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曼谷向東南方向驅車200多公裡,沿著泰國灣修建的公路不時可以看到海濱和椰樹,和不少銷售海貨的大小店鋪。泰國灣是泰國重要的海洋漁業基地,在該國領海內收獲的海漁業產量有60%來自泰國灣,其余的來自印度洋。為了促進海洋漁業的發展,泰國設立了5個漁業研究與發展中心, 對不同地區的漁業資源、捕魚工具、漁業生產等進行研究和指導,其中4個負責泰國灣的漁業研究與發展,另外1個負責研究印度洋漁業。
在位於羅勇府的泰國灣東部漁業研究與發展中心,中心主任拉達娜告訴人民日報記者,泰國漁業的年產量約為300-400萬噸,其中160萬噸為海洋漁業,佔50.61%,而淡水漁業更側重於養殖。設在羅勇府的泰國灣東部漁業研究與發展中心負責周邊四個府的工作,此外,每個府都根據地理位置不同設有漁業局、淡水漁業、海洋漁業、沿海養殖等不同部門。
談起泰國漁業的整體情況,泰國漁業廳海洋漁業研究和發展局局長瑪諾對人民日報記者說:“泰國漁業分為淡水漁業、海產業和養殖業。淡水業就是捕撈淡水生物,海產業為海洋捕魚,養殖業主要為在籠子裡養殖蝦蟹、在池塘裡養魚,主要用於商業。”他表示,泰國海洋漁業每年產量的少部分用於出口,出口的大部分來自養殖業,其中養殖的蝦佔大部分。從海洋裡捕撈來的海產品,少部分經過簡單加工后便出口到國外,比如將捕撈的魷魚冰凍好后出口,而大部分主要用於國內消費。
泰國海洋漁業比較發達
清晨7點,在工作人員巴瑟的帶領下,記者來到羅勇府的最大港口,港口內密密麻麻停滿了各類漁船。巴瑟告訴記者,早上是漁船返航送魚的時間,這時候碼頭最是熱鬧。記者看到長長的港口分為二十多個碼頭,每個碼頭都停靠了3、4條大船,正在從船上卸下各種魚類。船員把滑板搭在船上,把一箱箱的魚順著滑板滑下,空氣中有著淡淡的魚腥味道,十分新鮮,收獲多的就直接用吊索把裝滿魚的大桶從船上吊下。碼頭大棚下,擺了幾排桌子,幾十位工人把魚類進行分揀,賣給早早等待的貨主,用集裝箱送到各個市場。
記者看到漁船上卸下的最多的是個頭不大的小海魚,晒干后炸成魚片,或者生產魚露等產品,也有一些大的魚類,甚至可以看到1米多的金槍魚,一條就可以賣上2000泰銖(1美元約合30泰銖)。一位漁民指著附近的幾棟別墅告訴記者,“羅勇府有近1800條漁船,其中一半是20、30米的大船,和碼頭一樣,都由不同的公司經營,收入頗豐,船老板可都是有錢人。”
根據人民日報記者了解,泰國的漁船主要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家庭捕撈的小漁船,一般10來米長、兩三個人作業,第二類是商業漁船,價值3、4千萬泰銖,一般30米長,船上有幾十個水手,出海一次要好幾天。在港口停靠的都是商業漁船,小漁船大部分停在漁民家附近。一條商業漁船的老板孟坤樂呵呵地和記者聊了起來,這次出海四天,捕撈到了7萬公斤的魚,以平均價格每公斤15泰銖計算,大約可以賣100萬泰銖。
談起捕魚秘訣,老板悄悄指了指大船旁邊的幾條挂滿燈泡的小船,還有地上放著的大漁網。巴瑟告訴記者,商業船出海一般有一條母船和幾條小船組成,小船用燈光吸引魚群,當魚群達到一定數量時,大船環行一周,把深50米、長500米的漁網撒下、直抵海底,把這個圓柱體內的魚類統統撈上來。這樣的撒網收網每晚至少3次,每次2小時,正好到清晨返回港口。
雖然船老板不願意告訴記者有多少利潤,但是巴瑟幫助記者算了一筆賬,大船每天耗油500升、小船200升,加起來大約1000升汽油,按照每升26泰銖計算,總計油料支出10萬泰銖,加上冰塊、食物,以及水手工資等支出,還能賺幾十萬泰銖。但是巴瑟說,這種是用小船照明、環網捕撈方法僅限於在深海使用,在近海是禁止使用的,以保護海洋漁業資源。
泰國漁業廳海洋漁業研究和發展局局長瑪諾告訴人民日報記者,泰國全國漁民數量為 93512戶,共有漁船 58678 艘,大部分從事海洋漁業,這些漁船在泰國的可工作海域為 94700 平方海裡,主要作業區域分為泰國灣海岸和安達曼海域,其中 66%在泰國灣海岸,34%在安達曼海域。根據泰國漁業廳的數據,2009年泰國海洋漁業捕獲量為 167萬噸,其中51.54%為活魚,28.18%為魷魚類,6.64%為蝦類,3.29%為如蟹類、貝殼類等其他類。泰國大部分的海產用來滿足國內消費,有少部分出口,主要出口到美國、日本、歐洲等國家和地區。
漁業資源急劇減少
根據人民日報記者了解,雖然商業漁船通過各種手段仍能捕撈到大量魚類,但是傳統漁船捕獲的數量越來越少。在泰國灣沿岸捕魚的猜武對記者抱怨說,在海上漂了大半天,才撈到幾公斤魚,而且都是價錢不高的小魚,值錢的金槍魚等早就捕不到了,不知道以后怎麼辦?他還告訴記者,“南部的春蓬府正在推廣沉入漁船、水泥框,給魚類制造生存環境,那邊的漁民不用到深海捕魚,也能養家糊口。如果全國都是這樣,就好了。”
巴瑟對記者說,泰國灣東部漁業研究與發展中心的考察船剛進行了一周左右的海上調查,涵蓋泰國灣東部海域,到達柬埔寨水域,調查結果顯示漁業資源匱乏,不少漁民表示捕獲量減少。調查數據顯示,泰國灣深海的漁業資源減少了23%,淺海減少了30-40%,漁業資源急劇減少已經成為泰國海洋漁業必須面對的最大威脅。
瑪諾局長告訴人民日報記者,1960年以后,泰國漁民開始使用拖網技術進行捕魚。此前捕撈用的工具都是如撒網、圍網、釣魚等小工具,區域集中在碼頭或堤岸,並沒有用於商業方面。但隨著這一技術的普及,使得漁業資源從1982年起開始減少。
為了調查海洋生物資源的數量,泰國漁業廳通過拖網漁船進行了持續考察,並由單位捕撈效率量得出了海底海洋生物資源的變化。調查結果顯示,1961年-1973年間,泰國灣內可捕撈的水生物資源數量急速下降,從298公斤?小時降至51.92公斤?小時,而如今僅為18.85公斤?小時,這顯示出泰國的水生物資源不斷減少的趨勢。瑪諾表示,由於漁民一直在超前消費水生物資源,使得管理部門擔憂水生物資源開始遭到急速的破壞,水生物資源多樣性減少、品種也逐漸稀少。
在泰國全國幾萬條漁船中,大型商業漁船就有18000條,拉達娜告訴人民日報記者,“泰國從1972年開始限制漁船數量,但是真正嚴格執行始於1982年,目前已經停止頒發商業漁船許可証,並且限制捕魚工具。但是,漁業廳仍然不時查扣到非法船隻和捕撈工具。”
泰國灣東部漁業研究與發展中心研究員必亞措憂慮地說,如果漁業資源減少,漁民在單位時間、單位海域捕獲量勢必減少,漁民必須花費更多時間、到更大的區域捕魚,無形中增加了支出,並將形成惡性循環。但是一些漁民隻考慮眼前利益,希望每次盡量多捕魚,這對漁業資源造成傷害。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泰國漁業廳採取了相應的措施來控制這種情況,以恢復海生物資源。在控制漁船、漁具的同時,還劃定了禁捕區和禁捕時間,並通過投放魚苗等方式進行資源補充。但相對於漁業資源的迅速減少,這些措施收效並不明顯。
面臨勞動力嚴重缺乏困境
泰國灣漁業資源的減少迫使更多的漁船到其他地區捕魚。瑪諾對人民日報記者表示,“泰國海洋漁業中的80%來自泰國領海內的漁業資源,但隨著本國海域魚類資源的減少,一些船隻到其他國家海域捕撈,主要集中在鄰國的專屬經濟區內。”目前,在泰國外的其他海域作業的漁船大概有 3000-4000艘,如柬埔寨、馬來西亞、印尼、越南、菲律賓等海域,遠的要到印度洋那邊去,例如印度、巴基斯坦等國海域。
記者前往採訪的羅勇府與柬埔寨的西海岸很近,就有不少漁船前往柬埔寨海域捕魚,巴瑟告訴人民日報記者:“泰國的大漁船,遠的可以航行10個小時前往柬埔寨海域,以每小時10海裡的速度,大約可以到達100海裡外的柬埔寨水域捕魚,這些大漁船一般每月向柬埔寨交15萬泰銖的費用。”
瑪諾對人民日報記者表示,前往他國海域捕撈前,漁民都要向泰國相關部門提出申請,待批准后才能前往進行捕撈作業,因此一般不會發生糾紛。而且在相鄰海域,還有泰國海軍負責監管,防止漁船沒有得到允許就去別的國家進行捕撈。在國際合作上,政府主要向漁民提供科學研究、信息交流等方面的幫助,具體事項由相關企業進行。東盟還專門設立了一個漁業部門,用來管理東南亞國家共同發展漁業,共享各種研究調查資料。瑪諾表示,如果不同國家的漁民出現糾紛及爭執,或者漁船違規被抓,將會訴諸法律層面,泰國外交部將會出面參與調解解決,漁業糾紛尚未對泰國與相關國家的關系造成消極影響。
但是,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泰國灣不同國家之間的非法捕撈仍然猖獗。在羅勇,記者就看到泰國方面扣留的越南非法漁船。巴瑟告訴人民日報記者,除了個別泰國漁船非法赴柬埔寨捕魚外,泰國也面臨非法漁船的困擾,經常有越南漁船進入泰國灣泰國水域,這些漁船都是大船,漁政船難以應付,一般由泰國海軍負責處理,多的時候甚至有數百艘外國漁船非法捕撈。
除了漁業資源減少,以及不同國家漁船相互非法捕撈外,勞動力缺乏也是泰國漁業面臨的嚴重問題。人民日報記者在羅勇採訪時,無論是在漁船上,還是碼頭分揀處,還是養殖場,基本聽不到勞工講泰語,因為都是柬埔寨和緬甸勞工。在羅勇附近的班沛鎮,集中了很多漁船和漁業加工部門,記者在集市上和街頭看到很多外籍勞工,一位出租車司機告訴記者,“班沛僅有幾十萬人口,但從事漁業的外籍勞工就有好幾萬。”
漁船老板孟坤告訴人民日報記者:“由於太辛苦,泰國人很少干水手的活了,泰國灣東部緊挨柬埔寨,船上的水手都是柬埔寨人,而泰國灣西部的水手多是緬甸勞工,雖然不到一萬泰銖的工資不高,但是船主最擔心水手跳槽,所以要不間斷的保持船隻運營,防止跳槽。”在一些漁船上,記者看到一些十幾歲的孩子在工作,孟坤說:“為了解決勞動力短缺,一些漁船甚至雇佣非法勞工和童工,很多從業者都希望政府在勞工政策上提供便利,以吸引更多的外籍勞工。”(本報曼谷8月3日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