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很美,美在風光好,美在民族多﹔雲南很窮,窮在邊疆遠,也窮在民族多……
2012年,雲南民族自治地方人均GDP分別比全省和全國低4540元和20794元,貧困地區多集中在少數民族地區,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短板”。2011年5月,國家提出“把雲南建設成為我國民族團結進步、邊疆繁榮穩定的示范區”。2012年7月,雲南省啟動“示范區”建設,當年民族地區GDP佔到全省四成。改善基礎設施,發展特色產業,加快沿邊開放,民族地區保持發展好勢頭,“最短板”正逐漸成為全省奔小康生力軍!
■整合資金600億元,改善民族地區基礎條件
“民族地區是發展寶地”
雲南是民族大省,少數民族人口超過1500萬,有6個“全國最多”:世居民族最多、特有民族最多、人口較少民族最多、民族自治地方最多、跨境民族最多。省委書記秦光榮說:“雲南的民族工作,不僅關系自身發展大局,也關乎全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全局﹔在雲南,不謀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謀全局!”
省長李紀恆介紹說,雲南省委、省政府“始終把民族團結進步作為發展穩定的重大任務,始終把加快民族地區發展作為解決民族問題的根本途徑”。正因為如此,近年來雲南沒有發生一起因民族問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保持了邊疆安寧、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
盡管如此,2012年雲南民族自治地方人均GDP仍分別比全省和全國低4000和2萬多元。為了讓民族群眾一起奔小康,雲南省分類指導,不惜給民族地區多吃“偏飯”和“小灶”。
“‘示范區’建設,就是要讓民族群眾快些富起來。”雲南省民委主任趙立雄說。雲南省制定實施《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興邊富民工程“十二五”規劃》、《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2011—2015年)》和《扶持邊遠少數民族貧困地區深度貧困群體脫貧發展規劃》等系列專項規劃,助力“示范區”建設。其中,《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涉及資金投入728億元。
2012年,雲南省完成4個規劃總投資365億元。2013年預計整合資金600億元,改善民族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
雲南省還啟動了滇西邊境山區、烏蒙山區、石漠化地區、迪慶藏區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開發,2012年投入省以上財政扶貧專項資金42億多元,減少農村扶貧對象210萬人。
如今,政府的持續投入帶來了基礎條件的改善,雲南“山不再那樣高,路不再那麼遠”。區域經濟的梯度發展,也讓許多“藏在深閨人未識”的“低效資源”,逐漸轉化成“經濟優勢”。
雲南民族地區的資源稟賦越發寶貴:這裡有干淨的陽光、空氣和水﹔多變的地理地貌和氣候類型蘊藏著寶貴的生物資源﹔“原生態”的民族文化絢爛多姿﹔4000多公裡邊境線向南亞、東南亞國家敞開大門。正如外來投資者所說:“雲南民族地區是發展的寶地!”
■因地制宜農民增收快,沿邊開放激活區位優勢
“特色發展鼓了錢袋子”
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惠民鎮芒景村,位於雲霧繚繞的景邁千年古茶山上,布朗族、傣族等多個民族在此聚居。這裡擁有近50萬株100年以上的古茶樹,芒景村“因茶得富”。早在2007年,村裡就制定“公約”:不准在茶園裡砍樹、放火、捕獵,不准用化肥、農藥。村黨總支書記南康說:“人要吃好茶,就得對茶樹好。”
近年來,雲南高原特色農業異軍突起。今年前三季度,雲南省農林牧漁業增加值達990多億元,增速比全國高1.6個百分點,特色農業,也鼓起了民族群眾的“錢袋子”。
不光是農業,雲南加快民族地區發展,特別注重立足自身的資源條件,下好特色優勢產業這盤棋。
“小錘敲過一千年”,大理白族自治州鶴慶縣新華村的白族手工藝匠人,用小錘演繹著幸福生活。村裡從事銀飾品加工和銷售的有400多人,“隻要有旅游商品銷售的地方就有新華村銀器”。鶴慶縣地處大理、麗江之間,自身又是“高原水鄉”,每年數百萬游客往來。縣委書記段智深說:“新華村的未來,是一座生態旅游小鎮。”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臘縣的曼龍勒村,則圍繞著“熱、傣、水、邊”特色做起文章。緊鄰“望天樹景區”,有原生態的古樹林、竹樓和古井,曼龍勒村立志做“中國沿邊第一寨”。村主任岩糯香信心十足:“到2015年,村民人均純收入要破萬元!”
前三季度,雲南民族地區農民人均現金收入5002元,增長16%,高於全省平均13.7%的增幅,繼續保持發展好勢頭。
雲南省有5個地處邊境的民族自治州,22個邊疆民族自治縣或民族自治地方縣(市)。邊境上的少數民族人口,佔全省的1/4。現今風生水起、捷報頻傳的沿邊開放,成為民族地區又一個重大“后發優勢”。
11月底,雲南省正式啟動“沿邊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這為雲南打造泛亞金融開放合作新高地和沿邊大開放大開發注入“強心劑”。同年9月底,臨滄邊境經濟合作區獲批,成為雲南第四個國家級邊境經濟合作區。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瑞麗市,2010年就被列入國家沿邊“重點開發開放實驗區”。激活沿邊優勢以實現“興邊富民”,雲南方興未艾。
■資金補貼、政策引導,增強自我發展能力
“建自己的美麗家園”
一公斤鐵核桃五六元錢,一公斤鐵核桃仁五六十元錢,大理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西蓮花村人用“去皮取仁”的小刀“砍”出了幸福。這筆賬讓麗江市玉龍納西族自治縣縣長和慧軍坐不住了:因為這些核桃多半購自麗江。“我回去后要組織人來學習。”和慧軍告訴記者。
這一幕發生在日前召開的雲南“示范區”建設現場推進會上。與會人員談論最多的,是如何增強民族群眾的“自我發展能力”。
芒景村的古樹茶不愁銷,愁的是沒有好的品牌和包裝。正當村民們准備“大干一場”時,卻發現“芒景”、“景邁”等商標已被人搶注。南康說:“現在社會發展太快,如果學習不夠,思想就跟不上形勢。”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播出后,大理州雲龍縣諾鄧白族村“火”了……這裡完好地保存著由民居、廟宇、鹽井、衙門、驛路等組成的明清建筑群落。但旅游開發與保護的矛盾開始顯現。當地政府正在探索一條新路——將保護和開發的主導權交給村民。
諾鄧村成立“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協會”,“海選”出理事長及15人組成的理事會,決策古村的保護和開發。楊家全是理事會成員,家裡的客棧不夠住,可她不打算新增標間了。“房間裡加衛生間,就得改造老房子,破壞太大。”她說。
雲南省今年啟動“十縣百鄉千村萬戶示范點創建工程”,3年計劃投入100億元,打造一批類型多樣、各具特色的民族團結示范典型。發動群眾自己干,讓“示范區”建設看得到、摸得著、有學頭。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正在推進“美麗家園”建設,政府每戶補助兩萬元,發動群眾建新村。州委書記楊洪波說:“群眾是流自己的汗建房,發展自己的產業,建設自己的‘美麗家園’。”大屯鎮?莫村老村子的北面,將建成全新的“?莫新村”。村民趙竹英搓著雙手憧憬:“過上好生活,民族更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