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网事”|一见·三组关键词,看千年古镇的数字新生
222
点击播报本文,约
当江南小镇的潺潺流水与数字浪潮交汇,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如约而至。
习近平主席曾指出,“乌镇的网络化、智慧化,是传统和现代、人文和科技融合发展的生动写照,是中国互联网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也生动体现了全球互联网共享发展的理念。”
走进乌镇,透过三组关键词,看千年古镇与数字文明的双向奔赴。

传统和现代
漫步乌镇,看小桥流水,听桨声欸乃。木心笔下的“从前慢”,让往来的车马也有了诗意。
向深里寻,乌镇不止一种面貌。
老街古巷中,身着花棉袄的机器人作揖问候;青石板路下,布满光纤的“信息高速”数据飞驰;白墙黛瓦间,5G-A网络把直播视频传上云端。
“互联网+”正重塑着小镇的肌理。“乌镇之光”超算中心,1秒可完成18亿亿次计算;乌镇智能医院,5到10分钟就能出具人工智能分析的影像报告;依托人脸识别技术,游客从酒店入住到景区入园,“一脸通行”全程无阻。
“网信事业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信息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四五”时期,数智技术的加速应用让公共服务更普惠便捷,数字生活更美好智能,社会治理更精准高效。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就“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作出部署。“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既要发展速度,也有民生温度。
人文和科技
1300多年建镇史,回荡在昭明书院的琅琅书声中,定格在蓝印花布的质朴纹样里,传承于花鼓戏的一招一式间。
当前沿科技写入文化基因,乌镇在时空交叠中连接古今。
运河沧桑,安装了定位系统的摇橹船让智慧调度成为现实;老宅前的小剧场,新媒体技术催生出先锋戏剧的更多可能;老茶馆的雾气尚未散去,不远处的咖啡香正从机械臂下悄然升起;夜幕低垂,更有赛博花灯,把明清古建的光影交织成梦。
“文化与科技相生相促。”当哪吒从陈塘关冲向世界屏幕,中国动画工业技术用1900多个特效镜头和1万多个特效元素,创造了中国神话的视觉震撼,诠释了泱泱大国的文化自信。
翻开今年9月发布的《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案例集(2025)》,“良渚遗址5000+”数智应用聚焦大遗址“发掘-保护-研究-利用”全生命周期,强化整体性、系统性、预防性保护;方言保护公共服务平台通过AI语音识别与合成技术,推动各地方言从“抢救性记录”迈向“活态传承”……
11月7日,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专业委员会成立。以技术之智,护文明之美,科技让千年文脉焕发新生。
中国和世界
“互联网是人类的共同家园。让这个家园更美丽、更干净、更安全,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
10年前,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深化互联网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方向。
10年来,从“推动网络空间实现平等尊重、创新发展、开放共享、安全有序的目标”,到“共同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迈向新阶段”,这一理念正从乌镇走向世界,在国际社会赢得广泛共鸣。
看国内,我国网民规模达11.23亿人,建成全球数量最多的5G基站,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最大拥有国。
看国际,世界互联网大会于2022年正式宣告成为国际组织,目前已有来自全球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10余家会员,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全球互联网交流合作平台。
上周,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第二阶段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指出“要以全人类福祉为念,推动人工智能朝着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发展”。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主论坛发布的《为人类共同福祉构建全球人工智能安全与治理体系》,系统梳理全球人工智能安全与治理体系的探索实践及关键问题,推动“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
“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人民、造福世界。”乌镇的声音,东方的智慧,正为全球数字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策划:杜尚泽
撰文:邝西曦
编辑:李建广 韩文鋆
海报:王维佳
校检:吴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