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政>>本網原創

經濟藍皮書:結構性失衡制約工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2013年12月10日16:33    來源:人民網-時政頻道    手機看新聞

人民網北京12月10日電 (記者賈玥) “2014年《經濟藍皮書》發布暨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研討會”今日在京舉行。藍皮書認為,結構性失衡成為制約工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突出障礙。

藍皮書指出,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工業已建立起競爭力較強、門類齊全的產業體系,且2010年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然而,中國工業規模快速增長的同時,也積累了很多結構性矛盾,使工業經濟發展面臨嚴峻的挑戰。

一是產業結構失衡。產業結構失衡主要體現在很多行業中普遍存在的產能過剩與產能不足並存。一方面,社會資本大量向一些行業集中,造成了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2012年底,我國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的產能利用率分別僅為72%、73.7%、71.9%、73.1%和75%,明顯低於國際通常水平。不僅傳統產業,光伏、風電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樣也存在著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目前受出口受阻等因素影響,我國多晶硅生產企業中開工的不足一半。產能過剩造成了大量的資源浪費,加重了環境壓力,同時也造成了企業之間的惡性競爭,降低了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力和能力,影響了產業組織整體效率的提高。甚至可以說,產能過剩已經成為我國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和諸多問題的根源。

另一方面,由於技術水平落后、體制機制不順等原因,很多行業存在嚴重的產能不足,甚至很多產能嚴重過剩產業的高端環節,同樣依賴於大量進口。例如,芯片產業關系到整個國家的經濟安全,但我國芯片90%依賴於進口,每年進口額超過石油﹔機械工業是決定一個國家工業競爭力的基礎性行業,但我國企業在發動機、液壓、傳動和控制技術等關鍵零部件上核心技術不足,嚴重依賴於進口﹔我國高端醫療器械70%~80%依賴價格昂貴的進口或外資品牌,導致檢查費用高,患者負擔加重﹔我國已經成為光伏組件的第一生產大國,面臨嚴重的產能過剩,而多晶硅卻需要大量進口。

二是需求結構失衡。需求結構失衡主要表現在三大需求比例的不協調。首先,工業增長主要靠投資拉動。2002年以來,資本形成超過最終消費,成為中國工業經濟增長的主導拉動力量。2002~2012年,資本形成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2.08%,比最終消費高7.87個百分點。工業投資的高速增長帶來了投資效益的急劇下降,2012年我國固定資產投資效果系數僅為12.23%,遠遠低於1989年以來的平均值35.03%。其次,消費需求佔比過低。消費需求不足一方面是因為居民可支配性收入水平低、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勤儉節約的文化等,另一方面,也更重要的是因為需求結構和產業結構不匹配,造成大量有效消費需求得不到滿足。最后,部分產業的發展高度依賴於外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工業通過積極參與國際分工,促進了民族產業的興起。然而,這也造成了一些產業在發展中高度依賴於全球市場,一旦全球市場不景氣或者遭遇國外貿易保護政策,這些產業就會受到巨大沖擊,造成經濟波動。

本次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主辦。藍皮書是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課題組召開“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2013年秋季座談會”的基礎上,由政府部門、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等各方專家、學者共同撰寫的關於2013-2014年中國經濟形勢的最新研究成果。

分享到:
(責編:賈玥、常紅)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