“倫敦進程”會議首次在亞洲舉辦,眾多亞洲國家的政府、業界和研究機構的代表積極與會並發表演講,文化因素被首次納入會議議題,這些均凸顯亞洲特色。亞洲國家網民數量全球第一,市場潛力國際矚目,產業發展方興未艾,是參與國際網絡事務的重要力量。首爾會議為亞洲國家進一步在國際社會亮相發聲提供了良好平台,對於提升亞洲國家在國際網絡事務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積極意義。首爾會議是韓國的成功,也是亞洲的成功。

正如首爾會議的主題所宣示的那樣,國際社會需“通過開放和安全的網絡空間實現全球繁榮”,這是極其宏大的目標,征程才剛剛起步。首爾會議的成功為推動網絡空間國際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機。

二、中方關於網絡空間國際合作的基本主張

互聯網具有跨國性和流動性等特點,有效應對各種網絡問題離不開國際社會的協同努力。中方一貫主張,各國應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積極開展網絡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共同構建和維護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的網絡空間。

(一)堅持和平發展的方向。和平利用網絡空間符合各國自身利益和全人類共同利益。互聯網應僅用於和平目的,其普及和應用應致力於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增進人民的福祉。不使用武力原則是聯合國集體安全制度的核心,自衛權只是其例外。我們反對網絡空間軍事化和網絡戰,反對利用互聯網技術從事侵略行徑和恐怖活動。我們也反對以所謂保障自身安全為由,開展大規模監聽等損害他國國家網絡和信息安全的活動。

(二)樹立共同安全的理念。各國在網絡空間中相互依存,已成為“命運共同體”。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獨善其身。在網絡空間,大家安危與共。風險和挑戰,各國共同面對﹔安全和保障,各國共同享有﹔義務和責任,各國共同承擔。網絡安全是全球性問題,各國有著共同的利益和廣泛的合作空間。我們必須摒棄零和思維,秉承合作精神,攜手前行。追求共贏的結果才是正道。

(三)構建國際法治的規則。互聯網發展的初期,主導網絡的主要是技術規范和行業准則。互聯網發展到今天,我們需要法律規則的引領。法治應成為網絡治理的基本途徑。互聯網的發展並未改變以《聯合國憲章》為核心的現有國際秩序。互聯網國際治理應遵循主權平等、不干涉內政等《聯合國憲章》所確立的原則,這是構建公正、合理的網絡空間國際秩序的基石。互聯網的發展也引發許多新的、復雜的問題。在懲治網絡犯罪、網絡空間國際行為准則以及網絡國際治理機制等領域,國際上還沒有形成各國普遍公認的全球性規范,國際社會確有需要探討制定新的法律規則加以應對。

(四)倡導國際共建的模式。在互聯互通的網絡時代,有效處理網絡事務離不開國際社會的協調努力。國際政治的民主化是大勢所趨,各國不分大小、貧富、強弱,都有參與互聯網國際治理的平等權利。我們支持建立一個多邊的、透明的、合理的國際互聯網基礎資源分配體系,促進全球互聯網均衡發展。廣大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間存在巨大的“數字鴻溝”,加強對發展中國家能力建設的援助應成為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的重要和優先事項。聯合國是當今世界最具代表性和權威性的國際組織,是網絡治理和網絡國際規則制定的最佳場所。中國支持進一步發揮聯合國的主渠道作用,推進建立公正合理的網絡空間國際秩序。

在今年首爾會議的全體會議上,中國代表團團長、外交部法律顧問黃惠康先生以“攜手共建和諧共進的網絡空間國際秩序”為題發表演講,強調我們所夢想實現的網絡空間國際秩序以“和諧”為秩序之本,以“共進”為秩序之的,以“攜手共建”為成就秩序之路。這也體現了中方對加強網絡空間國際合作、構建網絡空間國際秩序的基本立場。

三、關於網空國際合作幾個重點問題的看法

推動網絡事務的國際合作,特別是政府間的合作,需要在一些基本問題上加強溝通與交流、增進互信與共識。從有關國際實踐看,以下三組關系值得我們重點關注:

(一)網絡主權與網絡人權。我們時常聽到這樣一種論調,即處理網絡事務不要提國家主權,而要講保護人權,甚至稱強調維護國家主權會削弱或損害對人權的保護。我們認為,這樣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維護主權和保護人權均為國家的根本職責,二者之間並無彼此對立的關系。在現實社會中是這樣,在網絡空間中也是如此。制訂和實施互聯網公共政策是一國的主權,保護言論自由等基本人權是其中應有之義。公民依法享有言論自由等權利,但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危害國家安全、社會公共秩序或他人的合法權益。無論線上權利還是線下權利,並非沒有邊界,網絡不是不受法律監管的真空地帶。各國開展網絡空間合作,既要尊重《世界人權宣言》等國際文書所載的人權和基本自由,也必須維護《聯合國憲章》所確立的主權原則和源自主權的國際規范。

(二)現行國際法與新國際規范。有一種觀點認為,現行國際法適用於網絡空間,不需要再制定新的關於網絡事務的國際規則。中方認為,這種觀點值得商榷。網絡是具有重大變革意義的新生事物,對國際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產生復雜、深刻影響。國際社會應當根據實際需要,探討制訂和實施涉及網絡事務的國際法規則。歷史上看,國際法總是伴隨人類社會活動的豐富和拓展而不斷取得新的發展。例如人類對深海洋底的探索和勘探活動,催生了聯合國第三次海洋法會議的召開,最終通過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確立起國際海底區域制度﹔外層空間法的誕生也是如此。由此推論,隨著互聯網的不斷普及和發展,國際法很可能也將獲得新的發展契機,我們應當認真探討這些問題,現在就預下結論為時尚早。

(三)國際行為准則與建立信任措施。當前,國際安全領域的網絡問題備受關注。圍繞建立網絡空間中的國家負責任行為,國際社會大致從兩個領域開展國際合作。一是中國和俄羅斯等國於2011年向聯合國提交了信息安全國際行為准則草案,呼吁國際社會在聯合國框架內進行審議,以便盡早就指導信息領域國家行為的國際准則和規則達成共識。二是雙邊層面一些國家在自願基礎上制定了建立信任措施,主要包括透明措施、合作措施和穩定措施三類,旨在增加各國網絡空間行為的可預測性,降低沖突風險。

對比分析前述信息安全國際行為准則和建立信任措施,中方認為,二者既有內在關聯,也存在明顯的差異。從關聯性看,二者均可增加各國網絡空間行為的可預測性,有助於增進互信與合作﹔從差異性看,行為准則著眼於塑造網絡安全領域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規范,層級較高,偏重宏觀層面,普適性強﹔建立信任措施多體現為實務和技術層面的交流與合作,偏重微觀層面,並因當事方的不同在內容上差異明顯。

中方樂見相關國家在自願基礎上制定建立信任措施,但同時認為,單靠建立信任措施不足以維護網絡空間安全,它隻能補充、而不能取代網絡規則的制訂。網絡空間不能成為缺乏普遍性國際規則的“叢林地帶”,國際社會應共同努力推動制訂網絡空間國家行為規范,建立長期和平穩定的網絡空間國際秩序。

中韓均為網絡大國,對於構建網絡空間國際秩序,兩國負有重要責任。近年來,中韓雙方圍繞網絡事務在國際、區域和雙邊等層面開展了廣泛的交流與合作,勢頭良好,中韓互聯網圓桌會議就是雙方增進溝通與互信的一個重要平台。中方願與韓方攜手努力,加強合作,追求共贏,讓網絡事務成為推動中韓關系發展的正能量和新的增長點,並為成就更美好的網絡空間作出積極貢獻!

分享到:
(責編:劉軍濤)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