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政

  

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全面深化改革

張高麗

2013年11月20日03:17    來源: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是在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全會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決定》突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主線,貫穿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基本要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堅定決心和巨大勇氣,體現了對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深謀遠慮和責任擔當。《決定》明確提出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對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進行了全面部署,突出體現了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新論斷、新舉措,描繪了新藍圖、新願景、新目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總部署、總動員,在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裡程碑意義,是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行動綱領。《決定》強調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要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我們要正確把握經濟體制改革的方向、目標和重點任務,不斷把經濟體制改革引向深入,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

  一、充分認識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重點的重要意義

  《決定》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這是中央在全面總結改革開放經驗、准確把握國內外大勢、統籌考慮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基礎上作出的科學判斷和重要決策。

  (一)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是立足基本國情、增強綜合國力的必然選擇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以巨大的政治勇氣,銳意推進改革開放。從農村到城市、從沿海到內地,經濟體制改革始終是全面推進改革的“突破口”和“重頭戲”,在理論和實踐上不斷取得重大進展,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這些年,我國之所以能夠經受住國際金融危機和世界經濟低迷的沖擊,戰勝嚴重自然災害,國民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人民生活不斷改善,堅持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是重要原因。同時,我們也要清醒認識到,國內外環境都在發生極為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盡管我國經濟總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60%左右,發展中面臨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新的挑戰。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三個沒有變”,決定了我們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與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本質上是統一的,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通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

  (二)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是適應形勢變化、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迫切需要

  從國際看,世界經濟低速增長,經濟結構深度調整,國際競爭更加激烈,科技革命孕育突破,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多變。從國內看,我國發展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許多有利條件。同時,我國經濟正處於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疊加階段,面臨著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嚴峻考驗,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一些領域的潛在風險仍然較大,原有的經濟發展方式難以為繼。產生這些矛盾和問題有多方面原因,但關鍵在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制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體制機制障礙還比較多。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前提和保障,我們必須以更堅定的決心、更大的勇氣、更多的智慧,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推進經濟轉型升級提供制度保障,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三)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是引領其他領域改革、推進五位一體建設的客觀要求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一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決定了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先導,發揮其牽引作用,為全面深化改革創造條件、提供動力。牽住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這個“牛鼻子”,可以有力促進其他領域深層次矛盾的化解,促進其他領域改革的協同深化。同時,改革發展到了一定階段,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也迫切需要統籌推進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其他領域的改革,實現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相互協調、相互支撐。我們必須堅持把經濟體制改革作為重點,協同推進其他各方面改革,努力營造各領域改革互動並進的良好局面,形成強大改革合力,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

  二、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關系這個經濟體制改革核心問題

  《決定》強調,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是理論上的重大突破和實踐上的重大創新,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為今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一)尊重市場規律,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決定》中一個重大而鮮明的觀點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用決定性代替基礎性,這是我們黨對市場規律認識的又一次升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一直是圍繞調整政府和市場關系進行的,從計劃經濟到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再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市場的力量一步步得到釋放。正是認識上的不斷深化,才使得我們在實踐中更加注重發揮市場作用,有力促進了經濟持續較快發展。我們更要看到,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具有與時俱進的特征和現實針對性。改革開放后相當一段時期內,我國市場體系和機制尚未建立健全,市場還不能有效配置資源,需要我們實施漸進式改革。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和條件逐步形成,社會各方面也有了相應共識。當前,我國仍存在市場體系不完善、市場規則不統一、市場秩序不規范、市場競爭不充分,政府權力過大、審批過雜、干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的問題,影響了經濟發展活力和資源配置效率。我們必須不失時機地加大改革力度,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在思想上更加尊重市場決定資源配置這一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在行動上大幅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推動資源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努力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

  (二)全面實行科學管理,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絕不是說政府就無所作為,而是必須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著力提高宏觀調控和科學管理的水平。這次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各國對發揮政府作用有了新的認識,我們也有了更加深刻的體會。發揮好政府作用,要善於底線思維,注重宏觀思考,深入研究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舉措和問題﹔要圍繞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切實解決政府職能越位、缺位、錯位的問題。要堅持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托底,切實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減緩經濟周期波動影響,保持宏觀經濟穩定,推動可持續發展。要提供更多優質公共服務,通過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廣大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促進共同富裕。要更加注重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創造市場機制正常發揮作用的條件和環境,讓市場主體有更多的活力和更大的空間來創造財富、發展經濟、造福人民。

  (三)加強協調配合,發揮好政府和市場“兩隻手”的作用

  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是看不見的手,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政府是看得見的手,主要是彌補市場失靈。無論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還是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都要搞好政府和市場“兩隻手”的協調配合。政府和市場的作用不是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也不是簡單地讓市場作用多一些、政府作用少一些的問題,而是統籌把握,優勢互補,有機結合,協同發力。要劃清政府和市場的邊界,凡屬市場能發揮作用的,政府要簡政放權,要鬆綁支持,不要去干預﹔凡屬市場不能有效發揮作用的,政府應當主動補位,該管的要堅決管,管到位,管出水平,避免出問題。要善於運用負面清單管理模式,隻告訴市場主體不能做什麼,至於能做什麼,該做什麼,由市場主體根據市場變化作出判斷。要找准市場功能和政府行為的最佳結合點,切實把市場和政府的優勢都充分發揮出來,更好地體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特色和優勢。

  三、准確把握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任務

  按照《決定》部署,要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宏觀調控體系、開放型經濟體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

  (一)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夯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

  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基。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它們的財產權都不可侵犯,都應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要按照《決定》要求,健全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和合法利益﹔把混合所有制經濟作為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允許非國有資本參股國有資本投資項目,允許混合所有制經濟實行企業員工持股﹔以規范經營決策、資產保值增值、公平參與競爭、提高企業效率、增強企業活力、承擔社會責任為重點,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堅持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廢除對非公有制經濟各種形式的不合理規定,消除各種隱性壁壘,制定非公有制企業進入特許經營領域具體辦法,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

  (二)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形成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

  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來,市場體系建設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一些領域市場機制還不完善,要素市場發育也不健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搭建讓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作用的平台,要讓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讓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讓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決定》提出,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實行統一的市場准入制度,在制定負面清單的基礎上,各類市場主體可依法平等進入清單之外的領域﹔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凡是能由市場形成價格的都交給市場,推進水、石油、天然氣、電力、交通、電信等領域價格改革﹔推動重要要素市場改革,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完善金融市場體系,健全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需要強調的是,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要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加快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堅決防范各種風險,切實保障金融市場安全高效運行和整體穩定。這些重要舉措針對性很強,有利於清除市場壁壘,加快完善全國統一的現代市場體系。

  (三)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和水平

  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一方面要重點健全宏觀調控體系,以國家發展戰略和規劃為導向、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為主要手段,推進宏觀調控目標制定和政策手段運用機制化,不斷增強宏觀調控前瞻性、針對性、協同性。另一方面要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進一步簡政放權,最大限度減少中央政府對微觀事務的管理,堅決做到“三個一律”,即市場機制能有效調節的經濟活動,一律取消審批﹔直接面向基層、量大面廣、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經濟社會事項,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層管理﹔深化投資體制改革,除關系國家安全和生態安全、涉及全國重大生產力布局、戰略性資源開發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項目外的企業投資項目,一律由企業依法依規自主決策。要特別強調的是,政府職能轉變要注重簡政放權和加強監管同步推進,權力要下去,標准要定好,監管要上來,增強政府治理能力,提高政府效能,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要優化政府機構設置、職能配置、工作流程,完善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行政運行機制。

  (四)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建立現代財政制度

  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科學的財稅體制是優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一、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保障。財稅體制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之一,這項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這些年,財稅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政府間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不夠清晰、稅制結構不合理、預算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決定》提出,要改進預算管理制度,實施全面規范、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清理規范重點支出同財政收支增幅或生產總值挂鉤事項,一般不採取挂鉤方式,建立規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及風險預警機制,完善一般性轉移支付增長機制,清理、整合、規范專項轉移支付項目﹔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適度加強中央事權和支出責任﹔深化稅收制度改革,完善地方稅體系,逐步提高直接稅比重,完善國稅、地稅征管體制。

  (五)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逐步縮小城鄉差距

  城鄉二元結構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最大的結構問題,是制約城鄉發展一體化的主要障礙。我國農業基礎仍然薄弱,城鄉之間在勞動力就業、居民收入、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水平等方面還存在明顯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同時也要看到,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和新型城鎮化是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和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決定》強調,要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堅持家庭經營在農業中的基礎性地位﹔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包括對集體資產股份佔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權,保障農戶宅基地用益物權﹔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維護農民生產要素權益,保障農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體制機制,促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轉為城鎮居民。這些改革舉措,有利於加快構建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有利於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

  (六)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加快培育參與和引領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

  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世界格局深度調整,世情、國情正發生深刻變化。客觀形勢要求我們必須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動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促進國際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決定》提出,要放寬投資准入,統一內外資法律法規,保持外資政策穩定、透明、可預期,擴大企業及個人對外投資,確立企業及個人對外投資主體地位﹔堅持雙邊、多邊、區域次區域開放合作,以周邊為基礎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擴大內陸沿邊開放,允許沿邊重點口岸、邊境城市、經濟合作區在人員往來、加工物流、旅游等方面實行特殊方式和政策,加快同周邊國家和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

  (七)推進社會事業改革創新,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要堅持改革發展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理念,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要堅持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領域改革協同推進,下大氣力改變經濟社會發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狀況,加快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步伐,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更好推動和諧社會建設。《決定》提出,必須推進社會事業改革創新,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健全促進就業創業體制機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建立最嚴格的覆蓋全過程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制度。社會事業改革創新既要保証政府履行好應盡的職責,又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努力為社會提供多樣化服務,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需求。

  (八)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生態文明建設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當前,我國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形勢嚴峻。今年春天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出現大面積、長時間、高污染霧霾天氣,東北三省秋季又連續出現嚴重霧霾天氣,這些都警示我們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已經刻不容緩。生態領域出現的問題與我國長期以來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有很大關系。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的關系,促進生態領域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良性互動,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決定》指出,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這些改革措施對於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具有重大意義。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事關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任務繁重艱巨。我們要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堅決貫徹執行《決定》的各項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完善體制機制,重在實干落實,譜寫改革開放偉大事業歷史新篇章,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斷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 人民日報 》( 2013年11月20日 03 版)

分享到:
(責編:耿聰、崔東)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