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副院长蔡浙飞——
推动传统戏曲艺术传承创新(人大代表在基层)

“看到那么多海外观众喜爱越剧,我们发自内心地高兴。”
去年10月,浙江小百花越剧院访问法国,以爱情故事为主题专门为法国观众创排了经典折子戏。看到外国观众的热烈反响,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副院长蔡浙飞由衷感叹。
尽管演出工作十分繁忙,身为全国人大代表,蔡浙飞始终在关注,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推动传统戏曲艺术传承与创新。
带着5个剧目走进国内15个城市开展30余场演出,与4万余名观众实现相约在舞台、相见在剧场的双向奔赴……
梳理消化巡演采风收集到的观众反馈,蔡浙飞一头扎进了创作中:与团队一起,对第一个现代戏《钱塘里》进行细致的加工与提升;创新重构“红楼梦”这一经典题材,创作出青春越剧《我的大观园》,浙江杭州首演引起轰动……
去年,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演出总场次超过250场,创下历年新高。
“越是‘火爆’,越要静下心来思考。”在蔡浙飞看来,推动传统戏曲艺术传承与创新,需要从业者在创作中实现传统文化基因与现代审美需求的共振,“在主题上,拓宽传统戏曲主题版图;在表演上,坚持‘一戏一格’,紧跟时代审美;在传播上,适应全媒体时代不断创新的传播形式。”
“流量”是浙江小百花越剧院这些年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凭借扎实的表演和创新的表达,剧团的年轻演员们在网络平台上吸引了大量粉丝,其中以过去并不了解越剧的年轻观众为主。
“现在戏曲观众逐渐年轻化,未来如何创作出更多精品,留住这批新观众,是时代给我们提出的全新课题。”蔡浙飞说,“无论是剧本的改编、舞台设计的创新,还是音乐、唱腔的革新,这些变化都为戏曲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以受年轻人欢迎的‘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为例,沉浸式的观剧模式让观众、演员和剧目成为一个整体,有效拉近了演员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今年全国两会上,蔡浙飞就如何进一步推动戏曲人才培养、利用非遗影响力推动文化传承与交流等方面提出了建议。“戏曲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当前,我国戏曲人才培养仍然面临不少挑战,尤其是年轻演员缺乏一些全国性、权威性较强的平台展示自己,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他们的发展。建议出台一些专门针对年轻演员的激励措施,吸引更多年轻人才关注并投身到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中。”蔡浙飞说。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08日 18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